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2小時血糖測量值到了10.8,算不算糖尿病?其實這並不是真的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值已經超標不少了,應該引起我們的積極重視了。
在糖尿病的臨床診斷上,餐後血糖的達標值應該是在7.8mmol/L以下,如果超過這個值,就屬於超標的情況,而如果超過11.1的水平,則一般可以明確診斷為糖尿病了,而在7.8~11.1之間的這種情況,我們一般稱作「糖耐量異常」,是屬於血糖超標,但還未發展為糖尿病的一種情況,如果餐後2小時血糖值達到了10.8,可以看出這個值,離11.1得糖尿病確診值,已經非常接近了,也可能重複測量一次餐後血糖值,這個值就已經超過11.1了。
很多朋友總喜歡問,我血糖到多少多少了,嚴重嗎?血糖到多少了,算是糖尿病嗎?其實嚴重程度如何,但通過數值無法準確預估,是不是糖尿病,也並沒有那麼重要。對於血糖升高的問題,千萬不要總是糾結於是否是糖尿病這樣的一種問題,血糖升高了,即使還不能確診為糖尿病問題,也應該積極地予以幹預控制,這才是對待血糖代謝異常的正確態度。
為什麼這麼說,是有大數據來證明的,在我國進行的糖尿病生活幹預大慶研究,進行了為期6年的糖尿病前期生活幹預的統計研究,一共進行了為期30年的追蹤研究。根據6年生活方式幹預結果,這項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證明,通過生活幹預的方式能夠顯著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降低幅度達30%~50%。而通過第二個十年的追蹤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進行生活方式幹預的糖耐量異常患者中,在隨訪20年間,幹預組的糖尿病發生率減少了43%。與未干預人群相比,幹預組人群平均晚發生糖尿病3.6年,心血管病死亡降低34%。而第三個十年的隨訪統計數據顯示,通過糖尿病前期患者,6年的生活方式幹預,糖尿病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下降了47%,降低30年累積死亡風險27%。
面對這樣的一些研究數據,您應該能夠明白,在糖尿病前期,發生糖耐量異常的時候,就應該積極地對血糖進行調理幹預的重要性了吧。所謂「糖耐量異常」,是指我們的身體對於餐後攝入能量後,在血糖的轉化、利用方面都出現了異常的問題,而血糖的轉化利於,又與我們身體的攝入、消耗,胰島素的分泌,以及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之所以會出現糖耐量異常的問題,通常一方面應該考慮胰島素的分泌不足,胰島素敏感性的降低,以及身體的能量過剩的多方面問題。
想要調節好糖耐量異常的問題,首先還是要強調生活幹預的重要性,特別是飲食和運動兩個方面,通過合理的飲食控制攝入的能量,通過運動加強消耗,改善胰島素抵抗,同時加強體重控制,注意合理作息等方面,都有助於改善血糖代謝異常的問題,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調節,有的時候,糖耐量異常的問題不但會得到改善,甚至還能夠降到低於7.8的正常範圍內,這時候仍然要積極的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千萬不要放鬆,通過長時間的堅持,才能夠讓我們的細胞對糖代謝產生「記憶效應」,從而長時間的保持好血糖代謝的正常狀態。
最後還是要強調,如果發現了血糖異常的問題,不管夠不夠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不管是空腹血糖受損還是糖耐量異常,都應該儘早的積極的進行調理幹預,如果能夠早做幹預,不管是減少新發糖尿病的機率,還是即使發生了糖尿病問題,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都是經過科學研究證明的,儘早幹預高血糖,您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