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內的一棵雪松枯死了,一般的處理方式是挖走,重新種植一棵。可在後疫情時代,城東小學師生卻由雪松枯死引發了一場生命大討論,還將所在區域命名為「三友園」,作為學校生命教育基地,讓雪松的故事化成永久記憶。
6月1日,城東小學畢業班學生一起參與「生命的陽光最溫暖——永遠的雪松紀念活動暨「三友園」揭牌儀式活動,共同敲響警鐘,紀念這棵永遠的雪松,學習尊重自然,敬畏規則。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城東小學校長林建鋒告訴記者,當大家度過史上最漫長的寒假返回校園,竟發現學校一棵高大的雪松,不知何時已悄然死去,只留下了乾枯的枝條。而在不久前,教學樓三樓走廊上的烏鶇巢內一個稚嫩的小生命也夭折了。這讓大家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
城東小學由此發起了一場從學生到家長的生命大討論。4月25日,學校成立了「生命陽光教育」策劃組,因一棵雪松的枯死而引發的系列主題化、課程化教育活動自此全面展開。科學教師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探究雪松之死原因;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實地採風,在三、四、五、六年級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主題徵文。學校還面向全體學生和家長,組織開展雪松所在區域名稱徵集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徵集「三友園」優秀書法作品。
為了紀念這棵永遠的雪松,城東小學還對雪松所在的草坪進行重新改造,並將所在區域命名為「三友園」。「三友園」,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松竹梅「歲寒三友」的具象。松竹梅,有愛、有夢、有才,以「三友園」為三有教育做標識。如今,「三友園」內,經防腐處理後依然矗立的雪松和雪松身上掛著的銅鐘,將永遠警示大家尊重生命、敬畏規律、追求永恆。
「『三友園』內的所有元素都來自學校師生和家長的集體智慧。」城東小學政教處主任嚴學鋒告訴記者,「三友園」的名稱來自四(4)班經圖同學一家,石刻上的「三友園」三個字由六(1)班趙少卿同學書寫,石碑上的感言摘自金梓涵、陳昫涵、管潔揚三位同學的徵文,而鐫刻「三友園」的石頭是一塊學校丹桂林改造時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普通石頭。
一直以來,城東小學注重將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作為育人資源,融入教育情懷。烏鶇鳥、未名河、蝴蝶園的故事已經成為城東師生心中永久的回憶。如今雪松故事所蘊含的啟迪也將融入城東人的血液裡,成為城東學子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