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進入冬季,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物品大受歡迎,但一不小心,這些東西就會成為「炸彈」。12月14日,記者從紹興第二醫院燒傷科了解到,入冬以後,常有被熱水袋、電熱毯燙傷的患者來就醫。
在第二醫院燒傷科病房裡,記者見到被熱水袋燙傷的柯橋區安昌街道小夥小劉。他回憶說,12月10日晚上,他正準備睡覺,媽媽把灌好的熱水袋放在他床上,讓小劉沒想到的是,熱水袋竟炸開了,滾燙的水瞬間濺到他的屁股上,紅腫一片。
小劉說,他媽媽第一時間找來溼毛巾讓他冷敷,一小時後,又在傷口上塗上了燒傷藥,接著小劉用電風扇吹受傷部位,「即便想各種招降溫,但仍感到火辣辣疼。」第二天一早,小劉來到醫院就醫,醫生發現,燙傷處已經起了3個長條形的水泡,燙傷面積約10%。
「熱水袋估計有質量問題,」小劉說,熱水袋是他媽媽在路邊小店買的,是普通的塑膠熱水袋,炸開的地方是一個直角形的口子。
第二醫院燒傷科周醫生說,像小劉這樣被熱水袋燙傷的病患,每年冬天都有。有些是熱水袋或暖手寶瞬間炸開,病患能及時發現;有的是捂著熱水袋一夜,醒來才發現自己被燙傷。醫生說,「裝進熱水的熱水袋短時間接觸皮膚並不會讓人覺得有多燙,但是長時間接觸,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燙傷患者的皮膚表層甚至肌肉層。除了普通塑膠熱水袋,電熱毯、電取暖器都存在燙傷人的危險」。
周醫生表示,如果不慎被燙傷,要第一時間用冷水衝洗,用毛巾過水冷敷,並且及時就醫。有人選擇塗牙膏、紫藥水來止痛。周醫生指出,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這些東西不但會影響醫生對燒燙傷深度的觀察和判斷,給診治造成困難,而且將牙膏等油性物質塗於燒燙傷創面,會增加創面感染的危險。
被熱水袋燙傷分為兩種,一種是熱水袋開裂而被炸傷,另一種是低溫燙傷。
熱水袋開裂被炸一般是因為使用時間過長,導致「超齡服役」,熱水袋老化引起的開裂;也有因質量問題,橡膠拉伸強度低、含膠量低等開裂。對此,醫生建議在使用熱水袋前,最好先檢查熱水袋是否出現老化、破損等情況。往熱水袋裡灌水時,先要把熱水袋內的空氣放掉,水溫以60℃及以下左右為宜,水量為熱水袋容量的三分之二。
而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這類燙傷多發於晚上睡覺不易甦醒的人和感覺遲鈍的人,多以臥床不能自理的老人為主。低溫燙傷和被開水燙傷不同的是,低溫燙傷面積不大,通常只有一小塊,但威力卻很大,能造成皮下組織損傷,嚴重的會導致皮膚全層壞死。低溫燙傷在晚上睡覺時最容易發生。人進入深度睡眠後,皮膚會對溫度不敏感,特別是睡得熟的人,根本感覺不到燙。對於這類人群,一定不要將熱水袋緊貼皮膚,需要在熱水袋外包裹毛巾或專門的隔熱套,並離開身體一段距離。可在睡覺前放在被子裡,睡覺時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