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鑿壁偷光終當宰相,然最終卻貪汙腐敗為世人唾棄

2021-02-13 古今智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古今智謀」,讀歷史、懂智謀、學為我用!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大人們講那些古代的故事,其中就肯定包括了「鑿壁偷光」,這個激勵我們好好學習的名人事跡。

「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叫作‍匡衡‍,此人小時候家裡十分貧窮,而古代是沒有燈的,匡衡的家裡自然也買不起蠟燭,聰明的匡衡便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來借鄰居家的光讀書。

 

此外,匡衡還到縣裡一位家裡有很多書籍的大戶人家,去做不要報酬的工人,主人家聽後十分感動,就用書資助匡衡,並且不要報酬。

 

最終憑藉著多年的苦讀,匡衡考上了功名,並且憑藉學問官至宰相。

 

這是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長輩們通常以此來教育小朋友學習匡衡的讀書精神。

 

但這個故事的另一半卻很少人知曉,匡衡憑藉自己的苦讀,學到很多知識後便去考取功名,最終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且獲得的官職很小。

 

但匡衡對《詩經》理解十分透徹,並為當時人們稱頌,也得到了當時身為元帝的青睞。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

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

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往後幾年,憑藉漢元帝對《詩經》的喜愛,匡衡官位直至宰相。此後,匡衡經常上書表述自己的意見,並為國家發展做出許多貢獻。

但是,轉折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誰也沒有想到,因為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而被封為安樂侯的匡衡竟然是個貪心之人。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

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朝廷盡忠的事情。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匡衡返回故裡,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一代漢朝勵志人物,就這樣在其年老之時因為貪汙腐敗而為家鄉之人唾棄,不僅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也對不起自己為了當官所付出的所有的努力。

回復「名畫」閱讀:千年名畫竟是「特工」收集的情報

回復「火箭」閱讀:古代的「火箭幹部」鬥雞鬥來大官 哭喪哭來刺史

回復「神醫」閱讀: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妓女神醫

回復「烏龍」閱讀:史上最烏龍的戰敗

回復「俗語」閱讀:被誤傳多年的俗語:終於知道「王八蛋」是怎麼來的了

誠邀有志之士投稿,原創或推薦好文章,我們將第一時間發布您的內容,郵箱:107000701@qq.com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鑿壁偷光」的匡衡是一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總是被老師們拿來教育我們努力讀書。長大後,也讀了很多書,發現匡衡原來是「鑿壁偷光」。「借」和「偷」一字之差,匡衡的人設就轟然崩塌。因為讀了歷史你會發現,匡衡的一生都在「偷」。年少偷光,為官盜名,老來竊田。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改變命運漢朝時期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家境十分貧窮,買不起蠟燭,但是他想改變命運,想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於是他天天努力學習,然而到了夜裡,沒有蠟燭,他就無法看書了,為了能看書,他悄悄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借著鄰居的餘光偷偷學習,就這樣年復一年,最後匡衡最終成為了一名小小的官吏,他通過努力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成為了漢朝的一名小小官吏,從此以後,匡衡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 為何老師從不主動告訴你,匡衡鑿壁偷光的後續?專家:因為不能說
    大家小的時候一定聽過匡衡的故事,匡衡鑿壁偷光,刻苦學習,是師長們用來勉勵我們的經典案例。但是網絡上卻有人評價匡衡說——幼時偷光,長大偷財。那匡衡長大之後,究竟都做了什麼呢?
  • 匡衡「鑿壁偷光」背後,一些不堪入目的故事
    02 少年名叫匡衡,西漢時期東海郡承縣人,世代務農,家貧如洗卻喜好讀書。因為白天要忙於耕作,只能在晚才有時間讀書。由於買不起照明用的燈油,匡衡就在與相鄰的牆壁上偷偷鑿了個小洞,從此就借他人之光,讀自家之書。這則故事算是古代版的心靈雞湯,它還有一個很悠久的名字:鑿壁偷光。
  • 「鑿壁偷光」的匡衡, 長大後幹了什麼? 語文老師不敢告訴你
    小學時我們學了一個「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從小家境貧寒,連蠟燭都點不起,他為了可以讀書,就將牆壁鑿了個洞,借著鄰居的光線,每日刻苦讀書,他沒有錢買書
  • 小學課本上的匡衡,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但他的結局並不好
    於是小孩兒便悄悄的在與鄰居家之間的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藉助洞口透出來的光照明,由此便可以在晚上讀書了。 因為他為世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夠出人頭地。 當然了,匡衡在他自己那個時代,其實影響力要更大,絕對是屬於偶像級別的人物。因為匡衡不僅僅是有著寒門貴子的勵志人生,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經學大家,外加一代名臣,屬於非常具有名望的那一類人。
  • 關於匡衡的故事成語故事 精選簡短勵志小故事賞析
    匡衡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的經學家,而且還是西漢末期一品大官,他的官職在當時僅次於皇帝,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說關於匡衡的故事成語故事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下面小編就再為大家講述一遍。   關於匡衡的故事成語故事是鑿壁偷光。
  • 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結局你怎麼也想不到
    隨後太子繼位,匡衡的人生開始逆襲。逐漸得到重用。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當時的丞相韋玄成因病逝世,匡衡便被漢元帝(原太子)提拔為丞相。丞相的官職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上的權力自然就很大了。升為丞相的匡衡,剛開始確實做了許多實事。比如向皇上建議節約宮廷花費、重用賢臣、疏遠小人等。不過隨著權力的增大,他的初心逐漸動搖。
  • 為什麼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學生,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
    偏偏匡衡又是一個愛學習的人,於是,匡衡為了學習,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藉助隔壁鄰居家中的光線來看書學習。這整個故事還是十分勵志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就是老師們對眾多名人的生平事跡都侃侃而談。唯獨對於匡衡,老師們都紛紛選擇避而不談。這是為什麼呢?按理來說,像匡衡這樣刻骨學習的人,日後肯定也是一個不差的人才。
  • 倒U曲線式人生:借《詩經》煥彩,文化人匡衡也逃不過盛極而衰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匡衡的仕途在開始的時候其實並不平坦,但是他一直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是讓人頗為感嘆。他接連考了九次,才僅僅中了丙科,最後一等小官職。所以在時間的磨練之下,他對《詩經》的理解也就更是超過常人。 漢朝本就一直很推崇經學,匡衡對詩經又有不一樣的見地,漢元帝在太子的時候就比較欣賞匡衡了。後來漢元帝登基,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給匡衡升了官,匡衡的仕途就算是正式開啟了。
  • 匡衡那些事
    二、匡衡的學習情況 匡衡祖上是農民,到父親這一輩也是「世農夫」,匡衡小的時候也是「家貧,庸作以供資用」,靠打工負擔家用。但是匡衡非常熱愛學習,有個成語叫鑿壁偷光,說的就是匡衡,這個典故出自晉葛洪編撰《西京雜記》記載,說「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安樂侯」侵佔百姓萬畝良田,被貶為庶民
    「別人家的孩子」匡衡:因 「貪汙」一落千丈? 匡衡「鑿壁偷光」 ↑匡衡的勵志進階史:1.家庭條件艱難,歷代務農2.年少時,在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侯爵以後,也沒有抵抗住權利的誘惑,因私自為自己的封地擴地,佔有百姓田地,被不滿之人告發,皇上把他貶為庶人,最後抑鬱而終。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讓梨孔融、憫農李紳,光環背後是人性黯淡
    匡衡:「鑿壁偷光」卻忘卻初心鑿壁偷光這個故事,算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這是小學時期必學的一個典故。講的是有一個勤奮好學但家境貧寒名叫匡衡的人,為了讀書識字在夜裡也孜孜不倦,但由於沒有蠟燭,所以在牆角鑿了一個孔,藉助鄰居家的燈火來學習。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後來的他因為貪汙以及魚肉百姓,最終被皇帝知曉,皇帝盛怒之下賜了他死刑,他的罪名還禍及子孫,也算是罪有應得了,唯一可惜的怕就是那首詩了。偷光的匡衡和造紙的蔡倫下面講述了兩個例子不像上面有著極大的反差,但是也絕對是讓人大吃一驚的存在,他們兩個分別是鑿壁偷光的匡衡,以及發明造紙術而享譽史冊的蔡倫。
  • 匡衡「鑿壁借光」很勵志,他長大後做了什麼?老師都不願告訴學生
    匡衡白天給人工作,他沒錢買燈油,就在家中牆壁上鑿一個小洞,借鄰居家的燈光來讀書。「鑿壁借光」出自西漢《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讀書很努力的匡衡也學有所成,成為了一名經學大師,連太子劉奭都尊他為老師。當時有人評價匡衡「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說聽匡衡解讀《詩經》能讓人放鬆下來,可見匡衡對《詩經》的了解程度。了解《詩經》並不意味著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匡衡之後參加了幾次博士弟子課考都落榜,最後才考中了丙科。考試不太擅長,可匡衡官運亨通。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為何語文老師從來不說?
    一說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應就是「鑿壁偷光那個孩子」,當年匡衡由於家裡窮,窮到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即使條件再困難,也要刻苦讀書,「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 憑學問官居丞相的匡衡何以最終身敗名裂?
    剛到中央沒多久,發生了日食地震,匡衡上書陳述朝政得失,漢元帝就把他提拔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接下來幾年間,匡衡不斷上書,漢元帝越來越喜歡,就先後又提拔他為光祿勳、御史大夫;到了建昭三年,匡衡終於達到了仕途的頂峰——成為丞相,並被封為樂安侯。匡衡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到位極人臣,他的一生本應是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