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妹高考完,我姨就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什麼建議。我姨以前幫了我家挺多的,就不遺餘力地告訴她們我的想法。而且我個人的求學經歷可能比較有代表性,能告訴她們一些過來人的經驗,供她們參考。
一、個人情況
目前個人就從事福建某省屬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還是一名小科員。從我身邊的同齡人來看,也許我的工作還不錯。從收入待遇、社會地位及每年的寒暑假來看,這是一份性價比還不錯的工作。因為走的是體制的道路,隨著時代在變化,我的經驗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適用了。沒有覺得自己的路就是好的,只是講述下我這條路走過來所看到的。
二、求學經歷
本科念的是歷史學,碩士念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本科在二本學校,碩士在魔都的一所211。本科念歷史學是因為高考的時候選了幾個熱門專業,分數不夠被調劑了。我們班的人大部分人也是被調劑。在一所二本念個冷門專業,大家的迷茫可想而知。相信很多類似經歷的人會有共鳴。很多文科生最後都不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我們班七十幾個人,最後做歷史學相關工作的,幾乎沒有。很多人要麼去事業單位公務員,要麼分散在各行各業。因此,就我個人所了解的,除了會計、財務和法律這種專業性比較強的,很多人最後都從事著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有人就要問了,那不從事自己本專業的,那要從事啥?個人一直有名校情節,大三的時候決定考研,第一次考研失利,去應聘了送快遞和KTV的工作,並且幹了幾天。最後一邊在一家事業單位做臨時工,一邊備考公務員和研究生。
所以,就個人的文科生經驗而言,念了歷史和中文這類比較冷門專業,很容易迷茫無望。時常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虛無感。很多年裡,我都被這種情緒所包圍。可能跟個人心智也有關係。但是和身邊很多同學和朋友聊天后,發現這更多的是普遍現象。
三、文科生的短與長
分析其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沒有一技之長。文科生似乎沒有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能力。但從現在看來,並非如此。而是文科生的學習路徑和理科生略有不同。理科生更多的是按操作手冊來訓練,熟練地掌握一門技能。更多的是表現為掌握的知識體系能夠解決問題。企業需要這樣能快速解決問題的人才,而非是經過再培訓培養的。很多人都沒有這種資源和耐心。於是,也就會發現,很多文科生更喜歡進體制,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除了說這類單位比較安穩,更重要的是供需相對一致。否則怎麼解釋理工科不愛安穩,主流不是進體制呢?
以上所想很大程度地反應了我以及身邊很多人的想法。但是這並沒有解決文科生如何立身處世的問題。難道文科生就沒有自己的長處了嗎?在我看來,文科生解決的是人的問題,理科生解決的是物的問題,這是根本上的差別。至於所謂的「一技之長」,只是表面上的問題。文科生也可以有一技之長的。解決人的問題包括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三種關係。我表妹說她喜歡心理學,在我看來,有可能是她想解決自己與自己的問題。很多人無法很好地與自己相處,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就會尋求心理學的幫助。我的本科舍友情商高,很愛與人相處,高中的時候很喜歡歷史,繼續念了歷史學的碩士,在我看來,他比較喜歡解決與他人的關係。包括公務員之類的管理崗位,根本上是在解決人與人的問題。傳統社會主要的也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這個話題太大,已經超出我的能力範圍,就此打住。
文科生也可以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那就是不斷訓練自己解決人的問題的能力。包括《詩經》以及唐詩宋詞之類的文學作品,核心並非讓人傷春悲秋悽悽慘慘,而且在面對冷冷清清的人生,如何找到解決的辦法。每一首詩背後都有情感問題,也必然帶著解決之道。其中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有些人說文科生喜歡多愁善感,並非是文科生愛多愁善感,而是正常人都會如此。只是文科生更容易置身其中,直面問題,並在努力地解決問題。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國家疫情嚴重,國王派人去調查情況,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說,病情嚴重的地方醫生比較多。國王覺得,是因為醫生導致了疫情的嚴重,就把醫生都殺掉了。文科生的「多愁善感」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的問題同在。因此而否定文科生,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否定作為正常人的自己的各種問題。
如何培養文科生的一技之長?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即是「學習」。「學」的是知識體系,是操作手冊。要有問題意識,即明白所學的知識能解決什麼問題。「習」是去實踐運用。要非常勤奮地實踐自己的所學所思。知識不僅是解決以往的問題,也要能解決現在的問題,甚至可以去解決未來的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知識會成為人骨子裡的東西,這便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了。而且「習」是時時處處結可進行的,不僅僅限於寫作業,也可以在與人交流以及飯後散步的過程中。通過這種學習,慢慢地能克服自身的虛無感,並獲得自己的人生意義。
以上所講,是自己關於專業的思考。知識都在變,很多人最後都不從事自己的本專業。這是普遍現象。最關鍵的是在於如何提高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培養獨立判斷。所以,不管在哪個學校和哪個專業,都可以讓自己一直處於努力的狀態,並且很可能是比較開心地努力著,並努力地化解掉自己的虛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