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俄羅斯切列波韋茨電 – 為了慶祝十月革命一百周年,這個工業城市進行了一次小型時間旅行。上周,切列波韋茨居民聚集到城市中央廣場一起閱讀了密封在一個「時間膠囊」中的信息,這是一封由 1967 年的年輕人寫給 2017 年的年輕人的信。
50 年前,這裡的市民就曾聚集在同一個地方,那次是為了慶祝他們認為會永恆不朽的社會經濟體系所取得的成就。他們把對那些成就的自豪,以及對社會主義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都寫在了一封信裡,然後把它裝進一個鋼製容器,放進一個中空的巨石,保存在這個廣場上。
他們寫道:「現在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而你們將生活在其中。我們要對你們新一代人的說的是:要忠於共產主義理想,為了工人階級的幸福無所畏懼地去戰鬥。」
上周的慶典中,在這個意識形態相對淡化但是全新復興的俄羅斯,500 人聚在一起聆聽了這些話。國防部「青年軍(Youth Army)」身穿迷彩服整齊地站在隊列中,眼神堅定地目視前方,前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Komsomol)的退伍老兵則發表演講,讚美了俄國傳統的世代延續。
這封來自 1967 年的信最終被從巨石中取出,存放進了當地博物館,它所帶來的不只是簡單的會意一笑,當然那封留給 50 年後聽眾的新信件也一樣——後者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它的地區影響力。
數位相機和 iPhone 的快門都在記錄著它被放入一個新的時間膠囊。和之前那個膠囊一樣,這個新膠囊也是在謝韋爾(Severstal)煉鋼廠的高爐中鍛造的。在距離膠囊不到一百米遠的地方,站在石頭基座上的列寧看著這一切。
一個世紀以前,俄國沙皇君主制被推翻,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性的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十月革命被歌頌為蘇聯神話的根基,不過它其實發生在 11 月 7 日,叫它「十月」革命,是因為當時俄羅斯用的是另一種曆法。1991 年蘇聯解體所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蕩使得少數人暴富,大部分人民仍然貧困,讓俄羅斯出現了巨大的貧富差距,直到最近才有所好轉。
承諾保持社會穩定的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V. Putin)總統上臺後,從 2000 年開始一直致力於把俄羅斯各個時期的動蕩歷史歸入一個延續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它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為慶祝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共青團退伍老兵在切列波維茨組織了一場音樂會。圖片版權:Valeri Nistratov/《紐約時報》
在這個版本的故事裡,俄羅斯從來沒有發生過動蕩和叛亂,沒有 19 世紀俄羅斯軍官的起義,沒有 1917 年結束的長達十年之久的議會制度,甚至連十月革命本身都沒有。在革命性的蘇聯氛圍中長成的一代,現在正在一個反革命的國家裡老去。
因此,周二走上莫斯科大街遊行的只有共產黨員——克裡姆林宮僅以學術形式進行了紀念,在今年組織了一系列學術會議和藝術展覽。
填補這個空白的是地方博物館與市政府,以及懷念前蘇聯的人們。從俄羅斯最東面的 Filaretovka 村莊,到附屬克裡米亞的西南港市塞瓦斯託波爾,埋在時間膠囊裡的信被一一讀取。在有的地方,那些曾經寫信的人也見證了這個場面。
瓦萊裡·別裡亞耶夫(Valery Belyayev)就是其中之一。1941 年他生於一個距離切列波韋茨 40 英裡遠的小村莊,在極度貧困中長大。別裡亞耶夫只有兩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死於抵抗納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這場戰爭據說一共奪走了兩百萬人的生命。
戰後那些年裡,別裡亞耶夫看著切列波韋茨的生活逐步改善,1967 年參與撰寫那封被放進巨石裡的信時,25 歲的他已經是城中共青團委員會的副委員長。
那時他還不會知道,他所信仰的一切都將土崩瓦解。
「我們都確信,如果當時我們能那樣迅速地給生活帶來改變,50 年後顯然會進入一個新時期,我們真的毫不懷疑,」別裡亞耶夫第二天早上說,前一天那封信被大聲宣讀給了新一代年輕人,而他和其他前共青團成員聚集在社區中心,就像他們以前經常做的那樣。
切列波韋茨是聖彼得堡以東 300 英裡的一個工業城市,別裡亞耶夫等退伍老兵在這裡有他們專屬的迪斯科之夜和俱樂部,以及由市長辦公室提供的資金,用來舉辦一些活動紀念那個過去的時代。對他們來說,前蘇聯所代表的是一個崇高的理想,而共青團則是蘇聯的社會基礎——到了 1991 年,共青團員已經發展到 4000 萬人。
對於參加切列波韋茨慶典的青年軍成員、17 歲的安德烈·託洛科塞夫(Andrei Tolokontsev)來說,蘇聯就像是他們的兄弟國家。託洛科塞夫從出生起就生活在普京治下,對他來說,來自蘇聯的信讓他想起蘇聯那些標誌性畫面和錘子鐮刀國旗,還有冷酷無情的戰爭領袖史達林,託洛科塞夫認為俄羅斯的發展要歸功於他。
站在青年軍的隊列中——這支隊伍是 2016 年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Sergei Shoigu)成立的,託洛科塞夫說它是為了延續前蘇聯共青團的精神。他希望自己 50 年後也能作為退伍老兵站在這個地方,在一個與世界和平相處的強大俄羅斯。
切列波韋茨曾是個小村莊,史達林下令在這裡建造鋼鐵廠,把它變成了俄羅斯北方一個工業中心。圖片版權:Valeri Nistratov/《紐約時報》
他說:「他們告訴我們以後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我們希望下一代也是這樣。如今世界局勢緊張,不過一切最終都會得到解決的。」
切列波韋茨曾經是個小村莊,史達林下令在這裡建造鋼鐵廠,使它從此發展成為北方的一個工業中心。謝韋爾集團 1955 年創辦煉鋼廠,從此大大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穩定的全球鋼鐵需求使它經受住了蘇聯解體後的經濟動蕩以及最近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
如今整個城市的變化很大。這裡有金碧輝煌的大型購物中心,一座重新翻修的汽車站已經開放。不過在郊區,吱吱作響的有軌電車仍然每隔 15 分鐘就沿著軌道從老舊的蘇聯時期住宅樓開往高高林立、排滿天際的煙囪群,載著工人穿梭在這座煉鋼廠的龐大領地中。
所有演講結束、新的時間膠囊密封好之後,人群在寒冷的空氣中紛紛散去。別裡亞耶夫穿過廣場,前往老電影院,加入到聚集在觀眾席上的共青團退伍老兵之中。
他們戴著紀念勳章,彼此稱呼為「同志」,當唱詩班唱起一首有關蘇聯青年的歌曲時,他們坐在那裡,眼中充滿懷念:「就讓苦難接連降臨,但只有我死去,我們的友誼才會結束……」
城市的另一頭,瑪麗娜·戈爾布諾娃(Marina Gorbunova)正帶領遊客參觀歷史博物館。一個紀念十月革命的展覽已經開幕,戈爾布諾娃主要給遊客講解那些曾經參加內戰的切列波韋茨青年的故事,他們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推翻了臨時政府。
她說:「他們的夢想是廢除階級,所有人實現平等。但現在已經回到過去的模樣,有貧困階層,有中產階級和富人。他們所經歷的流血、飢餓、寒冷又是為了什麼呢?」
被問到對蘇聯的懷念之情時,她考慮了一下才回答。「年輕人永遠是快樂的源泉。我們好像總覺得那時的一切更加美好,」她說。
新的時間膠囊也將被保存在這個博物館裡,一直被埋藏到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帶著另一種新理想,聚集到這裡聆聽裡面的信息。
翻譯 熊貓譯社 喬木
題圖來自 NYT
2017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