忽如遠行客:包含80餘處典故的古風歌,帶你暢遊中華上下五千年
大家好,我是夭夭,今天給大家帶來古韻之薦是一首古味濃厚的歌——《忽如遠行客》。之所以說是古味濃厚而不說古風歌,正是因為這首歌混合流行曲調,歌詞有幾處過於白話,讓聽者一直對此有很多爭議。
《忽如遠行客》是一首翻唱歌曲,原曲是楊千嬅所唱的《野孩子》。在2014年由詞人suixinsuiyuan重新填詞,雲の泣首唱。翻唱一出,便引爆古風圈,首先是因為她化用少女情歌的曲調,然後是因為譜詞精妙以及歌手嗓音。
部分聽過原歌曲的人,並不能接受這種翻唱,古風和現代歌曲跨度實在太大。聽古風歌的人也不能理解,為何不能自己創寫古風音譜,再不濟也可以用其他古風曲譜呀。
這些疑問在我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也有,即使聽了好幾遍,也還不是很能理解詞人之用意。在一次歸家的路上,再次聽到這首歌,突然想像了一下歌曲背後的故事,忽然明白了詞人讓這首曲調結合的緣由。
大概是詞人在一次旅行之時,看著窗外的景色一直在變換,從南到北,從白晝到夜幕。心中不禁感慨許久,人生在世,一直如客人一般,在歸途路上少,在遠行路上多。暢想古今,多少遠行客,心中是否都跟自己一樣懷著如此這般的心情。有了這番心思,便也有了將此心情變換為歌的開始。之所以借用《野孩子》的曲調,也許是詞人的個人喜愛,也或者是當時的詞人耳機正在放這首歌。曲調跟詞倒也是絕配,都是帶有綿遠悠長,千思萬緒的情感。
除卻詞曲的故事,最令人感嘆的莫不是歌詞用了大量的典故,卻又不是辭藻堆砌而成。這首歌從題目到最後一句歌詞,粗略統計涉及80餘處古詩詞的經典出處,這個數字讓歷史盲的我嘆為觀止。
單單是讓我認識這些古詩詞就是一個艱巨的工程,更何況是熟讀譜詞,信手拈來。單是「蜀道擦肩銀河爭渡撞翻一天星」這一句詞就用了三個典故,分別是李白的《蜀道難》,秦觀的《鵲橋仙》以及李中的《江行夜泊》。真的讓人感嘆,這個詞人腹中該有多少詩書啊。
這首歌在聽的時候,總會不自覺的跟著歌者聲音去往她所唱的歌詞的詩詞經典。比如「列車疾馳桃花梅雪撲面看不清。空中白色蜻蜓,它去南溟北溟」。我們跟著它的列車在欣賞窗外的桃之夭夭,一隻白蜻蜓飛過,又想到這隻蜻蜓又會飛往何處?會不會像莊子的《逍遙遊》裡的鯤一樣,來自北溟。還是說它有自己的想法,要去往南溟。
古風給我的印象多是低回婉轉的訴說男女之情,或者是氣宇軒昂的男兒氣概,凌雲壯志。這首歌不談男女不講仕途,講的只是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現代的自己坐在不知是離去還是歸來的列車上,一會兒暢想自己在唐宋元明清的楊柳依依中看柳暗花明,一會兒暢想自己醉臥沙場笑踏功名。
不知不覺就在我們也在她的歌詞中暢遊了一邊古今。在這隻有3分42秒的時間裡,從無聊遐想,到情事綿綿,壯志胸廓,到最後的歸為塵土,令人唏噓,感慨萬千。最後歌詞還調皮的埋怨了一下天地,人生於天和地,天地也本多情。能有以上千思萬緒也不是自己的緣由啊,都怪這四季太過複雜多變,都怪歷史諸國有太多的滄海桑田,我有這番上天入地的心思也不能怪我了。
一首歌就這樣結束了,夭夭從未想過一首歌可以給我那麼多的想像。真真是讓人回味無窮。我們古代這麼多的詩人名作,不管是盛唐詩仙李白的劍俠之氣,還是宋代才女李清照的消魂之情,最後都將成為後人翻山越嶺打馬而去捲起的一陣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