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依百順使得孩子不尊重師長
北京四中心理學博士孫老師介紹說,現在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沒有原則,使得孩子完全凌駕於家長之上,在家裡很霸道,稍不順心就會發脾氣、摔東西,在學校也處處跟同學爭搶,同學不聽命於他時就可能動手打人。
孫老師班裡就有這樣一個孩子。一次,這個孩子犯了錯誤,孫老師把孩子的家長請到了學校。結果,這個孩子當著家長和老師的面躺倒在一把椅子上,並把腳放到了課桌上,家長剛提醒了一下,這個孩子就瞪起眼睛,毫不客氣地打斷了家長的話,家長也沒再說什麼了。「孩子和家長的關係發展到這個地步,家長就很難再教育孩子了。」孫老師說。
無原則的遷就與寵愛使孩子走向偏執
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結束後,瀋陽市和平區某小學的校長和我說起過一個案例,讓我感慨良多。這位校長說,有位女士曾向他哭訴,說她的兒子在該校三年級某班讀書,班上老師對她的兒子不好,總批評孩子;但事實與這位家長說的大相逕庭。
據這位家長講,她兒子小飛(化名)因早產腿部落下殘疾,家裡人對他特別寵愛。因為怕出危險,家人從來不讓小飛和別的孩子玩。上學後,小飛十分聰明,但有時愛走神,成績不是很好。小飛常回家向大人哭訴說,這天同學欺負他了,那天老師又罵他了。家長聽後,每次都跑到學校,非要為孩子討個公道。這次小飛又回家哭著說,老師說他長大後什麼都做不了。家長對此十分氣憤,認為是老師瞧不起她的孩子,隨意批評孩子。
小飛的班主任老師說,因小飛身體情況特殊,老師、同學對他十分照顧,可他卻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在班上,哪個同學惹他不高興,他抬手就打。上課提問,要是小飛舉手而老師沒叫他,他就會生氣地指著老師說「我要讓你下崗」。小飛班上的同學說,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玩,他不高興就打罵同學。這次小飛哭的原因是,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長大了怎麼用科學造福人類,小飛卻舉手說,他長大了要造炸藥,炸死老師全家。老師則因為小飛偏執的說辭,對小飛進行了批評教育。
小飛這種心理症狀在醫學上被稱為偏執型或妄想型人格,常出現的症狀有多疑、過分敏感、心胸狹窄,常認為別人跟他過不去,因而造成許多誤解與衝突;自我評價過高,自負且好嫉妒,同時又很容易自卑;固執己見,言行易衝動,好詭辯。
這些孩子走向偏執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長無原則的遷就與寵愛。他們聽慣了家長的肯定,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人與事,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不願或缺乏改正缺點的勇氣。但社會環境不同於家庭環境,孩子在社會上難免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這些性格弱點就容易發展成為偏執型人格。若家長對孩子一味溺愛,對老師的批評無法接受,很容易使孩子往偏執的道路上發展。
英國著名教育家麥琪•瑪蔓則認為,與其責備這些家長,不如幫助家長們重新奪回在家中的控制權,實現家長的教育初衷。家長們必須明確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們需要知道,自己有權利在不徵求孩子意見的情況下做些決定,因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並不具備正確的判斷力。
在此我多補充一句:家長朋友們應當向孩子說明自己做決定的理由,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什麼不可以做,否則只會讓孩子大發脾氣,有時還可能導致他們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家長們必須認識到,過分溺愛、放縱將可能造成孩子精神混亂,並對任何規定都存在逆反心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