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分享:美國底層白人為何難以擺脫貧困?

2020-12-11 普加斯留學

提到種族概念,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這些廣泛分類,但即使在白人內部也有不同的群體,比如川普的不少支持者就是所謂的「紅脖子」(redneck)——這一群體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想法固執片面,處於白人社會底層。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我們或許可以從Hillbilly Elegy這本自傳中找到答案。

Hillbilly意思相當於「鄉下人,鄉巴佬」,Elegy意思則是「輓歌,悲歌」,Hillbilly Elegy即「鄉下人的悲歌」——書名正是當前美國底層白人群體的寫照。這本書的作者J. D. Vance出身於美國白人底層家庭,但他努力擺脫了周圍環境的限制,成功考上耶魯法學院,畢業後也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實現了階級提升。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自己取得的成就有多偉大,而是因為對於其他成長背景相似的同齡人來說,作者所取得的一切並非那麼容易獲得,而這本書的目的也在於通過作者自身經歷來分析造成底層白人長期貧窮與困頓的深層次原因。

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成長經歷,另一部分是作者對於造成底層白人困境原因的分析。作者從小在俄亥俄州的米德爾敦長大,該地位於被稱為「鐵鏽帶」(the Rust Belt)的老工業區,整個地區失業和毒品問題很嚴重。他的母親和祖父母深受阿巴拉契亞文化影響,其身上有不少美好品質,但他們同樣有很嚴重的問題,比如吸毒和家暴。作者從小就在一個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其母親有長期吸毒史,還經歷過五次婚姻,他在成長過程中真正的監護人其實是祖父母。幸運的一點是,作者的祖母極其重視教育,在她的嚴厲督促下,他得以專注學業,考上了俄亥俄州立大學,後面又考進了耶魯法學院——這在一個多數人都讀不完高中的小城市裡面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書的另一部分則在於探討底層白人難以出頭的原因。在作者看來,這些人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己導致的。很多白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並不是從自己找原因,而是怪罪於外部因素,比如政府和經濟環境。作者在讀大學之前曾經在一家瓷磚店打工,那家店提供的時薪高達13美元,這在當地已經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收入,但出人意料的一點是,門店經理卻很難招到合適的長期員工,因為很多白人員工的工作態度都有問題。比如門店經理出於好心招了一個19歲的年輕人以及他懷孕的女朋友,但兩個人的工作表現都令人大跌眼鏡。那名女生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日無故缺席,最後堅持了幾個月就辭職,而那名男生經常上班遲到,每周至少有一次缺席,而且每天上班過程中要去三到四次洗手間,每次時間都超過半小時。最終這名男生被辭退,而被辭退後他還感到很委屈,向經理抱怨受到了不公對待。這樣的現象在作者的身邊並不是個例。

作者還引用了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的一個概念: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指人在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後,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他認為現在很多底層白人就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他們不相信媒體和政府,他們認為軍隊正在打無意義的戰爭,他們認為大學教育遙不可及,工作前景一片黯淡。

理解了這種底層白人文化,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很多「紅脖子」都是川普的鐵桿粉絲。川普針對他們傳達出的理念是:底層白人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外部因素導致的,比如很多白人失業是因為其他國家搶走了工作,應該抵制全球化,讓製造業回流到美國。又比如很多人生活貧困是因為政府救濟力度不夠,應該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讓白人享受更多福利。但是這些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白人的困境。

對於這些問題,作者也沒能給出所有的解決方案,不過他至少能站在底層白人的角度將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背後的文化因素揭示出來。書在2016年出版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出現在美國各大暢銷書榜單上,也引發了很多有價值的討論。

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美國底層白人的生活,那麼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本書的難度也不高,作者用詞非常樸實,幾乎看不到大詞難詞,對英語學習者非常友好,推薦各位同學去閱讀。

相關焦點

  • 英語閱讀分享:為什麼白人難以正視種族偏見問題?
    ,以及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何讓白人正視種族偏見會如此困難?儘管黑人在美國社會仍然受到很多系統性的不公待遇,但絕大多數白人並不認為自己需要對此負責,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有種族主義傾向,而他們日常所使用的「種族中性」(race-neutral)語言也讓他們意識不到種族歧視的存在。比如,研究表明,當一個社區中黑人的數量超過7%時,很多白人就會選擇搬離社區(英語中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詞來描述這種現象:white flight)。
  • 美國底層白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多來店在美國已擁有超過1.5萬家門店。前段時間美國國家公共電臺作過專題報導,詳述這家公司是如何專門挑選貧困落後的地區密集開店搶佔市場的。讓這些連鎖店的數量超過人口密度的負荷,正是公司的營銷策略。因為如此一來,有新鮮蔬果的大型連鎖店選址的時候,看見市場已經飽和,就不會再選擇這些地區了。
  • 密西西比三角洲貧困為何難以破解
    格林威爾一家華人雜貨鋪,顧客主要是當地非洲裔居民。自然條件如此優越,貧困率為何卻居高不下?  「這就是我們美國特色的『南方問題』。」美國杜蘭大學歷史學教授羅伯特·吉爾平對記者說。  何為「南方問題」?
  • 密西西比三角洲貧困為何難以破解(記者觀察)
    自然條件如此優越,貧困率為何卻居高不下?   「這就是我們美國特色的『南方問題』。」美國杜蘭大學歷史學教授羅伯特·吉爾平對記者說。   何為「南方問題」?「審視美國南方歷史,這裡最早的種植園經濟建立在剝削非洲裔基礎之上。直至今天,這裡依然是低工資經濟體系,學校沒有足夠資源,系統和制度上的因素都在限制著我們擺脫貧困。」言語間,維金斯的眼神一片茫然。   「儘管奴隸制早已廢除,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開始平等對待彼此。偏見和歧視依然存在於人們心裡,並導致這一地區貧困問題的代際循環。」
  • 在美國做窮人是一種什麼體驗,一個美國底層白人女人的親身經歷
    2020年的美國,似乎非常的魔幻。人們很難理解美國怎麼會連幾個月的隔離都堅持不住,底層白人的生活如此會如此窘迫。也許看了《女傭的故事》這本書,就能理解美國每年福利支出高達5000億的情況下,底層窮人的生活為何還是這麼掙扎。為什麼一個努力的人無法憑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 南非白人政府干預與白人貧困問題的解決
    在保證礦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白人政府大力推動製造業和國營經濟發展,通過強化種族隔離的工種保留制度,保證白人工人進入收入較高的技術和半技術工作崗位,到20世紀40年代末白人貧困問題得以解決。與此同時,絕大多數非洲人只能進入非技術崗位,獲取低廉的收入,陷入普遍的貧困狀態。南非社會出現具有鮮明種族主義特徵的白人與非洲人貧富分化現象。南非白人貧困問題的解決建立在犧牲非洲人利益的基礎之上。
  • 美國為何不把拉丁裔算作白人?這兩個群體到底有什麼區別?
    對美國地理人文有些了解的人,一定會聽說過這麼一個概念:拉丁裔美國人,又稱西班牙裔美國人。通常來說,拉丁裔美國人是不算在白人之內的,美國人的白人指的是歐洲裔白人,一般把拉丁裔視為少數族裔,如果這樣算的話,拉丁裔就佔據了美國16.9%的人口,即5300萬人,是美國第一大少數族裔。
  • 王聰悅:美國白人內部「三六九等」的鄙視鏈
    二戰結束後,白人內部的類屬差異隨異族通婚、文化交融趨於消弭,原本寄生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階層分化轉而成為塑造美國白人群體等級化的主導性依據。2018年數據顯示,相較於其他種族,美國白人總體尚處在貧困率最低、向上的社會流動性最強的區間,即便如此仍有如下原因導致部分白人心態「崩盤」:第一,昔日自恃優越的白人身份紅利不僅日漸萎縮,甚至轉化為某些逆向歧視的根源。
  • 英語四級口語歷年真題:擺脫貧困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四級真題>四級口語真題>正文英語四級口語歷年真題:擺脫貧困   個人陳述部分
  • 農民為何無法擺脫貧困,看看老農民是怎麼說的?
    按說現在農民種地不僅不用交稅,還有各種補貼,為何農民總是跳不出貧窮的怪圈呢?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給出了答案,不禁令人深思,看看他是怎麼說的?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乏老農民有兩個兒子,為生活所迫,如今兩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家裡就剩下老農民和老伴在家裡打理幾畝薄地,帶孫子。老兩口年紀大了,種地越來越吃力,現在在農田裡勞作的都看不到年輕人的影子。
  • 《逃出絕命鎮》回擊白人至上主義,抨擊與戲謔美國種族問題
    表現邁阿密底層細膩的同性情感《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美國第一部由黑人女性(朱莉·戴許 Julie Dash)執導(並獲得全美放映)的電影《塵土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 推出了25周年修復版;受《塵土的女兒》啟發的《檸檬特調》(Lemonade)成為天后碧䀚斯廣受好評的視覺專輯;根據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未完成手稿改編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
  • 羅玉鳳去了美國為何依舊是底層?在中國都過不好去美國一樣過不好
    我們原本以為鳳姐去美國以後,結婚了生了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高帥富,拿了美國國籍和身份。而實際上鳳姐在美國的10年時間,依舊是美國的底層打著黑工,依舊做著美國夢,依舊等待著自己的「高富帥」,並且她本人也不再有那種嫁給高富帥的自信了
  • 沒有安全感的美國
    11月20日,美國威斯康星州沃瓦託薩市一購物中心發生一起槍擊事件,造成8人受傷 為何美國政府整天打著「安全」的幌子在國際上橫行霸道,美國民眾卻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了? 不安全感源於對「經濟困境」的焦慮 無論是美國奧斯卡獎作品《海邊的曼徹斯特》,還是美國作家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都展示了美國底層白人漸行漸遠的「美國夢」,也是當下諸多郊區、鄉村投票支持川普的數千萬白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科技日新月異、資本全球逐利的時代,美國國內的經濟版圖加速變換。
  • 白人男子怒斥說西班牙語女子 要求她說英語 叫囂「這裡是美國」
    據雅虎新聞報導,美國女子傑思敏·諾蘭(Jasmin Nolan)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視頻爆料,稱前幾天她與母親在德克薩斯州一家餐廳外用西班牙語交談時,遭到一名路過白人男子的喝斥。該名男子要求這對母女倆說英語,並叫囂稱「這裡是美國」。
  • 在發達國家中貧困率居高不下,美國道路為何對貧困問題無能為力?
    19世紀末,美國經濟出現了爆炸式增長,路易斯安那州的傳奇州長休伊·朗卻質問道:「這是一片超級富足的過剩之地,可為何到處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無家可歸的人呢?」這位令羅斯福都忌憚三分的政治狂人,在奇襲、拳鬥、謀殺、彈劾和大量口誅筆伐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解決貧困悖論的激進政策。
  • 「白人至上主義」者眼中的美國是什麼樣
    此次暴力示威發生的幾個小時後,美國媒體、學者和專家都對美國種族衝突如何演變到如此激進的境地進行了分析。美國新聞網站Vox的記者林德(Dara Lind)表示,這次示威活動的爆發正是美國國家白人主義復興的一次標誌。專家指出,白人至上主義的目標是相同的:建立一個「純白人」的國家,每一個種族都居住在一個獨立的國家。
  • 美公立學校白人學生首次跌破半數 拉美裔異軍突起
    原標題:美公立學校白人學生首次跌破半數 拉美裔異軍突起  中新社休斯敦8月27日電 2014年秋季新學年開學,全美公立學校中,白人學生所佔比例首次跌落到50%以下。由於拉丁裔學生人數的大幅度增加,以往的少數族裔學生如今成為了主要生源。
  • 美國種族歧視裂痕:白人警察槍殺黑人為何總是被判無罪?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一名因槍擊致死兩名未持武器黑人而遭刑事指控的白人警察23日被判無罪,引起當地民眾抗議遊行。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發生多起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死亡事件,並引發大規模抗議遊行和社會騷亂,而涉案警察往往被免於起訴。
  • 聊一聊英語中的委婉語
    比如在漢語中可以說:溘然長逝、駕鶴西去、與世長辭、了結塵緣、長眠、仙逝等,在英語中則有pass away/breathe your last/go to heaven/rest in peace/go west 等說法。
  • 美國「紅脖子」白人,曾被強制男女閹割,進行絕育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提到種族歧視,一般來說,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白人對於黑人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