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做窮人是一種什麼體驗,一個美國底層白人女人的親身經歷

2020-12-17 媽媽智囊團

2020年的美國,似乎非常的魔幻。人們很難理解美國怎麼會連幾個月的隔離都堅持不住,底層白人的生活如此會如此窘迫。也許看了《女傭的故事》這本書,就能理解美國每年福利支出高達5000億的情況下,底層窮人的生活為何還是這麼掙扎。為什麼一個努力的人無法憑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女傭的故事》這本書是美國人底層白人女性史蒂芬妮·蘭德所著。她將自己帶著3歲女兒艱難度日的經歷發到微博上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3天點擊量超過了50萬。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細節描寫,真實反映了美國底層白人如何在福利制度中掙扎著討生活的情形。一出版就成了《紐約時報》2019年的年度暢銷書,受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力推薦。

我想大部分看了這本書的人都會一邊慶幸,一邊深刻體會到貧窮帶來的那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感覺。

慶幸自己擁有相對安定的生活感受時時刻刻絞盡腦汁計算開支,沒有一分錢盈餘,舉目四望,無人能對自己伸出援手,還要帶著個孩子四處找一個棲身之所的巨大壓力。

史蒂芬妮是一個單身母親。27歲那年,她邂逅了甜品師傑米,在對方沒有準備好做父親的時候就冒失地懷了孕,並且打定主意要把孩子生下來。

傑米反覆要求史蒂芬妮打胎無果後,開始對她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孩子出生後又揚言要搶走孩子的撫養權,讓史蒂芬妮再也見不到孩子。

在史蒂芬妮的據理力爭下,她取得了女兒米婭的撫養權,並成功地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團糟。

不得不說,即便在懷孕前,史蒂芬妮對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缺乏規劃。她和傑米都出身於底層的白人家庭。史蒂芬妮高中畢業,曾想著申請副學士學位(類似國內大專)然而直至27歲,她一沒有付諸行動,二沒有存下一分錢學費。

在單身的歲月裡,史蒂芬妮在各個咖啡館當零工,有錢就在下班後去酒吧喝一杯,跟男人約會。

及時行樂,沒有存款,這就是許多美國底層窮人的現狀。

然而這種脆弱的平衡非常容易打破,比方說生一場病,或者生一個孩子。

因為沒有存款,按月付房租的史蒂芬妮成了無家可歸大軍中的一員。她的所有親人都和她有著幾乎同樣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幫她一把。

她的父母早就分開了。她在父親那裡只住了幾個星期,父親就大呼負擔不起,讓她帶著孩子搬走。

她的母親和一個只比她大7歲的年輕英國男子結婚了,平時住在倫敦。

史蒂芬妮的母親只在女兒搬到救濟所的時候來看過她一次。那天中午他們去快餐店吃飯。史蒂芬妮點了一個平時吃不起的漢堡,母親竟然要跟她AA。女兒的帳戶裡一共只有10美元,母親竟然接受了生活窘迫的女兒用全部存款來支付一個漢堡的錢。

為了生活,史蒂芬妮申請了政府的臨時救濟住房,這種房子的居住時長只有90天,時間一到,她就必須立刻搬離。剛生完孩子的一年,是史蒂芬妮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她和一個只會哇哇大哭的寶寶在各個救濟住房、臨時收容所中顛沛流離。

這種房屋雖然是免費的,但房子既小又破,又沒有尊嚴。

住在裡面的人不可以邀請訪客,晚上實行宵禁,不能飲酒。政府會隨時派人來抽查看看家務情況,檢查住戶有沒有按時洗衣服,有沒有把房子弄得一團糟,還會隨機對租客進行尿檢,看看他們有沒有喝酒有沒有嗑藥。

這種地方,不能被稱為家。

史蒂芬妮一直都有在工作,她把米婭送到政府補助的日託之後,就去為別人打掃房子,收拾庭院,賺錢支付各種日常開銷。本書的書名與其叫《女傭的故事》,不如說是《鐘點工的故事》。從一開始到處給人打工到找到家政服務公司,根據公司指派任務上門做清潔,史蒂芬妮從沒停止過勞作。

有時她不得不當一個狠心的母親,無視生著病的女兒,將其送到日託,自己再出門工作。

鐘點工的工作強度很大(比國內強度大,因為房子普遍很大),非常骯髒又沒有尊嚴,有時要清理糞水四濺的馬桶,有時要清理用過的TT,但史蒂芬妮沒得選。

公司向客戶收取20-23美元每小時,卻只給她8-10美元一小時。通常她第一個小時的收入都要花在油錢上。

沒錯,美國再窮的人也大多有車,車是他們唯一可選擇的代步工具。除了大都市,美國大部分住房分散得很開,可能在一個街區走上10分鐘,只有10戶人家。公共運輸也不發達,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公車可以達到1小時一班,有時還延遲。同時幾乎沒有人用自行車或者電瓶車代步。

沒有車可以說是寸步難行。窮人為了工作,哪怕是很便宜的二手車也必須搞一輛才行。但有了車,油錢和汽車養護又是一大開銷。

很多時候史蒂芬妮辛苦工作,都只夠支付油錢和有線電視費、電話費這些必須的開支。為了活下去,她申請了7項政府補助。包括育兒補助、最基本的醫療補助、社會保障補貼和食品補貼券等。

聽上去很美好,但實際這些福利對窮人,尤其是還有自尊心的窮人並不友好。

首先,每一樣申請都要窮人花時間去政府機構排隊遞交申請材料和表格,來證明他們到底有多貧窮。很多福利項目,比如政府補貼的租房項目,需要排上幾年的隊,根本無法及時幫到真正需要的人。

作為一名單身母親,史蒂芬妮要花很多時間為此奔走。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在工作上。

其次,她和女兒的食物主要通過使用政府發放的食品券來支付。結帳的時候常常要因此遭受收銀員和周圍的人的白眼。

美國每年花在社會福利上的支出高達5000億美元,納稅群體早就對此怨聲載道。

每當看到窮人用食品券買了稍微奢侈一點的食物,比如披薩之類的,人們就會怒目而視,仿佛自己的錢被人浪費了。

在中產階級的抗議下,一些食物被取消了用食品券購買的資格。比如史蒂芬妮給女兒米婭喝的全脂牛奶,就不能再用食品券購買了。她要麼選擇自掏腰包,要麼就只能買淡如白水的脫脂奶。

第三,基本的醫療計劃覆蓋面很小,史蒂芬妮幾乎不敢生病。因為長期做清潔工作,史蒂芬妮的身體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她常常因為疼痛在凌晨三四點醒來。她很羨慕僱主家隨處擺放的止痛藥,而她的醫療計劃只允許她服用止不了痛的布洛芬。(可能產生了耐藥性)

第四,福利計劃也成了窮人頭頂的天花板。這大概是美國福利制度最悲哀的地方。史蒂芬妮是一個很勤奮的人,她努力打幾份工,爭取改善自己和女兒的生活。可是她發現但凡她的收入增加一些,政府就會收回一些補貼。比方說窮人賺1000美元,政府補貼700,則一個月有1700美元可供開銷,但是當窮人通過工作收入達到1200美元後,政府會相應地收回一些補貼,可能一個月反而就只有1500美元可以花了。

這也就意味著,很多時候努力和不努力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努力了還更糟。

另外,這本書雖然主要描寫了美國底層白人的困境,但也從側面描寫了美國中層白人的生活。作為一名鐘點工,史蒂芬妮有大量的機會窺視屋主的生活。一張合照,一本舊雜誌,一些細微的生活習慣,都能看出一個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

比如史蒂芬妮曾給一棟房子做清潔,她把那稱為「悲傷之家」。屋主是一個實現了美國夢的成功者。住著大豪宅,娶了心愛之人,有兩個兒子。可他依然逃不過悲傷的晚年,大兒子因為意外去世了,妻子早逝,小兒子也幾乎不來看他。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美國的中產階級雖然住得很好,物質條件也不錯,但依然要面對各自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女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白人單身媽媽的親身經歷,從中可以窺視到一個真實的美國。

真實的美國遠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美好,蘊藏著很多問題,即便是通過女作者並不尖銳的筆觸,也可以窺視一二。當面臨更大的公共危機時,這些問題就會像被剝落的華美袍子一樣,露出底下爬滿的蝨子。

如果你對真實的美國白人底層百姓的故事感興趣,可以一讀這本《女傭的故事》,不僅真實,而且客觀。

女性朋友也可以讀一讀,它能告訴你,當一個女人在最糟糕的境地時,能迸發出多麼巨大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美國底層白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除非開一兩個小時的車,否則買不到新鮮蔬果;便利店近在眼前,裡面的東西又便宜頂飽,天長日久,只吃罐頭和油炸食品漸漸成了窮人獨有的「口味」。越是窮困的地區人均壽命越短,畸型肥胖越多——這個在美國隨處可見的怪象背後有很多成因,這些一元店們的惡性壟斷難辭其咎。
  • 英語閱讀分享:美國底層白人為何難以擺脫貧困?
    Hillbilly意思相當於「鄉下人,鄉巴佬」,Elegy意思則是「輓歌,悲歌」,Hillbilly Elegy即「鄉下人的悲歌」——書名正是當前美國底層白人群體的寫照。這本書的作者J. D. Vance出身於美國白人底層家庭,但他努力擺脫了周圍環境的限制,成功考上耶魯法學院,畢業後也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實現了階級提升。
  • 女傭的故事:在美國,一個底層單親媽媽會經歷哪些?
    她是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地區的一個普通女人,沒受過高等教育。27歲,她認識了和自己境況相仿的男孩傑米,不久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傑米對即將到來的小孩持排斥態度,而她堅持要留下孩子。同時,還有一個女人,她靠著「陽光女性」的獎學金,30多歲進入全美國排名靠前的蒙大拿大學攻讀創意寫作課,以一己之力帶著女兒搬到了少年時夢寐以求的米蘇拉。
  • 美國的窮人過得怎麼樣?《我在底層的生活》這本書告訴你
    今天帶來的這本書叫《我在底層的生活》,講的是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生活在底層的幾個月體驗。有一天,芭芭拉和《哈潑》雜誌的一位編輯聊天,談到一個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那些缺乏專業技能的人,怎麼靠微薄的薪水生活?所謂微薄薪水,就是每小時掙6到7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是45塊錢左右,一天工作8小時,是360塊錢。
  • 我們在美國與槍擊案擦肩而過的親身經歷
    所幸他的車是停在路的另一邊。美國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稀罕,我們在美國三年,親身經歷的就不止這一起。2017年,我和家人來到美國。我們居住、生活、工作的城市恰好是美國治安問題的一個典型代表。這座城市我從上中學時就很仰慕,它是我們地理課本裡面著名的世界汽車城,是美國先進工業的標誌性城市,是在全美排得進前五的偉大城市——沒錯,它就是底特律。
  • 羅玉鳳去了美國為何依舊是底層?在中國都過不好去美國一樣過不好
    我們原本以為鳳姐去美國以後,結婚了生了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高帥富,拿了美國國籍和身份。而實際上鳳姐在美國的10年時間,依舊是美國的底層打著黑工,依舊做著美國夢,依舊等待著自己的「高富帥」,並且她本人也不再有那種嫁給高富帥的自信了
  • 美國白人是如何毀掉這個富裕的黑人區的?
    你對美國的黑人社區的印象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暴力、貧窮以及混亂……總之美國的黑人社區更像是一個被美國政府遺忘的角落,那裡黑幫橫行、槍擊案頻發,警察只有在有惡性案件發生的時候來走個流程。某個美國黑人社區連稍微富裕一些的黑人都不願意待在黑人區,因為那裡代表著貧窮以及危險的治安情況,可以說住在黑人區裡的除了窮人和黑幫就不會有別的了。
  • 美國種族歧視——我該拿什麼拯救你?
    當這些黑人踏上北美大陸的時候,不知道會說什麼,但肯定不是「人在美國,剛下帆船」。 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在資本面前,人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可以隨意買賣的商品。 要知道當時美國可是合法蓄奴的,大量黑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什麼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更是不存在的。
  • 美國白人是如何毀掉黑人崛起希望的?
    你對美國的黑人社區的印象是什麼? 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暴力、貧窮以及混亂…… 總之美國的黑人社區更像是一個被美國政府遺忘的角落,那裡黑幫橫行、槍擊案頻發,警察只有在有惡性案件發生的時候來走個流程。
  • 在美國,沒有人真正在乎底層的孩子
    輿論譁然的背後,是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熱度褪去後,什麼也沒改變。01. 撕裂:教育資源的世襲罔替1992年,兩位教育工作者萊文(Dave Levin)和芬博格(Mike Feinberg)對一個結論達成了共識:在美國,沒有人真正在乎底層的孩子。
  • 美國的窮人到底有多「窮」?我在美國單親媽媽家裡寄宿的真實經歷…
    2018年12月底,我得到了美國寄宿家庭的照片:單親家庭,作為墨西哥裔第二代移民的單親媽媽,帶著一個4歲的混血兒子(父親是白人)。她發來的圖片裡,家看起來很小,家具也很普通,與之前承諾的志願者家庭「全都屬於美國中產階級」,甚至「可能分到父母擁有私人遊艇或直升飛機的家庭」絕對不是一個層次。繼續往下在家庭概況表格裡,我的失望加劇了。
  • 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美國和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除了正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還在經歷一場反種族主義和性別多元化的「革命」的浪潮。當然,並不是所有西方人都認同這場文化層面的「革命」。很多保守派的白人就認為這場「革命」是偏激和粗暴的,是在通過樹立種種「政治正確」的言論牢籠,逼迫人們去接受「革命者」的觀念。
  • 美國白人女孩會喜歡中國男孩嗎?
    美國白人女孩會喜歡中國男孩嗎?Do White American girls like Chinese boys?一個中國學生即將去美國留學上大學,提出了這個問題,看看老外怎麼回答 。Muralasa,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美國女孩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來自中國的交換生。那是一次糟糕的經歷。
  • 美國網友:為什麼所有的白人都是種族主義者,黑人到底要什麼
    如果你不承認所有白人都是種族主義者,這種情況永遠不會改變。 去讀一下我們的第一部憲法。如果美國以及白人不是種族主義者,他們就不會規定我們黑人是財產而不是人。憲法規定白人有權利,黑人沒有。承認吧。 承認白人在過去的400年裡通過做著他們祖先做過的事情,以維持現狀。
  • 拉丁裔是屬於什麼種族,為什麼美國的拉丁裔不算白人?可算知道了
    導語:拉丁裔是屬於什麼種族,為什麼美國的拉丁裔不算白人?可算知道了我們都知道其實美國有很多不同皮膚顏色的人群,除了美國本土的白種人,還有外來的黃種人,黑種人的。所以在美國見到的人不一定全都是當地的白種人,還有很多要麼是旅遊的要麼是搬家過來的,可以說美國就是一個大雜燴。
  • 美國女博士親身體驗貧民生活,連換6份工作,因無法忍受貧窮離開
    比如王思聰在自己的微博上說:「2010年,還沒有一個出國過,每次看到農村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元的消息,就會出現這樣一句話:「誰讓他們不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評論。2001年,一本名為《我生活在底層》的書在美國各地出版,並被翻譯成14種語言。芭芭拉·艾倫瑞克畢業於一所著名的大學,掙了很多錢,她到美國的底層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後來怎麼了?
  • 美國白人寧可和黑人結婚,為啥也不找黃種人?專家:美國人很聰明
    而「婚禮」在古時候也稱作「昏禮」,所以也有人開玩笑地說,女人一發昏才會想要結婚。結婚不但是兩個人的事,也是兩個家庭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婚姻雙方還有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 現在,出國旅行或者定居已經越來越常見,許多人為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走出國門到處旅行。隨著人們交流的增加,跨國婚姻、跨種族婚姻也成了司空見慣的事。
  • 美國白人開始Cos弗洛伊德了
    5月27日,喬治·弗洛伊德挑戰的創始人,一名高中摔跤教練Dave Hollenbeck在網上發出了照片,並配上文字,「這動作死不了,我在為所有警察做這個事情……醒來吧美國人」
  • 在美國當女警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美國當女警是一種什麼體驗?美國一項針對美國警方七大部門的調查結果表明,男性警察因非法使用暴力而被起訴的案件是女性警察的8.5倍。以下三位女警官跟我們講述了屬於她們的「警察故事」。Sarah Foster27歲的Sarah是位南加州姑娘,從小在一個警察世家長大——她的父親和繼母都是警官。
  • 留學親述:當美國教授的助教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美國校園內打工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助教因為其與學術相關性最大、日後可以豐富求職簡歷而成為眾多留學生,甚至是本地的美國學生蜂擁選擇的校內打工方式。在美國校園內做助教究竟是何種體驗?我們採訪到了畢業于波士頓大學、現從事國際教育的何璐同學,一起來聽她說一說,在美國當助教的留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