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集

2021-02-12 心香2013


上一集我們談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只要眾生有辦法不再造作會招感後有生死的業,眾生在這一世受報以後就能夠得解脫。但是眾生為什麼會一再的造業呢?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常住眾生的覺知心中,所以眾生在受業報的過程裡面會不斷的起惑造業,所以就必須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苦。這也就是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意思就是說,在這個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這些有情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常住眾生心中的緣故,所以連起個心、動個念都是造罪,都是造業,因此眾生就不得不在六道不斷的生死輪迴。

為什麼眾生因為一念無明而生死輪迴?

因為這一念無明會讓眾生生起貪瞋痴,有了貪瞋痴之後就會去造作種種的善業、惡業或者是不動業,所以眾生之所以會造業,就是這一念無明。另外,眾生也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生起中陰身,眾生在死亡的時候,意根跟如來藏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變現出中陰身,使眾生在未來世投胎的過程裡面有一個中途站──中陰身,所以這個中陰身也是因為這一念而現起的。

那另外眾生之所以會去投胎,也就是說在中陰身的階段看到未來世有緣的父母,這時候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起了顛倒想;因為起了顛倒想,所以去入胎、去投胎,所以投胎也是因為這一念無明。有些修行人修四禪八定,他們之所以會離開定境也是因為這一念無明。這話怎麼說呢?譬如說有些修行人證得四 禪舍念清淨定,然後安住在四禪定境當中,只有意識清淨心獨住的境界;在這個意識清淨心獨住的境界當中,因為是四禪,所以這位修行人他的息脈俱斷,也就是說在四禪定境的這個人,他沒有了呼吸,心跳也停止了;可是這個四禪定境息脈俱斷的修行人,往往因為這個意識清淨心偶爾會飄過、會現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不知道是什麼,這個念頭也沒有語言文字形相,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可是意識心卻是很清楚的知道有一個念頭,這個四禪定境的修行人往往就是因為心中現起了這個不知名的念頭而又有了心跳又有了呼吸,然後退出了四禪的定境。也因為這一念又出生其他的念,有的是有形相的念,有的是有語言文字音聲的念,所以這個定境的修行人,就是因為這一念而離開四禪退到三禪,退到二禪,乃至退離禪定回到欲界的境界,所以證得四禪八定的這些修行人,往往就是因為這一念煩惱而離開定境。

再來,有些人也是因為這一念煩惱而下墮,譬如有人在世的時候證得無想定,舍報以後升到無想天去;無想天的天人壽命有五百大劫,如果這無想天的天人沒有中夭,他在無想定當中,就會待五百大劫;五百大劫當中,沒有六識的見聞覺知心。可是當他壽命結束的時候,他的心中就會生起一念;對於這一念,第一剎那,這個無想天的天人不知道是什麼,第二剎那他想去了解探討這一念到底是什麼,第三剎那他終於知道這一念就是他的覺知心,這一念就是(覺知有)「我」存在,這時候這位無想天天人就會下墮,下墮去當毛毛蟲或是下墮到地獄、餓鬼、畜生,不一定;或是下墮去當人,這就要看這位無想天天人過去世所造善惡業成熟的情況,所以眾生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煩惱)而生死輪迴。

無始無明的內涵

無始無明又稱為所知障,又稱為塵沙惑;前面一念無明又稱為煩惱障,又稱為見惑、思惑。一念無明會障礙二乘解脫道的這些修行人,會障礙他們得聲聞菩提智,會障礙他們得緣覺菩提智,也會障礙二乘人證有餘涅盤跟無餘涅盤。這個無始無明呢,它障礙誰呢?無始無明會障礙菩薩:障礙菩薩得佛菩提智,障礙菩薩證本來自性清淨涅盤,障礙菩薩證無住處涅盤。

無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愚痴,沒有智慧的意思。對一切法,對一切法的真相,對一切法的實相不清楚、不知道、不明白;愚痴,沒有智慧,就是無明。這個無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沒有開始!從無始劫以來,眾生(最初)就不知道、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實相。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有這樣的無明,因此就稱為無始無明。

這個無始無明就是法我見、法我執的煩惱,前面一念無明就是人我見、人我執的煩惱。一念無明的原因是因為眾生對五陰有妄想,不知道五陰是空、無我,所以貪愛五陰、執著五陰,才有這一念無明。這個無始無明也是因為對一切法有妄想,不知道一切法是無自性,不知道一切法沒有真實的勝用作用可說,然後對一切法有顛倒、有妄想,所以貪愛一切法,執著一切法,因此就有了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又稱作所知障

所知障就是於一切境界的真實相無所知,對世間的境界無所知,對出世間的境界無所知就是對於一切境界的真實相無所知。障礙菩薩真實義智慧的出生,障礙菩薩實相智慧的出生,障礙菩薩般若智慧的出生。

「我」就是世間境界。不知道「我」的真相,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真相,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男眾,不知道女眾的真相,不知道夫妻的真相,不知道父母兒女的真相,這個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五欲財色食名睡的真相,不知道汽車房子的真相,這個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這個世間萬物,不知道山河大地的真實相,這個就是無始無明。

對於哪些出世間的真實境界不了知呢?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四正勤、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不知道十二因緣,不知道六波羅蜜,不知道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不知道五神通,不知道八背舍,不知道九次第定、一切處觀,不知道佛的無量百千三昧,不知道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不知道佛的真實相,這就是對出世間的境界無所知,就是因為對一切境界有愚痴,沒有智慧,不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本)是眾生真心如來藏的法相,不知道這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真如的微妙功德。由於這樣的無知無智,所以障礙菩薩成就佛道,障礙菩薩證得無住涅盤,這個就是無始無明。

《勝鬘經》裡說,有五種住地煩惱

分別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無始無明住地煩惱。其中阿羅漢跟闢支佛只斷前面四種住地煩惱,他們沒有斷無始無明住地煩惱。阿羅漢、闢支佛二乘的解脫道修行人,斷四住地煩惱的時間是蠻快的,只要他們斷了我見,這個精進用功的修道人就可以在一生乃至四生,斷盡四住地煩惱而出三界。如果是懈怠的斷我見的二乘修行人,他最慢七次人天往返,也可以出三界;或是證得二果,薄貪瞋痴的二乘修行人,他只要天上、人間一往還,也可以出三界;甚至證得斷五下分結的三果人,他甚至可以不用回到人間,直接在天界取涅盤,或是在中陰的時候取涅盤。

菩薩依止佛菩提道修學,必須經過菩薩五十二個階位,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經過這五十二個階位,然後大概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把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斷盡和成就佛道。所以這五種住地煩惱的前面四種,跟最後一個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是有很大很懸殊的差別。

《勝鬘經》又說「眾生心從來不相應無始無明」

譬如世間人貪愛五欲,所以不相應無始無明;修行人有些可以相應,有些不能相應。有些修行人只修人天善法,他只求富貴、健康,只是求消災、求感應、求神通;或是有些修行人求加持、求灌頂,這些修行人是沒辦法相應無始無明的。有些修行人,他想去探討三界九地的真實相,想去了解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的真實相,或是六凡法界的真實相,這些修行人就可以相應無始無明。或是有些修行人看了一些經論,想去了解世尊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個真相是什麼?或是聽過祖師有開示「修學佛法要明心見性」,想去了解到底要明什麼心?見什麼性?或是想去了解「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或是想了解「父母還沒生我以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些也都可以跟無始無明相應。或是有些阿羅漢、闢支佛,他們想去探討:當他舍報滅盡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以後,在無餘涅盤中,佛說不是斷滅,佛說是不生不滅,那到底無餘涅盤的境界是什麼?當他想去探討的時候,也就能夠跟無始無明相應。

修行人要怎麼樣才能夠打破無始無明呢?

修行人必須要去尋覓善知識,然後跟善知識修學正知正見,請善知識教導破參明心所必須具備的因緣條件,才能夠打破無始無明。那要具備哪些因緣條件呢?譬如說要請善知識教導基本的定力,教導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教導斷我見的觀行,教導如何修集大乘見道的福德資糧,教導第一義的知見,教導參禪的知見,然後等待因緣成熟的時候,這修行人一念相應,觸證了法界實相,證得如來藏,能夠現觀這個如來藏確實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根本心;這個法界實相、這個如來藏跟世間的一切法,確實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這時候這個修行人就能夠相應無始無明,就能夠打破這個無始無明。

然後當這個破參悟後的修行人想去探討成佛之道,想去了解:為什麼佛菩薩同樣證得這個如來藏、這一個實相,祂們有無量的功德智慧,有無量的威神之力,為什麼我同樣證得這個實相、這個真心如來藏,卻還沒有這樣的功德智慧?還沒有這樣的一個威神之力?所以就想去探討,探討成佛之道,或者是去探討菩薩修學的次第還有內涵,這時候這個破參明心的菩薩就能夠相應無始無明裡面的上煩惱;或是菩薩想去探討佛的功德智慧,譬如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佛的四智圓明,佛的莊嚴淨土到底是什麼內涵,這時候也能跟無始無明裡面的上煩惱相應。

如果這個菩薩想去修學這些佛的內涵,佛功德智慧的內涵,這些上煩惱就會(在他心中生起而)成為他心中的起煩惱;也就是這位破參明心的菩薩,他不僅發起了世俗的菩提心,也發起了勝義的菩提心,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這些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就會成為這個菩薩在未來世修道過程中心中的起煩惱。這個就是破參明心的菩薩,他不僅相應了無始無明,打破了無始無明,也使無始無明成為他心中的上煩惱跟起煩惱。

破參明心是打破無始無明,也打破一念無明,可是還沒有斷盡,仍然有很多塵沙惑沒有斷盡,仍然有很多欲界、色界、無色界愛的住地煩惱沒有斷盡。四住地煩惱的數量、大小,是無法跟無始無明住地煩惱的數量、大小相比擬的;也就是說,四住地煩惱可以很快的斷盡,可是無始無明住地的煩惱,它好像有恆河沙─塵沙惑─那樣的無量無邊,必須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精進的修學才能夠斷盡。

摘自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一) 第5集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集 正元老師開示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在線閱讀,敬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欲知更多佛法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正覺教團弘法視頻:http://video.enlighten.org.tw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明?最初的一念從何而來?
    空性般若,佛眼,大自在,如來,無際,道體,靈知心,大我,如來藏,常寂光,無餘涅槃,宇宙,無量光壽覺,真如,真常,不生不滅實相,不動,如是我,超日月光,清淨心,阿彌陀佛等。覺:是具足能覺能觀能照功能又無形無相空性的宇宙能量光,可理解為光,靈光,神光,覺光,佛光,心光,能量,能源,心相,正覺,賦能,遍照,無相,如是覺,五蘊空。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但是,在短短260字的《心經》中,用了很大比例說了這麼一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甚至後面還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也就是說,後面所有的無,都與「無無明」有關。那麼,這裡的「無無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 什麼叫無明?《俱舍論》裡對無明的解釋!
    如果我們對無明不了解,我們怎麼了生死?不可能的事。不可能跳出生死苦海。  什麼叫無明?無明實際就是「愚痴」——又叫「暗鈍」——之心。愚痴的心就無法照了諸法的事和理,就叫無明。這是對無明簡單的解釋。我們再具體地講什麼是「無明」。
  • 無明·論煩惱的根本原因
    如果「明」是指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明」則是搞不清狀況,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謬錯誤行為。無明在佛學中又分兩種:「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俱生無明」也叫「無始無明」,通俗地講,也就是「天生不知道」。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散亂錯誤,是本來就有的,與我們的自性相伴,是眾生的生死輪迴之因。
  • 無明當體是空 , 只要一覺,無明就沒有了.
    因緣十二支又可歸納為惑、業、苦三道:無明、愛、取為三煩惱,煩惱即是惑道;行、有兩支屬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業,有業則感苦果。在受苦期間又起惑,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未來更有未來,周而復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中轉來轉去永無窮盡。如果不發心修行,則永遠在這錯綜複雜的惑、業、苦中,因因果果、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輪轉不息,而不得解脫。
  • 何謂無明?
    那麼分兩種我執,一個是俱生的,一個是分別起的,這個,就是無明。下邊總結一下:「又欲纏貪、瞋,及欲纏無明,名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欲纏貪、瞋,」欲界的貪,欲界的瞋,這個瞋我們知道,瞋是欲界裡有的,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所以生到色界天的人,根本不會起瞋心,瞋心早就斷掉了。
  • 「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第三個是「見思煩惱」。下面我們簡單聊一下這三種煩惱的意思。第一,無明煩惱。這個煩惱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現象,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這種念頭非常微細,一秒鐘之內就能產生一千六百兆這麼多的念頭,我們本人根本還沒覺察到,念頭就已經過去了。這個念頭在佛學裡叫無始無明。為什麼前面加個「無始」呢?
  •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 文 三隻眼讀史(摘)《華嚴經》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雖說《華嚴經》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的經文,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
  •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究竟是什麼?
    學佛人念心經,當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心中多有疑惑,此處的無明,究竟指什麼?這要從佛經的基本義理之一,也就是緣起法說起。佛陀未成道之前,於因地修行,逆觀十二因緣,推知因為無明,而造作業行,每個善惡業行,都形成習氣種子,它流入當下心識之中,佛經中稱其為藏識,因藏識而執取名色。小編蓮荷覺得,《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 證嚴法師:心的罪源來自愛欲 意念拉鋸產生無明
    男女的愛欲是罪惡之源,這種罪源是起自內心的那分無明。(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人間最需要的就是愛,但是愛一有偏差,這個愛就會變成汙染的愛,變成煩惱、無明、迷惑的愛,苦不堪言! 心的罪源來自無明愛欲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對弟子們說:「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佛陀仔細觀察世間後,發現世間萬法力量最強的,莫過於「眩」與「惑」這種將人心永遠縛著在牢獄中無法解脫的法。「眩」就是心黑暗了,「惑」就是不解。
  • 重慶市為明學校:無籃球,不青春;無沸騰,不為明!
    無籃球,不青春;無沸騰,不為明!10月22日19時,秋意已濃,華燈初上,寒意漸起,但為明學校的體育館內熱情似火,歡聲如潮,師生們企盼已久的初中部第十四屆 「博雅杯」籃球文化節開幕了。他說,無籃球,不青春;無沸騰,不為明!作為全世界影響最廣泛的運動項目之一,籃球在為明人的心中早已經超越了競技運動的範疇,已然成了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他希望同學們在傳球中學會分享;在突破中學會打拼;在防守中學會堅韌;更在投籃中學會責任,以小球去撬動大球,用籃球去撬動地球,風雨兼程,不懈追求!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真的有一個叫做本源的地方存在、又在哪裡呢?心性必須藉助歲月催熟才能成熟嗎?
  • 《楞嚴經》菩提心如來藏篇 卷4-1,佛示根本一念無明
    世尊啊,像阿難這樣的初學弟子,雖說現在已經開悟自己本來具足、圓滿清靜如來法身,前面那偈頌就講【不歷僧祇獲法身】,但是這生死煩惱的無明習氣還沒有斷除。我們現在也從佛前面的開示悟解了清淨圓滿的如來法身,已經認識到了我們的真心自性是這樣不生不滅、清淨圓滿。原來這十方世界、眾生一切萬法萬物,都是我們真心自性如此微妙變幻顯現的,這是想變什麼就變出什麼的如來寶藏啊!
  • 音頻|想要斷除無明,則需要決擇無我正見,以及決擇的情況
    如果我們想要徹底盡除無明的話,首先必須要了解無明是如何執持所緣境的,然後觀察它所執持的所緣境到底是否存在。若發現所緣境根本不存在,那麼在此之上不斷地串習,最終才能夠斷除無明。若沒有明白所執的所緣境根本不存在的話,就沒辦法破除無明執著。無明所執一切萬事萬物,是我們平常看到的一切萬事萬物,還是在別處?
  • 無明,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本期導讀:我們內心不能寂靜,是對無常、無我的體會不深刻,因為這一切都是在變化的。
  •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常講,我們有三種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剛接觸佛法的朋友可能感覺有點亂,這三種煩惱總是分不太清楚,今天末學就儘量用通俗一點的語言,為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眾生的煩惱太多了,可以說是無量無邊。
  • 「無明」這種深奧的佛學概念,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嗎
    「無明」這個佛學名詞也是這樣,可以很深奧,也可以相對簡單。比如說心經中的無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就比較深奧了,因為經文中說的是「無始無明」。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涉及的是十二因緣的內容,什麼是十二因緣呢?
  • 淨空法師:沒有善惡叫無記性,果報是「無明」,難聽點講就是「愚痴」!
    迷了才發生的,覺了的時候,無我也沒有宇宙。這個相是幻相,它不是真的。為什麼是幻相?它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真的只有本體,本體不生不滅,那是真的。有生滅,它就有染淨、就有善惡,那個發展就是三種周遍裡面第二個所講的出生無盡。在我們今天來說,無盡的煩惱、無盡的習氣,無盡的業,造作的業無量無邊,果報也無量無邊,這就出生無盡。我們起個心動個念,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其實都有果報。
  • 四種決定清淨明晦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無明」到底是怎麼來的?又該如何面對無明?楞嚴經給你講明白
    我們以為無明生起來了,實際上沒有一個無明,哪有生相?業識也不是住相。我們以為種現相生,輪迴不斷,這就住在這個輪迴裡邊了。沒有。見分也不是心相,我能知道看外界的這個感官,不是我的心。相分也不是實法,外在的一切給我提供的境界也不是真實的,所以叫非生非住,非心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