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靖國神社祭祀的主要是日本對外戰爭中的陣亡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日本軍部動員侵略戰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當時,日本的神道被升格為凌駕於一切其他宗教之上的所謂國家神道。靖國神社作為「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所特有的宗教設施,其宗旨是將「為國捐軀之人」集體供奉為「靖國之神」和「英靈」,永久祭祀,「萬代顯彰」。
二戰後,隨著日本國家政體的變化,軍國主義遭到日本人民的唾棄,根據戰後日本憲法的規定,實行政教分離。從此,靖國神社不再享有受國家管轄的特殊地位。然而,日本右翼勢力一直企圖恢復靖國神社在歷史上的那種特殊地位。自民黨從1969年至1974年先後五次向國會提出「靖國神社法案」,企圖通過排除宗教性,把靖國神社作為「特殊法人」來實現「國營化」,但均被否決。於是,他們便企圖通過首相正式參拜靖國神社並使其制度化,以實現既定政治目標。1978年10月17日,東條英機等14名日本甲級戰犯,經厚生省批准,被作為「昭和殉難者」載入「靈璽簿」,秘密合祀于靖國神社(靖國神社內沒有亡者的骨灰或牌位。所謂合祀,是把新亡靈的名字載入「靈璽簿」,進行招魂後,使亡靈統一到靖國神社正殿,即完成入靈合祀儀式。合祀儀式通常在每年10月17日—20日秋季大祭的第一天舉行。「靈璽簿」平時存放在靖國神社正殿後面的「靈璽簿泰安殿」內。——作者注)。
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屆日本首相雖然有種種小動作,但是都還不敢以公職身份公開參拜靖國神社。打破這一格局的是中曾根康弘,他在1985年8月15日公開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由此引起日本國內更大爭議和鄰國強烈反對。
安倍在上臺一周年之際即以首相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本月21日是為期三天的靖國神社春季例行大祭首日,安倍雖未進行參拜,但仍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再次向靖國神社供奉了名為「真榊」的祭品,以表達對「為國捐軀將士」的所謂敬意。他的這些舉動嚴重傷害了鄰國人民的感情,成為改善中日關係的一個障礙。
把「文化特殊」做擋箭牌
針對來自中國等亞洲鄰國的譴責,日本一些政客和官員總是強調日本文化與習俗的特殊性、日中兩國的生死觀不同。他們的說辭是:中國人認為如果生前做了壞事,死後應遭唾罵,杭州嶽廟前謀害嶽飛的奸臣秦檜跪像就是典型;而日本人則認為「人亡不究魂之過」,在日本文化習俗中亡靈是不分善惡的。他們還列舉日本人曾為足利時代的逆賊楠木正成等人建立神社,為入侵的元朝軍隊將士立碑,為日俄戰爭中戰死的俄軍將領立碑等等,以作論據。一些人為繞開違反憲法之嫌,寧肯把神道說成是日本的習俗和文化而非宗教。
日本前防衛廳長官瓦力等人宣揚,日本的觀念是「死者不鞭屍,不挖墓」。他甚至認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是包含了日本所有文化、傳統、習俗的國家應有狀態。從廣義上講,可以說是日本文化。日本人承認靈魂的存在,與慰靈和鎮魂相伴而生」;「在靖國神社祭祀英靈,是根據日本古來習俗——祖靈信仰、御靈信仰,已成為日本文化」;「為戰死將士慰靈表彰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禮儀」;「作為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理所當然」。
上述說法在日本一些人中仍相當流行,實際上似是而非,根本站不住腳。
從歷史沿革看,靖國神社並不等於日本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而只是在明治維新後被軍國主義所利用的國家神道的產物,曾構成日本軍國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日本政府便謊稱,神道不是宗教而是日本自古以來的習俗,迫使所有日本人都來尊崇。現在的問題在於,日本有一些人不僅不痛改前非,反而繼承了當年的軍國主義邪說,用所謂日本文化特殊論來為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辯解。豈不知,這只會適得其反,不僅無助於增進國際理解,反而會加深國際誤解,損害日本的國際形象,甚至使人感到日本傳統文化就是軍國主義文化。而所謂「亡者皆成佛」之說,很容易使人感到日本的宗教文化習俗對生者是沒有約束的,無論犯罪還是加害於人都無所謂,反正「人亡不究魂之過」。
亡魂神靈有善惡之分
神道教是唯一產生於日本本土的宗教信仰。到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84年),神道教發展為皇室和國家一級有組織的宗教。明治維新後,神道教成為國家神道,即日本的國教。二戰後,神道教失去了這一地位,成為日本國民可以自由選擇的宗教信仰。日本人每逢新年在各地神社參拜已成為傳統習俗。
據日本權威工具書《日本宗教事典》解釋,在日本神道傳統觀念中,關於靈魂的概念自古以來大體分為兩種,即「和魂」與「荒魂」。前者可帶來安寧,後者則會帶來災厄。人們通過祭祀「荒魂」,即「鎮魂」,祈禱「荒魂」轉化為「和魂」。在「御靈信仰」中,「鎮魂」側重於鎮懾「荒魂」,而「慰靈」則源於對「祖靈」的慰藉。所謂「祖靈」,不是指一般意義上家庭祖先之靈,而是包括先祖和先亡者的所有亡靈。在古代,日本民間的「祖靈信仰」認為隨著時間推移,先祖之靈將與「祖靈」融合,隨時注視呵護著子孫。日本所謂新年的「年神」即是「祖靈」的化身。現代日本社會受佛教影響,葬禮通常更重視追悼家人,「祖靈」的意識相對淡化。
日本關於「神」的概念也分兩種,即「善神」與「惡神」。前者是與「和魂」、「祖靈」相通的平安之神,後者則是與「荒魂」、「怨靈」,即因戰亂、瘟疫、災害等喪生者之靈相通的鬼怪幽靈。在日本民間的「御靈信仰」中,給人間帶來災害厄運的「惡神」包括所謂「厄病神」、「貧窮神」等,它們都是作為「荒魂」而存在的,必須通過某種「鎮魂」儀式才能驅邪免災,日本稱為「鎮送攘災」。這是因為,在日本神道教的觀念中,通過鎮祀,「惡神」可以被驅逐出現世,轉化為「善神」或「福神」。同樣,如果對「祖靈」、「福神」的祭祀有所怠慢,它們就會變為「怨靈」、「惡神」。
日本宗教文化對亡靈歷來有所區分。日本著名哲學家、日本文化論的權威學者梅原猛明確指出:「靖國神社遠遠脫離了傳統的神道。若將古事記的神道作為傳統,可以認為古事記中系由兩種神社構成:一是祭祀自己先祖神——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二是祭祀天照大神子孫所消滅的大國主命的出雲大社。而且反而是出雲大社建造得更大。將為那些因自己奪權而消滅的人們鎮魂的神社修建得比自己的祖墳更大,這才是日本的傳統。」梅原猛指出:「中國和韓國等日本侵略戰爭的犧牲者比日本的犧牲者多5倍」,「按傳統的日本神道,這些人的靈魂也應祭祀。不對這些人慰靈,而只祭祀本國死者難道不是很奇怪的嗎?這是違反傳統神道的」。因為根據日本的傳統,若不祭祀對方的戰歿者,其亡靈就會變為「怨靈」而作祟於現世。
即便是擁護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國學院大學教授大原康男也承認,日本宗教觀念和祭祀場所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出自所謂「御靈信仰」的「鎮魂」,即日本人相信人亡之後有靈魂,由於擔心敵方亡靈作祟帶來災禍,為了轉禍為福而設立的「鎮魂」祭奠場所。這是出自對戰爭中失敗的敵方、被處死的罪魁禍首等幽靈的強烈畏懼所進行的祭祀,不等於把祭祀的對象作為值得紀念的英烈。第二類是所謂「祭祀英靈」的「慰靈」,即為追悼和表彰「為國捐軀」的將士而設立的祭奠場所。靖國神社便屬於這一類。
靖國神社是以惡為善
就主動給敵軍陣亡者建墓立碑這一點而言,中日之間的確有所不同,但並不等於日本對亡靈不分善惡。從歷史上看,靖國神社本身就是明治政府為了祭祀為明治維新建功立業的「英靈」修建的,靖國神社的正殿只祭祀為日本政府作戰而喪生的特定軍人和軍屬等。當時日本內戰中屬於德川幕府陣營的戰死者是被排斥在外的。在西南戰爭中對抗過明治政府的西鄉隆盛,也未被放入靖國神社祭祀。另外,二戰期間因臨陣脫逃而遭槍決的日本官兵的亡靈,也不能作為靖國神社的「英靈」來供奉。在靖國神社院內,靖國神社正殿的旁邊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鎮靈社」。「鎮靈社」是1965年創建的,其中不分國籍地供奉著正殿中沒有供奉的世界各地戰爭陣亡者的亡靈。它或許體現了日本傳統神道中「鎮魂」的觀念。這說明靖國神社本身就沒有對死者一視同仁,而是有嚴格區別的。日本將東條英機等戰犯作為「昭和殉難者」載入「靈璽簿」,供奉在靖國神社的正殿,顯然是要把他們作為「為國捐軀」的「英靈」來顯彰。這除了體現出日本戰前的價值觀、戰爭觀和歷史觀之外,難道還能做其他任何解釋嗎?
由此可見,上述瓦力先生所謂「人亡不究魂之過」、「死者不鞭屍,不挖墓」的說法只反映了日本文化宗教中對「荒魂」、「惡神」也要祭祀,即「鎮魂」的觀念,如果要用來說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正當性」,卻難免有自欺欺人之嫌。因為靖國神社並未善惡不分,它所祭祀的戰犯「魂靈」在日本右翼分子看來是「善」的,而在全世界主持正義的人們眼裡則分明是「惡」的。
靖國神社迄今只有130多年的歷史,它通過國家神道等軍國主義的意識形態的灌輸,似乎已使幾代日本人的觀念脫離了真正意義上日本的傳統宗教文化。在筆者迄今接觸的日本人當中,包括80多歲的退休教授等文化人,都已不知道神道的觀念中還有「善神」與「惡神」之說,當然也不可能正確讀出這些日語單詞的發音。這說明,正是靖國神社和國家神道阻斷了日本傳統宗教文化的傳承。如今,一些人出於美化侵略歷史的政治需要而把靖國神社鼓吹為「傳統文化」並繼續誤導民眾,這難道不是對日本傳統宗教文化的褻瀆嗎?看來,日本要解決包括靖國神社在內的歷史認知問題,也許需要來一場「文化維新」,對日本傳統宗教文化進行再認識,以徹底清除軍國主義宗教文化餘毒。
靖國神社不是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很明顯,靖國神社並不是日本的傳統宗教文化,靖國神社只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宗教文化傳統的產物,與日本傳統的神道沒有直接的關係。日本傳統神道的宗教信仰是一草一木皆為神,到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把天皇奉為神的「國家神道」取而代之。這種日本近代的「國家神道」來源於統治集團發動對外戰爭的政治需要。實際上,許多日本人只是在自己家中祭祀先祖,根本不理靖國神社。部分日本人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並把在靖國神社祭祀自己的父輩看作一種侮辱,因為他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例如,日本和平遺族會的成員就痛恨奪去他們父兄生命的日本軍國主義,反對首相參拜並再度把靖國神社作為凝聚日本民族認同的政治工具。
在日本國內各界,圍繞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鬥爭從未止息。《朝日新聞》等媒體對安倍等人參拜靖國神社一直持批評態度。一些日本民眾以向法院告狀的形式來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理由是首相違反了憲法中的「政教分離」原則。去年,日本知名律師一瀨敬一郎發起了對安倍的訴訟,日本國內外364人聯名向日本法院提起訴狀。訴狀明確指出,「安倍的參拜行為,是對世界和平的挑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都有權利成為原告」。
日本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黨首岡田克也曾多次表示,他不贊成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並不是因為來自中、韓等國的外來壓力,而是他覺得作為一個日本人不應該去參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地方,他不贊成靖國神社的戰爭觀。日本對華友好人士的眼睛更是雪亮的。日本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便明確指出:靖國神社既不是日本歷史,也不是日本文化,完全是日本一小部分政治家手中的一張「政治牌」。靖國神社是明治維新以來才有的,它不屬於日本國民,不屬於日本歷史,也不是日本的文化,只是日本一小部分政治家的做秀。靖國神社不僅製造了假神,崇拜戰爭,造成宗教上的混亂,而且篡改歷史,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神社內供奉的246萬多尊所謂「神」,還有戰後受到審判的1068個戰犯,都是在一系列非正義的戰爭中為天皇、財閥和法西斯、軍國主義賣命而死的人,豈能把他們偶像化、當作神來頂禮膜拜呢?尤其是神社內的「遊就館」,那是一個全面肯定日本歷次侵略戰爭的展覽館。因此,說靖國神社是戰爭神社恰如其分。
歷史事實證明,對日本來說,靖國神社不僅未能靖國安民,反而禍國殃民。靖國神社與其他神社不同,它具有「可後續性」,即只要是戰爭中喪生的日本軍人便可不斷合祀其中。日本經歷了戰後70年的和平時期,而未來如果自衛隊在海外作戰身亡也作為「英靈」放入靖國神社,靖國神社是否會再度發揮歷史上那種鼓勵軍人出徵的作用,這不能不引起日本愛好和平的人們和亞洲各國人民的警惕。
日本人要擺脫上述精神和感情世界的困境,唯一的出路也許就是像日本「和平遺族會」所做的那樣:把靖國神社視為加害於自己先祖和日本國民的精神枷鎖而徹底擯棄,認清自己的先祖是受到軍國主義驅使才成為戰場上的「怨魂」,而不是所謂大日本帝國的「英靈」;只有不忘歷史悲劇,才能期待永久和平。(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 副院長 劉江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