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2020年中高考成績塵埃落定,學霸故事備受關注。對話學霸,一起傾聽他們十多年學習生涯的收穫與成長。
「我覺得我挺『坎坷』的,我的各科成績起伏不定的很。」十七歲的少年,陽光下的影子都看得出歡欣雀躍的年紀,說自己「坎坷」確實讓人有點意外。汪潤捷,來自廬陽江中學,2020年高考621分,超過一本線106分,與智學網校已結緣兩年。
喜歡科學
汪潤捷身上,有著一些與年齡不相符的穩重,話不多,但思路清晰;同時又有著他這個年紀本該擁有的蓬勃朝氣,眼神明亮、願意聊自己。
這與他的家庭環境影響分不開。他的父親、母親都是知名學校學子,現在從事的也都是專業度很高的工作。汪潤捷說,家庭氛圍一直很輕鬆,爸爸媽媽從來都沒有說過他一定要考多少分、多少名。但毋庸置疑,受到爸媽影響,科學的種子、科技的魅力,很小就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了。
「從小學開始我就訂閱《我們愛科學》雜誌了。」汪潤捷說,看科幻電影、外國名著,既是他的一種減壓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又愛又頭疼的數學
提及這次的高考成績,汪潤捷覺得有點遺憾,「我的各科成績都有過起伏不定的情況。這次也只有數學135分還比較滿意,其他都沒有考出自己理想的水平。」
收穫源於辛勤的耕耘。汪潤捷說,數學確實也是他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學科。上高二的時候,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及格,父親幫他留意到了智學網校。此後,他的學習中就多了一名「小明老師」。
「小明老師」是智學網校數學系統班的吳子明老師,他有著14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潤捷說,跟著小明老師,學到了很多實操性比較強的方法。從高二上學期開始,每周一節課,每次一個半小時左右,小明老師通過課堂測試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精準訓練,重點講解答題思路和方法,並時不時地拓展一些有趣的課外內容。
「智學網校對於我的數學成績提升確實起到了不小的幫助,尤其是高三下學期進入複習的深化階段以後,成績有了明顯的變化。」潤捷覺得,上網課與在學校認真聽講,兩者並不衝突,學校老師對自己了解更深一點,但網校老師在搜集題目資源、提升解題技巧等方面,也有豐富的經驗。
數學是理科的起源之石,只有學好了數學其他學科才會穩步紮實。潤捷說,要想學好數學,錯題特別重要,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錯題本,這對於後續的複習很有幫助。也是從高二開始,他所在班級開始使用個性化學習手冊。每次大規模的考試後老師都會發下個性化學習手冊,上面既有每個人考試的錯題,同時還有針對錯題的推薦訓練題。「很有用,可以讓我們深化知識點,舉一反三。」
經驗分享
除了數學,大考結束,回過頭來再看自己的各科成績和平時的學習,潤捷也分享了一些經驗。
語文他比較擅長主觀題,比如閱讀理解。他認為這與他常看課外書有很大關係,答題時感覺自己的思路很開闊,不會無從下筆。
英語最重要的是背單詞。平時他比較注重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兩方面的訓練,「培養語感最重要」。
理綜各科,記好課堂筆記和多做訓練題是最重要的兩點。潤捷說,自己是個比較「固執」的人,遇到不會的物理題,他一定要自己琢磨透徹、徹底搞懂。
除了這些針對各學科的經驗,他認為,學習是長期的戰役,建議學弟學妹們一定要把節奏放平穩一點,心態要平和一點。今年疫情在家學習期間,除了通過看課外書、冥想這些他喜歡的方式來減壓外,他也將自己每天的學習計劃排得滿滿的。「不一定能全部完成,但儘量要完成到一定的程度。保持持續的學習狀態十分重要。」
潤捷覺得,自己並不屬於天資十分拔尖的人,算不上大家口中的「學霸」,回首這些年的讀書和成績,也不是一帆風順。「喜歡足球,喜歡梅西。」也許,正像他熱愛的在運動場上奔跑的感覺,他的長處,也在於一直不妥協、不放棄的堅持吧。
這次填報大學志願,汪潤捷選的三個學校,有兩個都有中外合作培養的項目。「想出去看看世界。」聊及未來,他表示,其實自己一直有一個走科研之路的夢想,所以這次填的專業,也是理工科屬性很強的專業,是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天道酬勤,自強不息。」祝福這位十七歲的少年。人生路長,風光無限。他的旅途,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