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二十多年的老師,經歷過無數次考試,考學生的,考自己的。但不管哪次考試,我都沒覺得緊張過,考完也就忘記了。
那一次是我響應號召去農村支教,對口的是當地鎮上中心校,為期一年。當時接的是二年級的班,二年級一共兩個班。我這個班43個學生,在農村這個班級人數真的是算多的。
接班之初,班主任就給我介紹了班級情況,大部分學生還好,少部分學生不太愛學習,還有個別屬於不學習的,在班裡嚴重拖後腿。
但是學校對教學成績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每年會進行全鎮的統考,因此我們還得努力,想辦法提高孩子的成績。
我一聽這個情況,馬上覺得壓力山大,因為摸不清當地的情況,萬一我這個城裡來支教的老師,考成了倒數,那得多難為情。我又是個比較要強的人,於是下定決心得把成績抓上去,不能在統考的時候丟臉。
一學期過得飛快,讓我壓力山大的統考終於來臨了。
全鎮的村小學生都被集中到了中心校,打亂順序,獨立排座,由老師們抽籤監考,真的是特別正規。
我一看這陣仗,心裡安穩了些,因為考試越正規,成績越真實,我雖然有壓力,但心裡還是有點把握的。
當時是抽調老師閱卷,我們沒有被抽到閱卷的,都在辦公室備課或者改作業。
有句話怎麼說?無巧不成書。一個閱卷老師出來上廁所遇到我,隨口問了我一句,問我《山行》裡的那句詩「白雲生處有人家」到底應該用哪個「生」?她怎麼看到好多學生都把填空題,「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句話裡的 「生」寫錯。也不知道哪個老師教的。
我也是隨口問了句,學生寫的是哪一個「生」?深遠的「深」?還是學生的「生」?
她就說有好多學生寫學生的「生」,全部扣一分。我一聽,瞬間石化,為什麼扣一分?我記得就是學生的「生」呀。難道是我教錯了?我那會頭腦真的發蒙,被弄糊塗了。
再一想,對呀,課本就是「白雲生處有人家」,沒錯啊。我讓她等等,飛奔回辦公室去翻書,然後拿著書找到她,她一看課本,大吃一驚。
拍著腦袋就跑回閱卷室去了,得趕快告訴那個批改這道題的老師,她改錯了,她把寫對的改錯,寫錯的全改對了。
其實關於《山行》這首詩裡的這一句「白雲生處有人家」,具體是「生」還是「深」,一直存在爭議。雖然語文課本中用的是「生處」,但許多版本的唐詩選集中用「生處」和「深處」的都有。這就造成了許多人的疑惑。
為什麼這首詩會出現這樣兩個不同的版本,到底用「生處」對,還是用「深處」對呢?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杰說,古代詩詞在流傳的過程中往往不止一種版本,如果在學術上進行考證,就要追溯到現存最早、最權威的版本,但目前普遍的用法是「生」。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裡面的《山行》用的都是「生」字。
其實, 我們教學到這首詩時,也會討論「生處」和「深處」,大家都認為「生」更能體現出山中白雲蒸騰的境況,有利於小學生理解詩的意境。
也不知道當時這個閱卷老師是誰?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假如不是這個老師出來無意說這麼一句,我可就吃了個大悶虧。
因為我可以保證全班43個孩子,至少能有40個寫對的,如果不糾錯,我這均分就下去一分。對老師來說,這一分厲害了,有可能讓你從正數第一名變成倒數第一名。
雖然考試是學生在做試卷,但實際上考的就是老師啊。
我不知道他們具體糾錯的過程,但是最後成績出來的時候,我的班級語文學科是全鎮第一名。
根據班裡學生到校比較早的情況,把後面的黑板利用起來。劃出一塊學習園地,每天早晨由值日班長安排學生輪流領讀這個學習園地裡的內容。
一來,可以把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和好句子通過這樣的讀來進行鞏固,二來,消除了老師們到校這段時間提前到校學生的安全隱患,一舉兩得。
每天下午的課前時間,我會留少量的習題,輪流找學生抄寫在黑板上,我和搭檔老師進行了分工,一、四中午抄數學習題,二、三、五抄語文習題。讓下午到校早的學生有事做,同時也對上午學習的內容進行了鞏固。
我在自己教學所帶班級一直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感覺效果非常好。這個方法要求對孩子們有所了解,才能實施。我是把班裡的孩子們分成十幾個小組,有3人一組和4人一組兩種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每個小組會有一個成績優秀、有能力的學生做組長,並且給他配一個後進生和兩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做組員。
首先他們面對的是作業問題。上課前,班長會預留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宣布開始查作業。小組長會立刻行動起來,檢查其他3個組員的作業,從是否完成到書寫是否工整。
等到我上課,小組長會逐一匯報給我。遇到特殊情況,我也教給他們解決的辦法,比如有的孩子會有作業忘記帶的情況,如果是第一次,則要求他下次帶來,如果忘帶作業出現3次以上的,必須讓他立刻補寫。
作業裡出現了錯字,小組長也會要求他們改正3遍,並再次檢查。小組長的作業由班長來檢查,班長的作業當然交給老師檢查。
那麼老師要做的是什麼呢?每天抽查一組或者兩組的學生作業,對他們的完成情況和組長的報告進行比對。由於抽查是隨機的,誰也不知道 今天會查到哪組,所以孩子們在完成作業的時候,仍然是有壓力的。絕不會出現組長檢查作業,就有孩子可以不寫,或者寫的差、亂的情況。
當然,老師抽查是有竅門的,我通常會抽典型的小組,通過他們的作業情況,就能得知學生的鞏固情況。
這麼做的好處真是太多了。對學生來說,老師對他們信任,並且培養了小組長的管理能力,在檢查作業的過程中,小組長的知識得到了極好的鞏固,這也是培養尖子生的方法之一。
而且也不會出現老師批完作業,有的同學不去糾錯的情況,有錯當時就能在組長的督促下改正,對幾個組員也有極大的好處。同組的孩子知道互助,時間久了,也能培養出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對老師來說,既從繁重的作業批改中解放出來,又培養了尖子生的能力,並落實了學生們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真是一舉幾得的好事。但我們也不能放任學生自主管理,還是要時刻監督,提醒,指引,直到學生養成了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我現在就是這個好習慣最大的受益者。從我帶的班級試行這個習慣開始到現在,我班裡的學生成績在同年級的平行班裡都是拔尖的,並沒有因為老師放手讓他們自主管理而把成績落下來。
3.善於發現教育契機,輕鬆應對教學重難點。
有一次我準備教學第二單元的《雷鋒叔叔,你在哪裡一課》,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雷鋒精神,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剛好那時候,學校號召捐款,我班裡的孩子們積極踴躍的捐了幾百塊錢。我一到校,搭檔老師就高興地給我看捐款的盒子,我一想,這不正是一個合適的教育契機嗎?
於是,我在課前就獻愛心一事讓孩子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後來我把話題引到了雷鋒身上,切入今天的課文學習,由於課前很好的理解了雷鋒精神,今天的這篇課文上起來非常輕鬆,教學難點毫不費勁地解決了。
當然,這樣的契機不會每天都有,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發現,去利用。如果我們能夠抓住合適的教育契機,那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能夠輕鬆做到。
4.教學方式靈活有趣。
低年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字詞的教學。尤其是一二年級的識字量特別大,如果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枯燥無味,甚至厭學。
因此,我在教學生字詞的時候通常會設計一些遊戲環節,比一比,開火車,猜字謎等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我們上課的時候都會使用擴音器,擴音器也能用出花樣。比如我教學生字的時候,讓學生比賽讀生字,我會故意壓低聲音問他們準備好了沒有,這種聲音上的變化會讓學生有新奇感,興奮感,自然在讀的時候加倍認真,識記效果就好。
總之,老師要想方設法,變著花樣把學生引入課堂的軌道上來,讓學生每節課都感到新鮮。
其實教無定法,我認為只要能適應兒童身心發展,取得積極的教學效果的教法,都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總結:最後我想說,態度決定成敗。一個老師對待工作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直接影響到工作的質量。
其實工作是一個人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無論做什麼工作,只要腳踏實地、靜下心來去做,總有收穫,這是不變的真理。如果老師能夠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己的工作,那取得成績只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