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
《心經》被稱為大乘般若部的心髓,全文僅二百六十餘字,卻短小精悍,每一句經文,都包含無窮深意。學佛人念心經,當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心中多有疑惑,此處的無明,究竟指什麼?
這要從佛經的基本義理之一,也就是緣起法說起。佛陀未成道之前,於因地修行,逆觀十二因緣,推知因為無明,而造作業行,每個善惡業行,都形成習氣種子,它流入當下心識之中,佛經中稱其為藏識,因藏識而執取名色。小編蓮荷覺得,《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無明,也就是愚痴,它可以細分為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無始無明,不同的經文中又稱其為根本無明、根本不覺等;一念無明,則被稱作枝末無明、支分無明等。無明不僅是對理解事物真相的無能為力,還包括對於自身在內的萬物真相的主動誤解,執著於事相有具體化存在。
譬如《心經》中講五蘊皆空,無明則是沒有能力去推知,五蘊假合而成的名色,是由藏識而來,同時也不相信名色的虛妄不實;不能接受藏識之前,別無一法。
先說名色由藏識而來,《雜阿含經 卷十二》中,佛陀說:「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由此看來,既然名色是由藏識而來,是因緣和合所生,那麼它便是生滅法,是虛妄的。此生的無明,就是執著於意識覺知心為常住不滅的。
然而,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意識覺知心是生滅法。譬如我們每天都要休息,當人入睡之後,意識覺知心也隨知休息了。假如有人能在睡著的時候,眼識還能看到景色,耳識還能聽到聲音,請務必告知小編蓮荷,我要虔誠皈依。儘管入睡之後,意識覺知心也休息了,可是醒來後,意識覺知心也隨之恢復。也就是說,意識心並非常住不滅的。
根據這些事實,佛門唯識宗認為,一定存在另外的常住心,使得每當入睡後斷滅的意識覺知心,第二天能夠重複生起。唯識宗也有四大之中火大、風大在,則「識」在的說法,這就是「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的道理。
再來說,藏識之前別無一法。同樣在《雜阿含經 卷十二》中,佛陀又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無明愚痴,讓我們認為,藏識之前還存在諸生滅法。然而這樣頭上安頭的做法,就會使得整個因緣觀流轉不停,不能究其本末。這類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在哲學中被稱作「恆真命題」。
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逆觀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就不能修行。因為永無止境,推演到天荒地老,也沒有盡頭。所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訓誡,就是讓眾生了知,藏識之前別無一法。
總得來說,《心經》中的無明,就是不信受甚至否定「識緣名色」,也就是唯識宗的八識論,堅持「六識論」。而《心經》已經明確表述「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說六識,其實都是虛妄不實的生滅法,執著於六識,其實還是落入我見之中,也就是愚痴無明了。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