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究竟是什麼?

2020-12-16 蓮荷居士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

《心經》被稱為大乘般若部的心髓,全文僅二百六十餘字,卻短小精悍,每一句經文,都包含無窮深意。學佛人念心經,當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心中多有疑惑,此處的無明,究竟指什麼?

這要從佛經的基本義理之一,也就是緣起法說起。佛陀未成道之前,於因地修行,逆觀十二因緣,推知因為無明,而造作業行,每個善惡業行,都形成習氣種子,它流入當下心識之中,佛經中稱其為藏識,因藏識而執取名色。小編蓮荷覺得,《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無明,也就是愚痴,它可以細分為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無始無明,不同的經文中又稱其為根本無明、根本不覺等;一念無明,則被稱作枝末無明、支分無明等。無明不僅是對理解事物真相的無能為力,還包括對於自身在內的萬物真相的主動誤解,執著於事相有具體化存在。

譬如《心經》中講五蘊皆空,無明則是沒有能力去推知,五蘊假合而成的名色,是由藏識而來,同時也不相信名色的虛妄不實;不能接受藏識之前,別無一法。

先說名色由藏識而來,《雜阿含經 卷十二》中,佛陀說:「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由此看來,既然名色是由藏識而來,是因緣和合所生,那麼它便是生滅法,是虛妄的。此生的無明,就是執著於意識覺知心為常住不滅的。

然而,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意識覺知心是生滅法。譬如我們每天都要休息,當人入睡之後,意識覺知心也隨知休息了。假如有人能在睡著的時候,眼識還能看到景色,耳識還能聽到聲音,請務必告知小編蓮荷,我要虔誠皈依。儘管入睡之後,意識覺知心也休息了,可是醒來後,意識覺知心也隨之恢復。也就是說,意識心並非常住不滅的。

根據這些事實,佛門唯識宗認為,一定存在另外的常住心,使得每當入睡後斷滅的意識覺知心,第二天能夠重複生起。唯識宗也有四大之中火大、風大在,則「識」在的說法,這就是「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的道理。

再來說,藏識之前別無一法。同樣在《雜阿含經 卷十二》中,佛陀又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無明愚痴,讓我們認為,藏識之前還存在諸生滅法。然而這樣頭上安頭的做法,就會使得整個因緣觀流轉不停,不能究其本末。這類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在哲學中被稱作「恆真命題」。

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逆觀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就不能修行。因為永無止境,推演到天荒地老,也沒有盡頭。所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訓誡,就是讓眾生了知,藏識之前別無一法。

總得來說,《心經》中的無明,就是不信受甚至否定「識緣名色」,也就是唯識宗的八識論,堅持「六識論」。而《心經》已經明確表述「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說六識,其實都是虛妄不實的生滅法,執著於六識,其實還是落入我見之中,也就是愚痴無明了。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心經》中有許多經典的佛句。其中廣為人知的,要算「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等等。但是,在短短260字的《心經》中,用了很大比例說了這麼一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無明當體是空 , 只要一覺,無明就沒有了.
    因緣十二支又可歸納為惑、業、苦三道:無明、愛、取為三煩惱,煩惱即是惑道;行、有兩支屬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業,有業則感苦果。在受苦期間又起惑,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未來更有未來,周而復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中轉來轉去永無窮盡。如果不發心修行,則永遠在這錯綜複雜的惑、業、苦中,因因果果、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輪轉不息,而不得解脫。
  • 朱培爾刻心經|格外:盡精微、致空無、得自然
    理解朱培爾的《心經》佛語印,必須先入格內,朱培爾的「格外」有三層含義,一為盡精微,二為致空無,三為得自然,這三層意思不能分開講。《心經》強調空、強調無,講諸法空相,但一切諸法本身不是完全的「空」「無」。一方印如若表現了佛的「空無」 之意,那也只是從具體的一根線條與諸多的線條搭接上找暗示,否則「空」「無」便真正是無處可尋了。朱培爾的《心經》在藝術上是精妙的,就在於盡精微,讓各形式單元充滿了暗示性。
  • 一真法界的心經自性中明文化
    其實三界倒影著法界,當下就在法界中。好比鏡子倒影著現實,鏡子本身就在現實中。只是鏡體分別了倒影與現實,如同我們的心識因無明障礙分別了法界與三界。現實動則倒影動,法界動則三界動,如影相隨,煩惱相伴菩提,輪迴即涅槃。所謂開悟即是清醒的活著,如同清醒中做夢,如是這般自在灑脫,了了清淨,無掛無礙。心經即是指引我們「回歸」一真法界的心門。
  •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集
    意思就是說,在這個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這些有情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常住眾生心中的緣故,所以連起個心、動個念都是造罪,都是造業,因此眾生就不得不在六道不斷的生死輪迴。為什麼眾生因為一念無明而生死輪迴?因為這一念無明會讓眾生生起貪瞋痴,有了貪瞋痴之後就會去造作種種的善業、惡業或者是不動業,所以眾生之所以會造業,就是這一念無明。
  • 《心經》釋疑:梵語心經怎麼讀
    心經的原文是梵文版的,要是大家會讀誦梵文版心經的話,平時也是能讀誦的。但是許多人是不知道梵文的讀法的,所以直接讀誦漢文版的心經就好了。不過,可能有些人還是想知道梵文版的心經是什麼樣子的,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 《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 「無明」這種深奧的佛學概念,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嗎
    其實佛經中的佛法,本來就是佛陀為了開導我們凡夫之人而說的,本不該神秘而複雜,以至於讓我們聽不進去,理解不了。如果凡夫之人都不知所云,那麼佛法又如何去普度眾生,佛經的存在意義豈不也打了折扣。當然了,簡單與深奧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應的。佛法中的每一個概念,都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理解深度。從凡夫位來說,只要理解的方向是正確的,不妨先從淺層次上理解。
  • 什麼叫無明?《俱舍論》裡對無明的解釋!
    如果我們對無明不了解,我們怎麼了生死?不可能的事。不可能跳出生死苦海。  什麼叫無明?無明實際就是「愚痴」——又叫「暗鈍」——之心。愚痴的心就無法照了諸法的事和理,就叫無明。這是對無明簡單的解釋。我們再具體地講什麼是「無明」。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
    再者,這個空究竟是什麼?念誦:「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思維: 這個空就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以參考《楞嚴經的秘密》第56-57頁。念誦:「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 《心經》可濃縮為一個字,誰能說出這個字最密的核心是什麼?
    每天的功課中都有《心經》,一直以為《心經》是用來開智慧的。當遇到煩惱、遇到不順心是往往狂念《心經》。有一天師父問,把《心經》濃縮為一個字,你認為應該是什麼「字」。只這一問便啞然了,是啊,讀了這麼多年的《心經》,竟然沒能讀出心經的核心,宛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 《心經》書法練習技巧,名家心經書法欣賞
    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釋尊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既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心海裡只有一直毛筆,蘸墨,落筆,提按,行筆,裹鋒,頓挫..看到會心處,不覺心中欲書,手下技癢,即鋪紙濡墨,作「心經」數行或全篇。足可滌煩襟,破寂寞。自覺有無窮之樂趣。長此以往,不但經意自明,書藝大增,心意暢達,而且身輕體建,百病全無。
  • 《心經》全文(注音版及注釋)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 《心經》學習資料
    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它和《金剛經》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心(梵hrdaya ),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
  • 何謂無明?
    前面的三個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個反過來,貪瞋痴那是欲界的,因為欲界的貪瞋痴最厲害,叫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這是總結一下,貪瞋痴,就欲界說的,欲纏就是說系縛於欲界的,系縛於欲界的貪瞋痴叫三不善根,因為最厲害的。色界無色界的瞋是沒有;貪跟無明,很輕微,也不能算不善根。什麼叫不善根?
  • 讓你一目了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因此,玄奘再譯《心經》時,即以觀自在菩薩起頭,示其梵文原義。在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中提到:「觀自在菩薩可作2說:一、特別指補怛落迦的觀自在菩薩。二、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名觀自在菩薩。」在《心經》的解釋中,特別指的是後者。
  • 一起來誦念一部心經,功德回向給所有眾生!
    回向、祈願世界和平、無有災厄、有情眾生安樂吉祥!祈願眾生自種善因、自利利他、願自他生命一切圓滿!祈願家人朋友安康! 願佛菩薩慈悲加持您增長智慧、消除無明、六時吉祥、法喜充滿!我們來一起共修一部心經,功德回向老祖宗,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明天初一也是父親節,請為父母讀7遍心經,回向業障消除,萬事吉祥!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心經》中最重要的三個字和一句話,你懂嗎?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是佛經經典中的經典,也是佛教的中心教義,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翻譯文本最豐富的經典,我們最常背誦的260個字的心經版本是玄奘大師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