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美國,似乎非常的魔幻。人們很難理解美國怎麼會連幾個月的隔離都堅持不住,底層白人的生活如此會如此窘迫。也許看了《女傭的故事》這本書,就能理解美國每年福利支出高達5000億的情況下,底層窮人的生活為何還是這麼掙扎。為什麼一個努力的人無法憑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女傭的故事》這本書是美國人底層白人女性史蒂芬妮·蘭德所著。她將自己帶著3歲女兒艱難度日的經歷發到微博上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3天點擊量超過了50萬。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細節描寫,真實反映了美國底層白人如何在福利制度中掙扎著討生活的情形。一出版就成了《紐約時報》2019年的年度暢銷書,受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力推薦。
我想大部分看了這本書的人都會一邊慶幸,一邊深刻體會到貧窮帶來的那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感覺。
慶幸自己擁有相對安定的生活。感受時時刻刻絞盡腦汁計算開支,沒有一分錢盈餘,舉目四望,無人能對自己伸出援手,還要帶著個孩子四處找一個棲身之所的巨大壓力。
史蒂芬妮是一個單身母親。27歲那年,她邂逅了甜品師傑米,在對方沒有準備好做父親的時候就冒失地懷了孕,並且打定主意要把孩子生下來。
傑米反覆要求史蒂芬妮打胎無果後,開始對她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孩子出生後又揚言要搶走孩子的撫養權,讓史蒂芬妮再也見不到孩子。
在史蒂芬妮的據理力爭下,她取得了女兒米婭的撫養權,並成功地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團糟。
不得不說,即便在懷孕前,史蒂芬妮對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缺乏規劃。她和傑米都出身於底層的白人家庭。史蒂芬妮高中畢業,曾想著申請副學士學位(類似國內大專)然而直至27歲,她一沒有付諸行動,二沒有存下一分錢學費。
在單身的歲月裡,史蒂芬妮在各個咖啡館當零工,有錢就在下班後去酒吧喝一杯,跟男人約會。
及時行樂,沒有存款,這就是許多美國底層窮人的現狀。
然而這種脆弱的平衡非常容易打破,比方說生一場病,或者生一個孩子。
因為沒有存款,按月付房租的史蒂芬妮成了無家可歸大軍中的一員。她的所有親人都和她有著幾乎同樣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幫她一把。
她的父母早就分開了。她在父親那裡只住了幾個星期,父親就大呼負擔不起,讓她帶著孩子搬走。
她的母親和一個只比她大7歲的年輕英國男子結婚了,平時住在倫敦。
史蒂芬妮的母親只在女兒搬到救濟所的時候來看過她一次。那天中午他們去快餐店吃飯。史蒂芬妮點了一個平時吃不起的漢堡,母親竟然要跟她AA。女兒的帳戶裡一共只有10美元,母親竟然接受了生活窘迫的女兒用全部存款來支付一個漢堡的錢。
為了生活,史蒂芬妮申請了政府的臨時救濟住房,這種房子的居住時長只有90天,時間一到,她就必須立刻搬離。剛生完孩子的一年,是史蒂芬妮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她和一個只會哇哇大哭的寶寶在各個救濟住房、臨時收容所中顛沛流離。
這種房屋雖然是免費的,但房子既小又破,又沒有尊嚴。
住在裡面的人不可以邀請訪客,晚上實行宵禁,不能飲酒。政府會隨時派人來抽查看看家務情況,檢查住戶有沒有按時洗衣服,有沒有把房子弄得一團糟,還會隨機對租客進行尿檢,看看他們有沒有喝酒有沒有嗑藥。
這種地方,不能被稱為家。
史蒂芬妮一直都有在工作,她把米婭送到政府補助的日託之後,就去為別人打掃房子,收拾庭院,賺錢支付各種日常開銷。本書的書名與其叫《女傭的故事》,不如說是《鐘點工的故事》。從一開始到處給人打工到找到家政服務公司,根據公司指派任務上門做清潔,史蒂芬妮從沒停止過勞作。
有時她不得不當一個狠心的母親,無視生著病的女兒,將其送到日託,自己再出門工作。
鐘點工的工作強度很大(比國內強度大,因為房子普遍很大),非常骯髒又沒有尊嚴,有時要清理糞水四濺的馬桶,有時要清理用過的TT,但史蒂芬妮沒得選。
公司向客戶收取20-23美元每小時,卻只給她8-10美元一小時。通常她第一個小時的收入都要花在油錢上。
沒錯,美國再窮的人也大多有車,車是他們唯一可選擇的代步工具。除了大都市,美國大部分住房分散得很開,可能在一個街區走上10分鐘,只有10戶人家。公共運輸也不發達,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公車可以達到1小時一班,有時還延遲。同時幾乎沒有人用自行車或者電瓶車代步。
沒有車可以說是寸步難行。窮人為了工作,哪怕是很便宜的二手車也必須搞一輛才行。但有了車,油錢和汽車養護又是一大開銷。
很多時候史蒂芬妮辛苦工作,都只夠支付油錢和有線電視費、電話費這些必須的開支。為了活下去,她申請了7項政府補助。包括育兒補助、最基本的醫療補助、社會保障補貼和食品補貼券等。
聽上去很美好,但實際這些福利對窮人,尤其是還有自尊心的窮人並不友好。
首先,每一樣申請都要窮人花時間去政府機構排隊遞交申請材料和表格,來證明他們到底有多貧窮。很多福利項目,比如政府補貼的租房項目,需要排上幾年的隊,根本無法及時幫到真正需要的人。
作為一名單身母親,史蒂芬妮要花很多時間為此奔走。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在工作上。
其次,她和女兒的食物主要通過使用政府發放的食品券來支付。結帳的時候常常要因此遭受收銀員和周圍的人的白眼。
美國每年花在社會福利上的支出高達5000億美元,納稅群體早就對此怨聲載道。
每當看到窮人用食品券買了稍微奢侈一點的食物,比如披薩之類的,人們就會怒目而視,仿佛自己的錢被人浪費了。
在中產階級的抗議下,一些食物被取消了用食品券購買的資格。比如史蒂芬妮給女兒米婭喝的全脂牛奶,就不能再用食品券購買了。她要麼選擇自掏腰包,要麼就只能買淡如白水的脫脂奶。
第三,基本的醫療計劃覆蓋面很小,史蒂芬妮幾乎不敢生病。因為長期做清潔工作,史蒂芬妮的身體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她常常因為疼痛在凌晨三四點醒來。她很羨慕僱主家隨處擺放的止痛藥,而她的醫療計劃只允許她服用止不了痛的布洛芬。(可能產生了耐藥性)
第四,福利計劃也成了窮人頭頂的天花板。這大概是美國福利制度最悲哀的地方。史蒂芬妮是一個很勤奮的人,她努力打幾份工,爭取改善自己和女兒的生活。可是她發現但凡她的收入增加一些,政府就會收回一些補貼。比方說窮人賺1000美元,政府補貼700,則一個月有1700美元可供開銷,但是當窮人通過工作收入達到1200美元後,政府會相應地收回一些補貼,可能一個月反而就只有1500美元可以花了。
這也就意味著,很多時候努力和不努力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努力了還更糟。
另外,這本書雖然主要描寫了美國底層白人的困境,但也從側面描寫了美國中層白人的生活。作為一名鐘點工,史蒂芬妮有大量的機會窺視屋主的生活。一張合照,一本舊雜誌,一些細微的生活習慣,都能看出一個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
比如史蒂芬妮曾給一棟房子做清潔,她把那稱為「悲傷之家」。屋主是一個實現了美國夢的成功者。住著大豪宅,娶了心愛之人,有兩個兒子。可他依然逃不過悲傷的晚年,大兒子因為意外去世了,妻子早逝,小兒子也幾乎不來看他。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美國的中產階級雖然住得很好,物質條件也不錯,但依然要面對各自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女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白人單身媽媽的親身經歷,從中可以窺視到一個真實的美國。
真實的美國遠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美好,蘊藏著很多問題,即便是通過女作者並不尖銳的筆觸,也可以窺視一二。當面臨更大的公共危機時,這些問題就會像被剝落的華美袍子一樣,露出底下爬滿的蝨子。
如果你對真實的美國白人底層百姓的故事感興趣,可以一讀這本《女傭的故事》,不僅真實,而且客觀。
女性朋友也可以讀一讀,它能告訴你,當一個女人在最糟糕的境地時,能迸發出多麼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