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信用卡雖被暫停,但仍是網際網路顛覆金融的新起點。支付寶相關人士曾透露,想和支付寶合作的銀行有很多,但中信最早提出想法,動作也最快
誰是下一個被BAT顛覆的人?你可能會第一個想到傳統金融行業。於是BAT的任何金融創新都被視為下一個「引爆點」。虛擬信用卡也因此趕在2014年兩會結束前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
鬧劇總是始於偶然。3月10日有媒體透露微信正在研發虛擬信用卡,第二天籌備產品已久的支付寶就搶先宣布即將推出虛擬信用卡,3小時後,微信也迅速跟進,兩大巨頭都在爭搶「頭彩」。虛擬信用卡一時甚囂塵上。
然而,兩天後央行發出一紙禁令,緊急叫停了虛擬信用卡以及二維碼等產品。就當人們以為這些新生事物就要夭折,央行又變換了措辭,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借新華社對外解釋,「央行的態度是『暫停』,不是『叫停』」。
虛擬信用卡到底命運如何?
央行暫停虛擬信用卡的通知文件裡寫道:「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為維護支付體系穩定、保障客戶合法權益,總行有關部門將對該類業務的合規性、安全性進行總體評估。」
由此不難看出,央行最擔心的是風險控制環節,其中他們最介意的是虛擬信用卡節省掉了「面籤」環節。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常務副會長蔡洪波3月18日在中國支付體系發展高層論壇上說:「銀行發卡是需要面籤的,這不是中國的特例,而是全世界總結出來鐵的規律,面籤是最安全的。而虛擬信用卡,在網上帳戶還沒有完全實名的情況下,從合規性和風險要求上,應該說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周金黃對外解釋暫停原因時,強調的也是風險。與傳統業務相比,包括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在內的創新業務,涉及到不少新的技術、新的流程和新的識別技術,一些方面目前的既有規則並未涵蓋,存在一定風險隱患。他說:「央行需要對此有進一步研究。」
這也就是說,如果解決了風險控制問題,虛擬信用卡極有可能再度開閘。
實際上,和支付寶、微信聯合推出虛擬信用卡的中信銀行對風險控制問題考慮的最多。有消息人士透露,中信銀行已經為此向銀監會報備過。
根據《中國企業家》獨家獲得了中信銀行就虛擬信用卡向相關監管部門的匯報材料,中信銀行一方認為,銀行在網絡發卡方面有成熟的經驗,功能、流程和傳統銀行卡基本一致,而在身份核實、線上線下權益共享等方面實現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
首先,虛擬信用卡使用了當下最流行的大數據,對開卡人實現了目標客戶限定和銀行獨立審批的雙重身份驗證。虛擬信用卡只針對網際網路公司的實名驗證客戶,並結合用戶交易行為、開戶時間、帳戶登錄環節、帳戶安全性等進行綜合判斷。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公司只是數據的提供方,具體到個人的信用卡審批還是由銀行獨立控制的。中信銀行會根據合作方傳輸的客戶資料數據,結合人行、公安等徵信查詢結果,依據授信政策等進行審批。徵信數據的查詢及模型的應用規則也都是由銀行獨立控制。換句話說,虛擬信用卡的風險控制環節還是掌握在銀行手裡。
其次,銀行卡的關聯驗證也是又一項網際網路金融創新。中信銀行使用的是「他行卡驗證+在線核實身份」的方式。通過驗證他行已經面籤認證的銀行卡預留手機號,以及卡中心在線身份認證模型,對客戶進行在線核實。通過客戶在線完成申請表填寫、手機動態簡訊驗證碼、支付密碼核實等完成客戶實名制核實。
這也正是央行最為顧慮的。以往信用卡都是在線下面對面辦理,卡片申請者往往還需要遞交收入證明、工作證明等作為輔助材料,虛擬信用卡則省略了「面對面」的環節,可能會帶來金融風險。但一位接近支付寶的人士對此有不同意見,「支付寶積累了大量交易數據,這些數據比收入、工作證明更為可靠。
不過,中信銀行並沒有省略掉所有的面籤流程。無論和支付寶還是微信合作,虛擬信用卡的額度都控制在50-5000元。如果超過這一額度,開卡人就需要到銀行網點進行面籤。而且兩種信用卡的發卡量都被控制在100萬以內。
由「三馬」聯手成立的眾安保險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中信銀行特意提到的一項創新是「引入賠付機制」,由眾安保險對所有偽冒申請、逾期1-2個月貸款全額賠付。
人們好奇的另一個問題是,無論將在虛擬信用卡上橫刀立馬的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為什麼另一個主角都是中信銀行?
和餘額寶的合作方天弘基金類似,在銀行界,無論從資金規模還是經營能力上,中信銀行都是「小弟」。但越是小弟,越有前進的動力。憑藉餘額寶,天弘基金的運營規模一下上了一級臺階,這樣的例子也在激勵中信銀行。支付寶相關人士曾透露,想和支付寶合作的銀行有很多,但中信最早提出想法,動作也最快。「中信和支付寶合作的虛擬信用卡項目已經推進了一年多的時間。」上述人士說。後來方案成熟後,中信又去找了騰訊,和微信一拍即合。虛擬信用卡的合作是不排他的,中信可以和BAT合作,支付寶同樣可以和其它銀行合作。
現在,騰訊和阿里巴巴推出虛擬信用卡都被暫時叫停,但對兩家企業的影響並不相同。
上面曾提到,虛擬信用卡需要實名。支付寶起步早,以支付起家,上面本來就積累了3億多實名用戶。但微信以社交起家,用戶的實名比例並不高,發展虛擬信用卡可以大幅度增加實名比例。
與虛擬信用卡相關的還有另外一件不得不說的事情。2013年年初,支付寶計劃在當年6月推出個人信用支付,後來卻沒能如期推出,不知是否和虛擬信用卡項目有關。阿里巴巴即將正式成立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其中的一個使命就是「讓信用變得有價值」,所以很早就開始著手建立個人徵信體系。虛擬信用卡和信用支付使用的數據都來自於此,其實,這次中信虛擬信用卡需要的數據,比支付寶原計劃推出的個人信用支付所需要的數據量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