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碼頭第十二課」戲曲表演的「五法」:手、眼、身、法、步

2020-12-14 湖北衛視大揭秘

湖北衛視《戲碼頭》開播在即

敬請期待

【戲曲「五法」】

昨天的《戲碼頭》小課堂,我們簡單了解了戲曲表演中的「四功」,今天我們將繼續為大家科普一下「五法」。

「五法」是戲曲舞臺上演員塑造角色的基本功,「手、眼、身、法、步」這五項表演基本技法是構成戲曲表演行動的根本。「五法」之說在戲曲界一直也存在較大爭議,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曾在其著作《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一文中,提出用「口」取代原有的「法」,修改為「口、手、眼、身、步」的「新五法」。之後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在《表演藝術的基礎》一文談到「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這是第一次有人對戲曲表演「五法」加以逐字說明。

「四功」中的「做、打」是視覺藝術上的表演核心,而「五法」主要是為「做工」表演服務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下「五法」的詳細內容吧。

「手法」

「手法」是將演員的手與手腕、手臂的動作以及其運用道具的行動進行藝術誇張的表演技法。戲諺常說「手是演員表演的第二張面孔」,不同的行當對於各種「手法」形式的使用也有不同的側重,通常分為「指法」、「掌法」、「拳法」三種。並且在具體功能上,都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木質放在掌心之上對人搖手,表示「否定」;雙手合掌互搓,表示角色焦急、慌亂的情緒。

「眼法」

「眼法」是指在戲曲表演過程中運用眼部的表現力、通過不同眼神的情感表達來揭示角色的內心語言和思想活動,用誇張的眼神訴說,與劇中人物或觀眾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眼法」主要用於「敘事」與「傳情」。如用眼神表達十二種人物情感:喜怒哀愁羞恨呆怕盼狠思蔑。

「身法」

「身法」指戲曲身段與身韻。是以「身姿」為展現主體的各種舞蹈化的形體姿態。「身」為人體之軀。「手」「眼」「步」等肢體皆存在於「身」之上,只有與「身」姿密切配合,方能準確、生動的塑造角色並傳情達意,所以「身」是「五法」之樞紐。

「步法」

「步法」又指臺步,戲曲表演中角色腳步的行動特徵與表現方法。戲諺說「先看一步走,再聽一張口」,可見「步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戲曲演員的「颱風」。

「身由步而動,步隨身而行」,「身法」和「步法」是密不可分的!

「五法」中的「法」

這個是唯一存在爭議的,很多學者主張用「口」、 「發」、 「心」、 「頭」、 「腰」等不同的指代部位來取代「法」字。但也有很多學者持不同意見,如楊長秀先生說「法就是範兒」。它既是表演與日常行為中一切行動的「典型」與「竅門」,又是演員通過表演行動所呈現出的自身天賦條件、形體表演資質、內心與頭腦的靈氣、靈性等特徵的外在呈現。

《戲碼頭》小課堂明天大家還想了解什麼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哦~

相關焦點

  • 「戲曲大觀」手眼身法步 且說京劇「五法」
    無不精美絕倫京劇作為國粹,粹在哪裡說是精妙,妙在哪裡今天,文旅君帶您了解神奇的京劇「五法」京劇唱、念、做、打「四功」的好壞,在於演員運用手、眼、身、法、步技巧的嫻熟程度。戲班將其稱為「五法」。【手】京劇演員手的姿勢與手的動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以「雲手」為例,「雲手」是一種常用的程式動作,它是通過雙手、雙臂相互協調的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氣度。「雲手」的手勢,根據不同的行當、不同的人物性格,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
  • 試析:戲曲藝術基本功
    近千年來,經過歷代文化志士仁人的不斷豐富,革新與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戲曲基本功——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是戲曲舞臺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唱功是戲曲表演中主要的手段之一,是根據劇目的需要以及人物性格,情緒發展的需要而安排,通過優美的音樂形象來豐富文學形象,使觀眾的聽覺感官獲得美的享受。
  • 「戲碼頭開課了」戲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
    「四功」】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功,比如相聲的「說學逗唱」,戲曲表演的基本功是「四功、五法」。本期《戲碼頭》小課堂將為大家科普一下「四功」:唱念做打,這是戲曲表演藝術的根基。所謂「唱必有聲、念必有情、做必有動、打必有武」。 「唱、念」與「做、打」分別屬於戲曲表演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 手勢是戲曲程式的具體表現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戲曲表演中的手勢,是「四功五法」中的「五法」之一。業界有句行話:「內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些都說明手勢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當下戲曲舞臺創作中,似乎忘記了手勢之美,忘記了手的無盡創造力。關於手勢,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所展示的53式蘭花指。
  • 領略大美崑曲|第七講 崑曲的表演之美
    崑曲之美,除了文本藝術和聲腔特點之外,還有豐富的表演技法之美。在「領略大美崑曲」系列第七講中,著名崑劇丑角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李鴻良將為同學們介紹戲曲表演中的「四功五法」。所謂「四功」,即戲曲表演中的「唱念做表」。
  • 「戲曲知識」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唱、念、做、打)(續)
    幾百年來,戲曲美學中一直有傳聲與傳情的分歧,有的演員側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有的演員則著重中氣充沛、字正腔圓,主張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員大都把傳聲與傳情結合起來,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心曲。 戲曲的唱,從來不是穿插在戲裡的獨立的聲樂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 武戲——戲曲把子功
    在表演過程中,手眼和身體的協調性關係到表演是否自然連貫。把子功是戲曲武戲演員必備的技能,無論是男角還是女角,武戲演員都必須具有紮實的把子功,把子功的紮實程度直接關係著武戲演員是否能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因此,在平時訓練和表演過程中應加強手、眼、身、法、步等姿態的聯合運用。所謂眼到手到,就是在對打過程中強調手眼及身休的協調性。在對打過程中,手、眼及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性是靈活運用的步法關健。
  •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原標題: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戲曲表演中的手勢,是「四功五法」中的「五法」之一。業界有句行話:「內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些都說明手勢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當下戲曲舞臺創作中,似乎忘記了手勢之美,忘記了手的無盡創造力。
  • 川劇文化小知識簡介——何謂川劇身法表演程式
    川劇表演藝術中的「身法」,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演員們的一切形體動作都可以視為「身法」的範圍。「身法」,是對於手、眼、腰、腿、腳、步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的界定。在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理論《明心鑑》中認為:「身段」有「八要」。
  • 戲曲身段表演為戲曲舞臺塑造人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戲曲身段課是形象教育和直觀教學,是每個從事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課程之一,戲曲演員在學習了本行劇目後,再通過學習戲曲身段功,能給所學劇目起到基礎輔助作用,同時又能掌握所學劇目以外的表演技術技巧,從而為戲曲舞臺上的創編積累元素而打下瓷實的基礎。
  • 儀態萬千的楊貴妃 巾幗英雄廖桂英……都被這位同濟戲曲男表演的...
    京劇《紅燈記》裡這一段鐵梅的唱段,蔡筱君字正腔圓,用手給自己打著節拍,發出清脆的聲音,面對鏡頭從容淡定的唱著。在蔡筱君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需要每個班級選派一位同學在升旗儀式上表演節目,班主任無意間得知蔡筱君的爺爺會唱戲,於是提議讓蔡筱君上臺唱一段。接到任務後的蔡筱君,回家便將此事告知了父母。
  • 5分鐘輕談藝術: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五角」戲劇的基礎「四功五法」在戲曲表演中,「打」作為基本功「四功」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打功」表演重在氣勢與動作,注重精、氣、神,四種基本功缺一不可,極大地豐富了戲曲的形式和內容。而「五法」是在「四功」的基礎上從手、眼、身、心、步,全方位的發展細節功底,能夠完整的刻畫出人物形象,對戲劇的演出指導有重要意義。
  • 271教育丨戲曲進校園——濰坊藝術劇院走進濰坊實驗中學
    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承、推廣和振興國粹藝術,體會京劇及地方劇種的博大精深,滿足同學們的個性化成長需求,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關於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通知精神,11月29日,濰坊實驗中學邀請濰坊藝術劇院到學校開展「戲曲進校園」公益演出活動。
  • 「戲碼頭開課了」戲曲舞臺上的表演功法
    一段婉轉悠揚的唱段可能無法引起戲曲「門外漢」的共鳴,但一段功夫活兒,肯定能夠引來叫好連連。今天的《戲碼頭》小課堂,將為大家講解戲曲舞臺上的功法,有別於我們之前科普的戲曲「四功」,這裡的功法主要指整體的表現形式,結合了「做」「打」和「舞」!
  • 「戲耀京南·曲悅大興」——北京市大興區中小學戲曲大賽頒獎暨...
    「弘揚國粹,文脈傳承」12月3日下午2時30分,「戲耀京南 曲悅大興」——北京市大興區中小學戲曲大賽暨「戲曲進校園『一十百千萬』工程」展演活動在北京大興劇院成功舉辦。本次展演活動由區委宣傳部、區財政局、區教育委員會、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區教委校外辦公室、區文化活動服務中心承辦,戲曲進校園12所試點學校共同協辦。戲曲進校園12所試點校近500餘師生參加了本次展演活動。
  • 淺談: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戲曲演員進行角色創造
    戲曲它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是以演員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藝術形式。  戲曲導演藝術的價值體現,應該說主要是通過戲曲表演藝術在舞臺上的完美呈現而得以最終體現的。可以說,表演和導演本身就是一對難以分割的孿生兄弟。導演的「導」和演員的「演」,都是建立在遵循戲曲藝術自身的美學原則與創作規律的基礎之上的。一部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最後的演出呈現,而演出呈現的主體就是演員的表演。
  • 青年戲曲演員應該認真學習戲曲美學
    一個是由歌舞向「演故事」發展,用歌舞作為演故事的手段,歌舞表演不同於生活動作,自然產生虛擬性;一種是說唱藝術向「現身說法」的方向發展,演出中就把說唱中的虛擬性的表演(如「用手推開門兩扇」「一個箭步衝上前去」)變成歌舞性的表演。虛擬的表演多了,在演員和觀眾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就形成了戲曲表演的「程式性」。 虛擬性、程式性的形成,給戲曲帶來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