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長榮:戲曲要死學用活 「四功五法」不是守舊

2020-12-19 搜狐網
尚長榮(資料圖)


  我出生在梨園世家,父親是尚小雲先生。我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大姐沒有從藝,大哥尚長春是武生演員,二哥尚長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我自己則是一名唱花臉的京劇演員。

  我出生於1940年,那是中國正值水深火熱的時期。父親那時候已經不唱戲了,獨資辦了一個「榮春社」科班(舊式京劇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像楊榮環等,還有眾多榮字輩、春字輩的師兄。我耳濡目染,從小就愛看戲,無論文戲武戲都十分喜歡。

  不過,我第一次登臺,演的不是大花臉,而是「娃娃生」,在京劇《四郎探母》中扮演楊宗保。第一天上臺,我穿了個特製的小箭衣、小虎頭靴,手上還執著小馬鞭。父親怕我年齡小,上臺後會害怕往回跑,所以在「巡營」這一場戲又加了4個大鎧。我那時才5歲,個頭特別小,領著4個大鎧上場,只夠得上他們的身腰那麼高。一亮相,臺下觀眾的掌聲和笑聲就連成一片。「大帳」那一場戲,椅子太高了,「楊宗保」自己不能坐,最後還是當時檢場的師傅把我抱上去的。

  演幾回「娃娃生」後,父親沒有讓我學戲,而是讓我背起書包進了學堂。究其原因,一是吃戲飯不容易,即使唱出了名,也不過是金碗討飯,在舊社會,戲曲藝人謀生很辛苦;二來,父親指望我上學堂讀書,或許還能改改門風。就這樣,我在北京和天津上了小學。但後來,我還是唱了大花臉。1950年夏天,我正式拜陳富瑞為老師學唱花臉。

  這些年來,我有一個感受:京劇發展要「順天應時」。京劇發展到現在,各家各流派形成了不同觀點。有人覺得原汁原味才是京劇,有人認為京劇要不斷往前推進,要有新的創作。這些都不礙事。現在時代不同了,不像當時,大家都要一個「樣板」,一場戲唱一個晚上,或者連演幾個晚上,照樣有觀眾。而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對京劇有了新的要求。京劇也在發展中不斷改良,戲不僅好聽,而且好看。

  其實,京劇這個劇種是極不保守的。它沒有崑曲年長,沒有秦腔古老,但它有一個特點:順應時代,去粗存精,不斷推進。可以說,從乾隆時代徽班進京起,到20世紀初葉和中葉,京劇一直在不斷完善、不斷完美、走向巔峰。以「同光十三絕」為鼻祖的京劇在北京誕生時,徽漢合流,有崑曲、有諸多的梆子,京梆還合演過。當時的京劇,就是把幾個主要劇種融會貫通於京城舞臺上,以北京話為基礎學湖廣音中州韻。樂器裡加一個京二胡,觀眾馬上覺得戲更好聽了,但這一舉措在當年遭到過保守派的反對,說是像梅花大鼓了。可京劇發展到今天,樂器更加豐富了,戲也更好聽了。所以,京劇的發展要順應觀眾的需求,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地去粗存精。

  作為戲曲演員,一方面要加強對於文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對於先賢傳承下來的精湛技法,還要多加研究。以前,不少人對「四功五法」以及京劇臉譜、服飾、裝飾藝術有過輕視和誤解。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專家就曾抨擊過中國戲曲的藝術表達。他們說,中國戲的演員為什麼要貼那麼長的鬍子,吊在空中直晃悠,生活中哪個人有那麼長的鬍子?為什麼中國戲裡演員的袖子那麼長,穿成那樣還能打仗嗎?演員穿那麼厚底的鞋,還能騎馬嗎?還有人認為,京劇的動作太拖沓,比如批評捋鬍子的動作是「多動」。

  對於這些質問,當時我們沒能拿出明確、系統的文字理論進行闡述和解釋,告訴他們這是本民族優秀的文化積澱。如今,我們可以從美學角度講,這個鬍子不是真鬍子,吊在半空中,其藝術感染力要比真鬍子感人,要美得多。而捋鬍子這個動作是對思考狀態的表達。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確實是邊撥弄鬍子邊思考問題的——戲曲程式都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還要講究手段,有時,並不是每個詞都要像播音一樣讓觀眾聽清楚,重要的是讓觀眾聽出意境和情感。如《廉吏于成龍》裡有段詞很長,念白很快,表明人物內心的震顫。觀眾不一定能把每個字都聽得明白,但肯定能感受到這段戲要表達的情緒。

  中國戲曲的「四功五法」並不是守舊的,關鍵在於教師能否把「四功五法」詮釋給學生,演員能不能運用「四功五法」真正激活程式,為塑造角色服務。這個問題不應被淡化,恰恰需要被強化。我的口頭禪是「死學而用活」。死學,不是學死,而是真心實意地學;用活,就是把傳統程式應用到角色塑造中去,激活人物。只要我們精排、精演、出精品,就不怕觀眾不來。(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尚長榮:發揮傳統戲曲的「高臺教化」作用
    原標題:尚長榮 傳統戲曲有「高臺教化」的作用 發揚傳統文化要做得更好在北京參加了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的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的中國劇協主席、京劇名家尚長榮,在提到這次會議時用得最頻繁的是「激勵」、「鼓舞」這兩個詞。「這個講話是最適合當今中國國情的。」年過古稀的尚長榮說到這一句放慢了語速,似乎是在斟酌用什麼樣的詞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講得真切,真不僅僅是在那兒做報告。」尚長榮感慨道。
  • 「戲碼頭第十二課」戲曲表演的「五法」:手、眼、身、法、步
    「五法」】昨天的《戲碼頭》小課堂,我們簡單了解了戲曲表演中的「四功」,今天我們將繼續為大家科普一下「五法」。「五法」是戲曲舞臺上演員塑造角色的基本功,「手、眼、身、法、步」這五項表演基本技法是構成戲曲表演行動的根本。「五法」之說在戲曲界一直也存在較大爭議,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曾在其著作《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一文中,提出用「口」取代原有的「法」,修改為「口、手、眼、身、步」的「新五法」。
  • 尚長榮揮毫潑墨,關棟天回憶故鄉……明早9時看戲曲名家秀絕活
    尚長榮、蔡正仁、陳少雲、谷好好、茅善玉、史依弘等上海戲曲界名家名角將走進全媒體直播室。同時,馬金鳳、朱世慧、小香玉等全國各地戲曲名家、「白玉蘭獎」得主也將參與其中。除了聽到名家唱名段之外,戲迷還能看到尚長榮現場揮毫潑墨,關棟天回憶故鄉武漢,還有王佩瑜、張軍這些舞臺上的「跨界大咖」帶著年輕觀眾走近戲曲。
  • 「戲碼頭開課了」戲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
    「四功」】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功,比如相聲的「說學逗唱」,戲曲表演的基本功是「四功、五法」。本期《戲碼頭》小課堂將為大家科普一下「四功」:唱念做打,這是戲曲表演藝術的根基。所謂「唱必有聲、念必有情、做必有動、打必有武」。 「唱、念」與「做、打」分別屬於戲曲表演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 試析:戲曲藝術基本功
    近千年來,經過歷代文化志士仁人的不斷豐富,革新與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戲曲基本功——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是戲曲舞臺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唱功是戲曲表演中主要的手段之一,是根據劇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緒發展的需要而安排,通過優美的音樂形象來豐富文學形象,使觀眾的聽覺感官獲得美的享受。
  • 「戲曲大觀」手眼身法步 且說京劇「五法」
    」京劇唱、念、做、打「四功」的好壞,在於演員運用手、眼、身、法、步技巧的嫻熟程度。藝術家們創造性地運用眼睛這一器官,表現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痴、傻、呆等情感與情緒的變化,並將這種表演方法代代相傳,成為「五法」之一。【身】身法是五法中的樞紐,起到承上啟下、上聯下接的中樞作用。身法的功能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起、落、進、退、側、反、收、縱。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 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12月15日的安徽會館大戲樓裡,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第二場直播準時拉開帷幕。本場直播裡,京劇表演裡難得一見的椅子功、蹺功、吃火等代表性絕活驚豔亮相。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來自天津青年京劇團、中國戲曲學院等知名藝術團體的青年演員,為網友們帶來《時遷偷雞》、《通天犀》、《戰宛城》、《扈家莊》等經典劇目的同時,揭秘這些絕活是如何練成的。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京劇直播大戲為期一個月,將為網友帶來四場別開生面的京劇藝術直播,從名家唱段到絕活揭秘,從唱念做打到妝發知識,帶領網友深入了解京劇藝術的國粹之美。
  • 5分鐘輕談藝術: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五角」戲劇的基礎「四功五法」在戲曲表演中,「打」作為基本功「四功」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打功」表演重在氣勢與動作,注重精、氣、神,而「念功」指的是念白,它易於填補空白之處,推動情節發展;「做功」是蹈化的形體動作,與前者相輔相成,給人進一步的感官體驗。四種基本功缺一不可,極大地豐富了戲曲的形式和內容。而「五法」是在「四功」的基礎上從手、眼、身、心、步,全方位的發展細節功底,能夠完整的刻畫出人物形象,對戲劇的演出指導有重要意義。
  • 打響上海文化|用交響翻譯京劇,《京劇幻想》打動尚長榮
    「我最擔心的就是他(尚長榮)會不習慣交響樂表達,因為裡面用到了很多他視作生命的作品,尤其上半場曹操、楊修、倩娘的唱段,先是弦樂,最後在管風琴之上銅管大齊奏把它推向排山倒海的高潮……倩娘是他最憐惜的人物,因為死的太冤了,這些唱段被交響樂推出了好萊塢大片的即視感,他從中感受到了國粹走進國際友人內心的潛力。」
  • 尚長榮:梅開三度藝長榮(名人專訪)(圖)
    「最好的戲在下一臺」  尚長榮有個「三部曲」之說,這三部曲就是指他的3部得意之作,它們分別是《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和《廉吏于成龍》。  談到這3部戲,這位京劇名家笑著說:「的確每排一個戲都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感情要投入,精力要投入,不過還好,累沒白受,得到觀眾的認可,我很有幸福感。」
  • 這一次,尚長榮主演的《廉吏于成龍》中的《人生正氣歌》,不是唱...
    尚長榮書法作品「庚子鑼鼓」中,為不平凡的庚子之年帶去美好祝福「庚子之歲,四海多難,而普天之下,卻亦多戲,形形色色,皆入吾人眼中……此番之展亦幸蒙梨園班頭尚長榮、計鎮華加盟,豈不快哉?不僅有丁立人、謝春彥、陳九、季平、朱剛、顧村言、徐旭峰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也特邀國家一級演員、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崑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計鎮華等戲曲名家加入其中,共同以豐富、多元的藝術張力,傳播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 手勢是戲曲程式的具體表現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戲曲表演中的手勢,是「四功五法」中的「五法」之一。業界有句行話:「內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些都說明手勢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當下戲曲舞臺創作中,似乎忘記了手勢之美,忘記了手的無盡創造力。關於手勢,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所展示的53式蘭花指。
  •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原標題: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戲曲表演中的手勢,是「四功五法」中的「五法」之一。業界有句行話:「內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些都說明手勢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當下戲曲舞臺創作中,似乎忘記了手勢之美,忘記了手的無盡創造力。
  • 打擊樂與戲曲表演相映生輝和節奏
    戲曲是以虛擬為主要表現形式、「四功五法」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是我國特有的、獨具風格的戲劇形式。戲曲音樂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文場、武場,文場指管弦樂,武場指打擊樂。運用打擊樂是戲曲藝術獨有的形式。戲曲「四功五法」的程式規範都與打擊樂緊密相連,鑼鼓在劇中起著貫穿、連接、強調的作用,它與戲曲表演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 陝西志丹縣:戲曲進校園 文化共傳承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全媒體記者 趙梓希)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戲曲藝術,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增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延安市志丹縣文化藝術培訓中心組織國家三級戲曲演員白江寧、劉喜梅、王豔、趙小環等走進志丹縣中學,為學生們普及戲曲知識、學唱戲曲選段、講授戲曲秦腔的起源與演變歷史,將戲曲藝術引進校園,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 戲曲電影連環畫重出江湖 中英文對照引人入勝
    新華社上海8月18日專電(記者許曉青)高清畫面、中英文對照,久違的戲曲電影連環畫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重出江湖。這一次登上連環畫冊頁的是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精彩故事。  書展上,戲迷和書迷們將發售現場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為的是一睹連環畫中的主角尚長榮、陳少雲、史依弘等京劇名家的真容。  「京劇傳統藝術、電影、連環畫,被有機整合在一起,呼喚的是一種整體上的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執導上述兩部電影的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對記者說。
  • 開學第一課丨戲曲大課堂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
    新湖南客戶端9月3日訊(記者 餘蓉)又是一年金秋,又是一期開學,在開學第一課上遇見戲曲文化與課堂相知,毛主席詩詞與湘劇相許,那會是一番怎樣別致的景象。9月3日上午,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溪泉灣小學2018年秋季開學典禮暨開學第一課——「清溪開學禮,戲曲大課堂」戲曲主題活動,便讓全體清溪學子體會到了這樣的別致。 上午9時,在慷慨激昂的國歌合唱聲中,本次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