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既要給予,也要索取(二)

2020-09-05 嘚吧一下

個人意見和建議:

一、愛要融入品行

我常常說:沒有情感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

如果我們培養的孩子沒有對社會情感的認知能力,尤其是在兒童期忽略社會情感的培養,那麼在他們成人之後,「社會情感缺失」就會導致冷漠、偏激、敵對、甚至暴力等不健全的人格表現。

忽視社會情感的培養,孩子不但會喪失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際交往中割斷了聯繫的情感紐帶,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災難。「清華研究生硫酸熊事件」、「馬加爵事件」,一個個悲劇的發生,孩子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心理學家認為,感激是一種正面情緒,是幸福感的基礎,會珍惜別人的給予,善待別人;感激是強大的動力激發系統,一個人獲得他人幫助之後,可以激發他做出善舉或努力以此作為回報。因此,從小教會孩子心存感激,對人體恤,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緒,會使他的心靈存有一份真與善,使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富足和美好。

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孩子感激他人、關心他人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其感受行為的積極結果。

比如有些孩子很有愛心,有好吃的先想到別人,有好玩的先讓給別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總能主動去關心。可是,友善和關心,可能得到的卻是消極的結果,例如自己總也玩不上喜歡的玩具等。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產生一種「好心沒好報」或「吃虧」、「窩囊」的感覺,以後就不再願意這樣做了。這時,就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肯定孩子的關愛行為,並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父母、老師、同伴都很喜歡,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同時認識到愛與被愛的互動性,將感激和愛形成習慣,融入品行。

二、幾個「處方」,讓孩子學會愛

故事導入感激

讓孩子從小知道,媽媽10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能為父母分憂解難。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思想,常給孩子講些感人的故事,喚起他的感激意識。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古以來就是情感教育的典範。

學會表達感激

一個擁抱:當父母不舒服時,引導孩子給自己一個擁抱,學習施予愛心和同情;一句「謝謝」:當父母為孩子買了玩具時,別忘了要求他說聲「謝謝」;一個親吻:當父母陪伴孩子玩得開心的時候,把他攬進懷裡:「你玩得真開心,親親媽媽」;一張自製賀卡:當父母生日或重要的節假日,和孩子一起製作,送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等。

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愛護

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跟他談談,要求他想一想,今天是否給別人添了麻煩?今天有沒有誰幫助自己進步?今天最感激的人是誰等問題。讓孩子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愛護,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健康心態,塑造健全人格。

體會被感謝的快樂

讓孩子幫你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讓孩子去幫助身邊可以幫助的人。讓孩子在幫助別人並得到別人感謝的同時,感受到快樂。如果被幫助的人沒有回應,孩子雖然會很失望,但這種失望的經歷正好可以提醒他,如果有人幫助了他,那麼一定要說「謝謝」。

適當限制物慾

父母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上,不要百分之百地滿足他的要求,或給他提供最好的享受。對物慾的適當限制,會激起孩子珍惜之心。

提供實踐機會

這一點非常重要。平時,孩子應分擔家裡的一些事情,讓他負起責任來。父母遇到為難的事情,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愛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對孩子祖輩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裡去。

學會愛人,說到底是學會感激,感激是一種愛的表達,愛的能力,也是一種做人的責任。

我們感激父母給予我們生命,來體驗世間萬千;我們感激朋友,為我們排解孤獨,分享快樂……

讓孩子學會感激,也就學會了愛,學會了生活。

(完)

相關焦點

  • 愛,既要給予,也要索取(一)
    我們父母,為他付出了全部的愛,為什麼卻得不到愛的回饋?案例二:6歲的洪宏和媽媽一起在遊樂場玩,由於天氣乾燥,洪宏喊著要喝水,媽媽拿出從家裡帶來的白開水遞給他。加上家裡「再窮不能窮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都毫不猶豫地掏錢買。孩子肯定會想:不就是一瓶可樂嗎?這樣的孩子會越變越自私,對家庭更漠不關心。父母對孩子物質欲望應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滿足孩子的全部要求,適當的時候應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能力,告訴他是家裡的成員之一,要關心、體諒家庭。
  • 愛是給予,不是索取
    愛是一種給予而不是索取,所以給予有兩方面的含義:物質方面的給予和精神方面的給予。愛情的首要是給予。不是因為我需要你才愛你,而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才需要你。在性愛中的男人將自己的性器官給予女人,並在達到高潮時將自己的精液全部給予對方,從另一方面女人也把自己性器官交給男人,在相互的給予中獲得快樂。女人給予男人的另一個方面是為男人孕育孩子,給孩子餵奶,撫養他們長大,孩子是男人的給予,也是女人的心血。物質上來說,男人愛女人,便用不斷地勞動來掙錢,用來養家餬口,女人在家不辭辛苦,撫養孩子,操持家務這些都是愛情中的給予。
  • 愛,不是索取,而是給予
    愛情不是索取,而是給予。愛不是一味地索取,愛也是需要付出,許多人可能都忘記了這最重要的一條。在愛情中人們不敢付出,覺得付出了可能會受到傷害,夫妻相處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只懂得享受被愛,安心地接受對方的付出。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能夠做到真正付出,去給予的有幾個人呢?愛的真諦是給予比接受更快樂。愛是非常純粹的事情,想愛就去愛,不要害怕受傷,勇敢地去愛,而不是等著對方來愛自己。只有你自己真誠地去愛了,才更能體會,也更能理解到對方的愛。
  • 舒服的感情是讓男人覺得你只給予不索取
    )在某一天三人去夜店玩耍的時候碰到了另一對夫妻當小三決要和這對夫妻出國的時候女主在凌晨四點醒酒後義無反顧地要把她追回來男主追出來質問是否對小三動情女主說了一句話,女主說>她是我生活中唯一輕鬆的事情因為她不索取,她只給予寶貝們,想想你們為什麼會和已婚男人走在一起真正讓已婚男人覺得愛上你的是什麼?
  • 幸福生活不是索取,而是給予!
    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這個樣子,在大家都好好的時候,沒有好好的生活,把大好的時光都用在了爭吵,嫉妒、恨上面了,用在了向對方索取,一味的索取,有的人甚至明知道對方能力有限,還要勉強他去做。前幾天,在健身房鍛鍊,我聽到一段話,真的很心酸,一女人在哪裡健身,跟那個教練在談心,教練問她,你怎麼天天來猛練,不累嗎?
  • 好的愛情不是單獨的給予或索取 鉑瑞思教你領略愛的深刻意義
    那麼對於愛情而言,「給予」並不是說為對方犧牲自己,而是奉獻出自己內心最富生命活力的東西。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長久的愛情,兩個人都是可以從一段感情中學到東西並且共同成長的。除了給予,還有一些其他的要素,比如關心。關心是指:對我們所愛的人的積極主動的關注,這種關注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如果缺乏關心,愛就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愛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關心也是責任心。
  • 感情的開始,並不是主動給予,而是索取
    也很沒自尊的去主動聯繫了,但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後告訴自己真的要放棄過去徹底死心了,但是又很沒出息的想念。吃什麼都沒胃口,半個月瘦了10多斤,人多的地方不想去,朋友叫也不想出門就想自己一個人安靜的呆著,感覺整個人生都是灰暗的一樣。也諮詢過心理醫生,看過一些挽回類的文章。反正這個過程是真的難熬,糾結,掙扎,迷茫,自我否定,甚至覺得自己以後都不會再愛了。
  •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朋友這幾天卻和我說起了她的「家醜」:姑媽經濟狀況不好,爺爺在的時候,爺爺隔三岔五的常常給她經濟上的支持。爺爺走了以後,姑媽還是經常回娘家要錢。兩人到了閻羅王面前,閻羅王給兩人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一種是索取的人,一種是付出的人。張三心想,我辛苦了一輩子,這次要過那種索取的生活。而李四隻能選擇了付出的人。
  • 愛是付出,也是索取
    出處/蔚藍(ID:WL-IRIS)本文經原創作者授權「她」發布本文配圖均選自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劇照可是真正的愛一定是伴有索取的,比如下班回家時對方的給予的一個甜蜜擁抱,相擁入睡前的晚安吻,兩個人的甜蜜恩愛都不是一個人不停地付出就可以完成的一件事,倘若沒有心意相通的付出和索取,大約在婚姻這條路上脫軌而出將會成為必然的事情。我的另外一個女友過去愛一個人,愛得發狂的那種,她說看到他的時候,會不由自主想把他推倒在門背後解他的皮帶。
  • 人生智慧法門:真正的富足是給予,最大的貧窮是索取
    昨天我發了個朋友圈,被瘋狂地在轉發,可能這句話對大家有蠻大啟發,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管聽不聽得懂先聽我說一下,我說別人給你的隨時能拿走,你給別人的永遠都是你的,真正的富足是給予,最大的貧窮是索取。
  • 愛,要有度(二)
    北京四中心理學博士孫老師介紹說,現在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沒有原則據這位家長講,她兒子小飛(化名)因早產腿部落下殘疾,家裡人對他特別寵愛。因為怕出危險,家人從來不讓小飛和別的孩子玩。上學後,小飛十分聰明,但有時愛走神,成績不是很好。小飛常回家向大人哭訴說,這天同學欺負他了,那天老師又罵他了。家長聽後,每次都跑到學校,非要為孩子討個公道。這次小飛又回家哭著說,老師說他長大後什麼都做不了。家長對此十分氣憤,認為是老師瞧不起她的孩子,隨意批評孩子。
  • 什麼都要聽你的嗎?愛是給予、不是控制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我說什麼他就應該無條件服從,因為他是我的孩子,其實,在我認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有他自己的使命,我們只是給了他生命,陪伴他、養育他一程,愛是給予,不是索取。
  • 為何善於索取的人反而比善於給予的人更受歡迎?
    總的說來,善於索取的人有下列類型:最常見的莫過於示弱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善於索取的人一定是高情商的人,懂得索取什麼,向誰索取,什麼時候索取。「善於」二字,證明索取的成功率是非常高,也是善意而有智慧的索取。
  • 《愛心樹》:給予和索取,一生必讀。徵稿:兒童朗誦
    《圖畫書.為孩子500冊》The Giving Tree直譯過來就是「一棵不斷給予的樹」,日本譯成了《大樹》(おおきな木),中文譯成了《愛心樹》。其實,即使是一個孩子,也讀得出這是愛的故事。關於這本書的主題,中文繁體字版(香港臺灣的版本)《愛心樹》封底上的一段話,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解讀了—「這是一個溫馨的故事,略帶哀傷的感動,慰藉人們的心靈。謝爾.希爾弗斯坦為各個年齡的讀者創造了一個令人動容的寓言:在施與愛之間,也在愛人與被愛之間。」
  • 孩子經常「要這要那」?父母讓孩子學會「換取」,而不是「索取」
    袁詠儀對待兒子的教育方式正是當下父母所要學習效仿的:讓孩子不再一味的索取,而是通過換取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要這要那」,家長別不耐煩1.判斷必要與否孩子們總是變著花樣向父母提著各種各樣的要求,聽到孩子的索取時,父母應當下意識的判斷孩子所以需要的東西是不是真實存在需求。
  • 即使感情再好,也別向男人索取這些東西,你要的自己爭取
    01在感情中,有些女人總是以為愛是可以要到的,所以她會整天問對方愛不愛她,甚至會向對方索取愛,她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對方的愛,而事實未必如此。如果一個男人真心愛你,你根本不需要去索取愛或者安全感一類的東西,因為他自然而然就會給你,讓你明白他的心意;而如果一個男人不夠愛你,即使你去要也是要不到的,也許他嘴上敷衍的說著愛,可行動卻未必跟得上。
  • 愛,要有度(一)
    如果僅僅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溺愛是低層次的愛,真正的愛是理智的高尚的愛。所以,做家長的在愛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多一些理智,要理智的愛而不要溺愛,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成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瑪麗並非出生在充滿暴力、辱罵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而是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過良好教育,對瑪麗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滿足,對她的行為更是非常包容與理解。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家長這種無原則的愛使瑪麗變得極為叛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這是「兒童溺愛綜合症」的典型表現,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放縱正是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
  • 媽媽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愛才算真正的愛「簡慢行讀書匯(一)01」
    如果你還在迷茫孩子為什麼把自己的話當耳旁風,還在猶豫要不要用暴力的手段解決孩子問題,或者你不知道怎麼改善你與孩子的已經逐漸僵持的關係,那麼,《媽媽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就特別適合你。今天我們就本書的第一二章進行精煉閱讀——媽媽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愛,才算真正的愛。
  • 孩子總是「要這要那」,父母要教會他「換取」,而不是「索取」
    但是,在這樣的無私奉獻下,卻有很多孩子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肆無忌憚地跟父母索取。案例阿鵬(化名)是村裡有名的啃老族,明明已經25歲了,卻還整天待在家裡無所事事,還對著父母呼來喝去。阿鵬小時候是個挺開朗活潑的男孩,是家裡的獨生子,父母寵著他,無論什麼都優先考慮這個兒子。
  • 女生向我們索取禮物怎麼辦?送要送到她心暖,拒絕也要拒絕的優雅
    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女生向我們索取禮物的心態。很多年前我交往過一個男朋友,他工作特別忙,白天工作晚上應酬,陪我的時間特別少。平時都是靠簡訊電話聯繫,偶爾見個面還得我迎合他的時間。當女生的情感需求沒被滿足時會沒有安全感,自然而然會尋求你為她付出金錢,以此來證明這個男人是愛自己的。所以,女生老是問你要禮物,如果是你女朋友,或者曖昧階段的對象,那就說明你平時生活當中給到她的照顧和關懷就比較少。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給予女生一定的陪伴,偶爾主動準備點精美小禮物讓女生感受到你的用心,並且配合上好的溝通給予女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