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枯死雪松引發一場生命教育!後疫情時代,城東小學發起生命大討論

2020-12-22 瀟湘晨報

校園內的一棵雪松枯死了,一般的處理方式是挖走,重新種植一棵。可在後疫情時代,城東小學師生卻由雪松枯死引發了一場生命大討論,還將所在區域命名為「三友園」,作為學校生命教育基地,讓雪松的故事化成永久記憶。

6月1日,城東小學畢業班學生一起參與「生命的陽光最溫暖——永遠的雪松紀念活動暨「三友園」揭牌儀式活動,共同敲響警鐘,紀念這棵永遠的雪松,學習尊重自然,敬畏規則。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城東小學校長林建鋒告訴記者,當大家度過史上最漫長的寒假返回校園,竟發現學校一棵高大的雪松,不知何時已悄然死去,只留下了乾枯的枝條。而在不久前,教學樓三樓走廊上的烏鶇巢內一個稚嫩的小生命也夭折了。這讓大家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

城東小學由此發起了一場從學生到家長的生命大討論。4月25日,學校成立了「生命陽光教育」策劃組,因一棵雪松的枯死而引發的系列主題化、課程化教育活動自此全面展開。科學教師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探究雪松之死原因;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實地採風,在三、四、五、六年級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主題徵文。學校還面向全體學生和家長,組織開展雪松所在區域名稱徵集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徵集「三友園」優秀書法作品。

為了紀念這棵永遠的雪松,城東小學還對雪松所在的草坪進行重新改造,並將所在區域命名為「三友園」。「三友園」,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松竹梅「歲寒三友」的具象。松竹梅,有愛、有夢、有才,以「三友園」為三有教育做標識。如今,「三友園」內,經防腐處理後依然矗立的雪松和雪松身上掛著的銅鐘,將永遠警示大家尊重生命、敬畏規律、追求永恆。

「『三友園』內的所有元素都來自學校師生和家長的集體智慧。」城東小學政教處主任嚴學鋒告訴記者,「三友園」的名稱來自四(4)班經圖同學一家,石刻上的「三友園」三個字由六(1)班趙少卿同學書寫,石碑上的感言摘自金梓涵、陳昫涵、管潔揚三位同學的徵文,而鐫刻「三友園」的石頭是一塊學校丹桂林改造時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普通石頭。

一直以來,城東小學注重將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作為育人資源,融入教育情懷。烏鶇鳥、未名河、蝴蝶園的故事已經成為城東師生心中永久的回憶。如今雪松故事所蘊含的啟迪也將融入城東人的血液裡,成為城東學子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成果公報(一)
    摘要 不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向還是當前社會現實,生命教育都成為小學教育中不可缺少一環。因此,建設一個完整的小學「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首先通過對以往生命教育的梳理和理解,本研究試圖結合當前新冠疫情的實際,進一步明確「生命教育」的含義和內容:生命教育是一種:為了使學生形成完整生命觀和生命價值取向,在小學開展並面向全體學生的,以生命本身為基本內容,遵循生命之道、藉助生命資源對學生進行的關於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學習與實踐,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的完整意義,實現建設生命整體觀並創造學生的自我價值、自然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教育活動
  • 兩岸四地專家共論後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新探索——第八屆海峽兩岸生命教育高峰論壇在我校舉行
    劉慧教授代表中國陶行知學會生命教育專委會致辭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讓「生命」與「生命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高頻」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生命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屆會議正是對時代發展需要的有力回應。在論壇專題報告階段,各與會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生命教育的新探索」這一主題暢所欲言,進行了熱烈研討。
  • 關於疫情,給孩子上一節生命科學課
    怎樣借這次疫情,給孩子上一節生命科學課?願我們的孩子奔向春天的時候,心裡的種子也已發芽。1977年,牛痘接種的實現讓人類對生命科學的研究飛速進步,免疫學、細胞學、基因工程等學科的發展,曾經讓一些人樂觀地以為有望戰勝病毒。然而,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了人們警醒:人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
  • 探索生命的意義——一節生命教育課引發的啟示
    基於這樣的理念和理解,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程設計時,第一個小的體系就是:生命教育。疫情過後,各大城市學校安全事故以及心理問題的激增,使生命教育被放在了越來越顯眼的位置,許多學校也提出「三生教育」的口號:生存、生活、生命。
  • 雪松大樹枯死的原因有哪些,該如何防治?
    但是隨著近幾年雪松的種植數量越來越多,雪松的病害等問題也相繼發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雪松大樹半截枯死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有什麼方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原因:雪松出現枯死的主要原因為病害,這種雪松大樹枯死的病害主要是發生在春天,尤其以4~5月為高發期。所以這個時間節點我們尤其要注意養護。
  • 觸動生命體驗,快樂伴隨成長,澤國小學踐行生命與成長教育
    走進澤國小學,一股生機勃勃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環境精緻優雅、富於內涵,師生樂觀活潑、樸實有禮,這便是學校踐行生命教育給人的感官體驗。學校以「生命校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體驗式生命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力求使學生體驗到生命的快樂和幸福。
  • 青島大棗園小學:自然生命科學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閃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尚青龍青島大棗園小學位於李滄區北部,是一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校。多年來,學校秉承「恆·新」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總目標,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創新。特色辦學:開展自然生命科學教育2001年學校與山東師範大學聯合成立了青島大棗園小學自然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始了「自然生命科學教育」學校特色的建設之路,在「恆·新」理念引領下,開發了「自然生命科學教育」特色課程,並以此為載體開發了系列學校課程,從而推動了學校校本課程的全面發展,同時,自然生命科學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也成為了學校的辦學亮點。
  • 另類解讀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一場生命的華麗冒險
    初讀詩人席慕蓉這首《一棵開花的樹》時,總是會想,這樹可真是勇敢啊!為了能讓過路人看它一眼,硬是讓自己的全身都開滿花朵。然而那人卻無視地走過了它的面前,這一場費盡心思地盛放終於付諸東流。後來,經歷過戀愛之後,漸漸已開始理解了它。
  • 江蘇一幼兒園設「死亡課程」,引發生命教育熱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課程啟動!
  • 教聯網時代的生命教育:智能與生命的雙和諧
    一、教聯網時代學生成長可能遭遇的生命異化  從信息技術與教育信息技術的演進判斷,雖然未來教育將會走向教聯網時代,但當前仍處在「網際網路+教育」時代。「網際網路+教育」時代是教聯網時代的前期階段,「網際網路+教育「時代學生遭遇的生命異化很大可能將在教聯網時代重現,因而值得我們進行詳細深入地分析。
  • 教聯網時代的生命教育:智能與生命的雙和諧
    一、教聯網時代學生成長可能遭遇的生命異化從信息技術與教育信息技術的演進判斷,雖然未來教育將會走向教聯網時代,但當前仍處在「網際網路+教育」時代。「網際網路+教育」時代是教聯網時代的前期階段,「網際網路+教育「時代學生遭遇的生命異化很大可能將在教聯網時代重現,因而值得我們進行詳細深入地分析。
  • 用生命影響生命,護麥苗茁壯成長 杭州市賣魚橋小學開展生命教育...
    在後疫情時代,杭州市賣魚橋小學積極響應《關於做好2020年秋季開學後師生健康及校園安全有關工作的通知》,把文件精神落到實處,為學生們上好生命教育課。  金秋九月,在開學的第一個月,杭州市賣魚橋小學全納教育中心如期開展生命教育學生團輔課,全體五六年級學生分別於9月16日和9月17日中午,相聚在文匯校區三樓報告廳。
  • 博文小學多維度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維度
    博文小學多維度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維度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  記者 趙小倩 通訊員 盧群、周潔  2020-05-12 大 中 小
  • 少華街第三小學 | 「詩詞中的生命教育」主題班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生活。新聞裡一個個逝去的生命,一天天變化的數字,既讓人痛心揪心,也讓人反省反思--我們該如何對待生命?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 開學第一課 |《小豬教室》:責任、民主與生命教育
    如果你申請在學校裡養個豬,理由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你們校長會同意嗎?2018年秋學期我們江南學堂小學段第一課將是:《小豬教室》——責任、民主、生命教育。從1990年7月到1992年3月,大阪一所小學的新班主任老師黑田恭史,在他的班上養起豬來。黑田是在大學時代偶然讀了教育家鳥山敏子的《碰觸生命》而深受影響。
  • 生命教育 |深圳市龍華區行知小學:戰「疫」之火淬鍊生命之花
    庚子冬春跨年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國,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同抗擊疫情。在教育界,「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的呼籲一經發出,便有無數人民教師積極響應。死生事大,疫情期間,與體悟生死、感悟生命有關的「生命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生命因自主而積極發展;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生命因你我而溫暖燦爛。」
  • 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李子建:「新冠病毒疫情」下的學校教育——基於核心素養與生命教育的視角
    這個事件引發我對環境(物)增長了什麼認識?例如: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大自然的生態與病毒傳播有什麼關聯?這個事件對我自己(自我認識)有何意義?例如:我的生活習慣有何改變?健康為什麼是重要的個人財產?另一方面,羅崇敏(2013)認為價值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羅崇敏,2013,第22頁)。
  • 疫情當下,讀好生命教育這本大書
    這堂課,我用臺灣一個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並被截去了一條腿的9歲男孩周大觀的童詩《我還有一隻腳》貫穿課堂。課堂所呈現的生命的韌性和彈性,所探討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成功地挽救了這個學生的生命。這以後,我開始反思自己一直從事的「教書」職業,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育人」。在這個過程中,我讀到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寫的一本書——《活出意義來》。弗蘭克博士經常問遭遇巨痛的病人:「你為什麼不自殺?」
  • 廣州初中小學網課上線 首課:疫情科普生命教育
    廣州初中小學網課上線 首課:疫情科普生命教育金羊網  作者:蔣雋  2020-02-18 17日,廣州全市初中、小學網課上線,孩子們一大早起床
  • 詩朗誦、防災視頻、敬愛生命卡片...長河小學開展「生命教育」主題...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趙小倩 通訊員 鍾建美)夏天已經如約而至,萬物茂盛有生機,大自然再次向人們展示了生命的神奇與頑強。過去的這個冬天,全人類都共同上了一場生動的生命教育課,而對於生命之旅剛剛起步的孩子們,這次經歷必定會印刻在他們今後的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