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來自江蘇徐州泉山區的問卷引起網絡熱議:一面是調查問題,背面就是「參考答案」。比如:「您對2020年閱讀狀況是否滿意?」給出的答案是「相信您感覺很好,一定滿意」。對此,一位負責人回應稱「反正就是那個意思」。
聽說過包辦婚姻的,卻沒有聽說過「包辦民意」的。當地這種調查問卷「自問自答」的做法,就是對民意的「包辦」,甚至是對民意的「剝奪」。這種行為不僅涉嫌弄虛作假,而且讓「民意調查」變成了「官意調查」,是一場拿民意「開涮」的荒唐鬧劇。
真實是民意調查的生命,調查問卷的初衷就是聽取群眾真實的心聲,從而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這也是民意調查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然而,這種「自問自答」的做法卻疑似「作弊」,既看不到調查的「誠意」,也「掩蓋」了問卷的真實性,充其量是一種「自導自演」的套路。
實話實說是民意調查的原則,有人說「滿意」,也可能說「不滿意」,這才是正常的。而「自問自答」的做法顯然「不正常」,明顯背離了「民調」初衷,是對民意的「架空」和「遮擋」,不僅有「造假」之嫌,其效果也可能事與願違,甚至會弄巧成拙,成為「自欺欺人」的笑柄。
民意不可欺。公眾之所以對「自問自答」式調查問卷滿腹怨言,就是因為失去了「選擇權」,反而違心地配合著「走過場」,讓民意淪為「擺設」,的確令人反感至極。同時,政府似乎把民意調查當成「一齣戲」,把群眾當成「演員」,而「自問自答」成為一場「幕後操作的表演」。
「堵住了民眾的嘴」,就「遠離了民眾的心」。公道自在人心,百姓心裡有桿秤。當「民意調查」變成「官意調查」,即使「滿意度」再高,群眾也難有認同感,也是一種醜陋的「裝飾品」,不但是對真實民意的褻瀆,也是對公民權利的一種漠視,長此以往就會讓民心漸行漸遠。
民調「注水」,公信力就會「縮水」。「自問自答」的調查問卷,明顯變了味、走了調,不僅有「注水」之嫌,而且讓本應務實的工作陷入「徒勞」,是透支公信力的捨本逐末之舉。其背後,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思想在作怪,是對群眾監督的「掩蓋」,其代價就是公信力的「縮水」。
民意需要「素顏」,而不能「美顏」。「自問自答」的調查問卷,就是對民意的「美顏」。當地有必要立即改正,倒追責任,狠剎形式主義歪風,絕不能讓民意調查有絲毫的「偽裝」。(作者系天府評論特約網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