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和建議:
一、愛要融入品行
我常常說:沒有情感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
如果我們培養的孩子沒有對社會情感的認知能力,尤其是在兒童期忽略社會情感的培養,那麼在他們成人之後,「社會情感缺失」就會導致冷漠、偏激、敵對、甚至暴力等不健全的人格表現。
忽視社會情感的培養,孩子不但會喪失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感激,而且在人際交往中割斷了聯繫的情感紐帶,就像空中的流星,失去了彼此的引力,不是自焚就是撞到其他星球上引起災難。「清華研究生硫酸熊事件」、「馬加爵事件」,一個個悲劇的發生,孩子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
心理學家認為,感激是一種正面情緒,是幸福感的基礎,會珍惜別人的給予,善待別人;感激是強大的動力激發系統,一個人獲得他人幫助之後,可以激發他做出善舉或努力以此作為回報。因此,從小教會孩子心存感激,對人體恤,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緒,會使他的心靈存有一份真與善,使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富足和美好。
需要指出的是,在培養孩子感激他人、關心他人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其感受行為的積極結果。
比如有些孩子很有愛心,有好吃的先想到別人,有好玩的先讓給別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總能主動去關心。可是,友善和關心,可能得到的卻是消極的結果,例如自己總也玩不上喜歡的玩具等。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產生一種「好心沒好報」或「吃虧」、「窩囊」的感覺,以後就不再願意這樣做了。這時,就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肯定孩子的關愛行為,並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父母、老師、同伴都很喜歡,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同時認識到愛與被愛的互動性,將感激和愛形成習慣,融入品行。
二、幾個「處方」,讓孩子學會愛
故事導入感激
讓孩子從小知道,媽媽10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能為父母分憂解難。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思想,常給孩子講些感人的故事,喚起他的感激意識。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古以來就是情感教育的典範。
學會表達感激
一個擁抱:當父母不舒服時,引導孩子給自己一個擁抱,學習施予愛心和同情;一句「謝謝」:當父母為孩子買了玩具時,別忘了要求他說聲「謝謝」;一個親吻:當父母陪伴孩子玩得開心的時候,把他攬進懷裡:「你玩得真開心,親親媽媽」;一張自製賀卡:當父母生日或重要的節假日,和孩子一起製作,送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等。
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愛護
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跟他談談,要求他想一想,今天是否給別人添了麻煩?今天有沒有誰幫助自己進步?今天最感激的人是誰等問題。讓孩子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愛護,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健康心態,塑造健全人格。
體會被感謝的快樂
讓孩子幫你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讓孩子去幫助身邊可以幫助的人。讓孩子在幫助別人並得到別人感謝的同時,感受到快樂。如果被幫助的人沒有回應,孩子雖然會很失望,但這種失望的經歷正好可以提醒他,如果有人幫助了他,那麼一定要說「謝謝」。
適當限制物慾
父母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上,不要百分之百地滿足他的要求,或給他提供最好的享受。對物慾的適當限制,會激起孩子珍惜之心。
提供實踐機會
這一點非常重要。平時,孩子應分擔家裡的一些事情,讓他負起責任來。父母遇到為難的事情,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愛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對孩子祖輩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裡去。
學會愛人,說到底是學會感激,感激是一種愛的表達,愛的能力,也是一種做人的責任。
我們感激父母給予我們生命,來體驗世間萬千;我們感激朋友,為我們排解孤獨,分享快樂……
讓孩子學會感激,也就學會了愛,學會了生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