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種族概念,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這些廣泛分類,但即使在白人內部也有不同的群體,比如川普的不少支持者就是所謂的「紅脖子」(redneck)——這一群體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想法固執片面,處於白人社會底層。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我們或許可以從Hillbilly Elegy這本自傳中找到答案。
Hillbilly意思相當於「鄉下人,鄉巴佬」,Elegy意思則是「輓歌,悲歌」,Hillbilly Elegy即「鄉下人的悲歌」——書名正是當前美國底層白人群體的寫照。這本書的作者J. D. Vance出身於美國白人底層家庭,但他努力擺脫了周圍環境的限制,成功考上耶魯法學院,畢業後也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實現了階級提升。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自己取得的成就有多偉大,而是因為對於其他成長背景相似的同齡人來說,作者所取得的一切並非那麼容易獲得,而這本書的目的也在於通過作者自身經歷來分析造成底層白人長期貧窮與困頓的深層次原因。
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成長經歷,另一部分是作者對於造成底層白人困境原因的分析。作者從小在俄亥俄州的米德爾敦長大,該地位於被稱為「鐵鏽帶」(the Rust Belt)的老工業區,整個地區失業和毒品問題很嚴重。他的母親和祖父母深受阿巴拉契亞文化影響,其身上有不少美好品質,但他們同樣有很嚴重的問題,比如吸毒和家暴。作者從小就在一個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其母親有長期吸毒史,還經歷過五次婚姻,他在成長過程中真正的監護人其實是祖父母。幸運的一點是,作者的祖母極其重視教育,在她的嚴厲督促下,他得以專注學業,考上了俄亥俄州立大學,後面又考進了耶魯法學院——這在一個多數人都讀不完高中的小城市裡面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書的另一部分則在於探討底層白人難以出頭的原因。在作者看來,這些人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己導致的。很多白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並不是從自己找原因,而是怪罪於外部因素,比如政府和經濟環境。作者在讀大學之前曾經在一家瓷磚店打工,那家店提供的時薪高達13美元,這在當地已經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收入,但出人意料的一點是,門店經理卻很難招到合適的長期員工,因為很多白人員工的工作態度都有問題。比如門店經理出於好心招了一個19歲的年輕人以及他懷孕的女朋友,但兩個人的工作表現都令人大跌眼鏡。那名女生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日無故缺席,最後堅持了幾個月就辭職,而那名男生經常上班遲到,每周至少有一次缺席,而且每天上班過程中要去三到四次洗手間,每次時間都超過半小時。最終這名男生被辭退,而被辭退後他還感到很委屈,向經理抱怨受到了不公對待。這樣的現象在作者的身邊並不是個例。
作者還引用了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的一個概念: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指人在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後,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他認為現在很多底層白人就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他們不相信媒體和政府,他們認為軍隊正在打無意義的戰爭,他們認為大學教育遙不可及,工作前景一片黯淡。
理解了這種底層白人文化,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很多「紅脖子」都是川普的鐵桿粉絲。川普針對他們傳達出的理念是:底層白人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外部因素導致的,比如很多白人失業是因為其他國家搶走了工作,應該抵制全球化,讓製造業回流到美國。又比如很多人生活貧困是因為政府救濟力度不夠,應該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讓白人享受更多福利。但是這些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白人的困境。
對於這些問題,作者也沒能給出所有的解決方案,不過他至少能站在底層白人的角度將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背後的文化因素揭示出來。書在2016年出版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出現在美國各大暢銷書榜單上,也引發了很多有價值的討論。
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美國底層白人的生活,那麼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本書的難度也不高,作者用詞非常樸實,幾乎看不到大詞難詞,對英語學習者非常友好,推薦各位同學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