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學問官居丞相的匡衡何以最終身敗名裂?

2021-02-13 天涯社區

漢代制度,中央和地方都挑選年輕人為博士弟子,集中學習,每年進行考試,凡精通一門經學以上的,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從文學掌故開始直至郎中。

所以,學問有成的匡衡開始憑學問進入仕途。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並不平坦,因為他雖然學問大,卻不是一個應試型選手,一連參加了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選為平原文學掌故。

由於匡衡的名聲實在太大了,許多儒生為他抱不平,紛紛上書朝廷,認為匡衡精通典籍,學問當世無雙,應該在京城做官;如果要去平原,那後學之輩都要跟著去平原了。

這一來,動靜就大了,朝廷就讓太子太傅蕭望之等人去調查這個匡衡到底有何能耐。蕭望之把匡衡招來親自面試。這一番面試,匡衡就顯出其學問功底了。他侃侃而談,引經據典,讓蕭望之大為驚嘆,於是上奏皇帝,認為匡衡這個人對經學精通,可作為人才慢慢觀察、培養。

蕭望之是漢代有名的大儒,能獲他如此好評,匡衡似乎看到了一條光明的仕途之路。然而,可惜的是,此時的皇帝是很不喜歡儒生的漢宣帝,一道詔書下來,匡衡還是被打發去當平原文學。

不過,在這場面試中,匡衡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貴人——當時的太子劉奭(音世)。劉奭從小就喜歡儒生,這次面試聽著匡衡侃侃而談,對這個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匡衡後半生的飛黃騰達就此種下了關鍵性因素。

不久,漢宣帝駕崩,太子繼位,也就是漢元帝。漢宣帝為漢元帝安排了三位輔政大臣: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少傅周堪為副。

這三人中,史高是漢宣帝的表叔,論輩分,高出漢元帝兩輩,又是漢宣帝遺詔指定的輔臣之首,可偏偏不受漢元帝待見,僅徒有虛名而已。

蕭望之因為與漢元帝有師徒之誼,最受漢元帝尊重,政事都聽蕭望之的。於是就有人給史高出主意,讓他向朝廷推薦一些才能品德俱佳、有名望的人,來贏取天下人心。什麼人合適呢?這時候匡衡的名望就起作用了。史高向漢元帝推薦了匡衡,漢元帝也馬上想起了這個當初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輕人。於是,一道詔書下來,匡衡被招入京,成為郎中。

到了中央任職的匡衡,多年苦讀積累的學問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他頻頻上書發表意見,而且充分發揮自己對《詩》的高深理解,不斷引用《詩》來論證自己觀點。這恰好迎合了好儒術文辭的漢元帝的喜好,於是這個窮苦出身的讀書人,開始駛入仕途的快車道。

剛到中央沒多久,發生了日食地震,匡衡上書陳述朝政得失,漢元帝就把他提拔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接下來幾年間,匡衡不斷上書,漢元帝越來越喜歡,就先後又提拔他為光祿勳、御史大夫;到了建昭三年,匡衡終於達到了仕途的頂峰——成為丞相,並被封為樂安侯。

匡衡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到位極人臣,他的一生本應是一個傳奇。可惜,這僅僅是如果,讀史書,我們看到太多的是樂極生悲的故事,匡衡也未能例外。就在匡衡拜相封侯兩年後,最欣賞他的漢元帝駕崩,太子劉驁繼位,也就是漢成帝。越來越多的麻煩事開始找上匡衡了。

首先,是一次上奏惹出了麻煩——命運有時就喜歡開玩笑,當初匡衡不斷上奏獲取仕途的前進,而現在又以上奏開啟仕途的沒落。

這次是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譚聯合彈劾石顯。石顯是宦官,極受漢元帝寵信,而且又是玩弄陰謀的高手,前面提到的三個輔政大臣,在石顯逼迫之下,蕭望之被逼自盡,周堪被廢官禁錮。

那時候,石顯權傾朝野,包括丞相匡衡在內的百官都非常畏懼,沒人敢觸犯他。可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漢成帝時代,石顯失勢了。

可沒想到的是,朝中大臣對匡衡之前不敢發聲、此時落井下石的做法看不過去,司隸校尉王尊上奏,認為匡衡和甄譚明明知道石顯專權,危害朝野,那時候不敢彈劾石顯,反而阿諛奉承,違反作為大臣應有的責任;現在彈劾石顯,也不先反省自己罪過,反而張揚先帝任用權臣的過失,甚至妄言什麼百官畏懼石顯甚至超過皇帝,這是大逆不道的罪過!(「司隸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知顯等專權勢,大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於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資治通鑑·漢記二十二》)。

這道奏摺寫得義正辭嚴,匡衡既無言以對,又深感不安,於是上疏謝罪,乞求讓自己年老歸家,還把丞相、樂安侯的印綬也交上去了。

漢成帝因為自己剛剛繼位,不想就這麼快就懲處先帝重用的大臣,就下旨寬慰匡衡,還特意賜給他上等酒和御廄飼養的牛。

這件事之後,雖然匡衡重新負責朝政事務,但在群僚中威信大失,大臣們多數私下認為王尊說得對,匡衡也聽到了這些議論,擅長以詩諷喻的他,只能嘿嘿以對。

緊接著,坑爹的兒子出場了。匡衡任越騎校尉的兒子匡昌,在酒醉後殺了人,被抓入獄。匡昌的弟弟居然和越騎官員們準備合謀劫獄解救匡昌。這事被告發後,匡衡嚇得脫下官帽,光著腳跑去向皇帝請罪。漢成帝最終還是寬恕了匡衡。

如果匡衡真有自知之明,若此時選擇告老還鄉,說不定還能留下清白名聲。可嘗到權利滋味的匡衡,對官場戀戀不捨,漸漸迷失了方向,忘了初心。緊接著發生的被人告發偷盜土地一事,最終讓匡衡身敗名裂。

匡衡的封地是臨淮郡的僮縣樂安鄉,這個鄉本來面積應該是3100頃(按漢制一頃為百畝,也就是31萬畝),南邊以閩佰為界。

 漢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臨淮郡標註郡圖時誤把更南邊的平陵佰當做閩佰,這樣實際上讓樂安鄉多出了400頃地。這個錯誤當時一直沒人發現。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封匡衡為樂安侯的時候,也就按錯誤的郡圖多封了匡衡400頃。應當說,這時候的錯誤與匡衡無關,但問題在於,到漢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臨淮郡重新統計田畝、繪製地圖時發現了這個錯誤,就把這事上報了丞相府。這時候,就暴露了匡衡卑劣的一面。

匡衡先是對自己的親信趙殷交代,讓主簿陸賜去處理此事。到了第二年,匡衡問趙殷這事處理的怎樣了,他滿心以為這兩人肯定能把事擺平了。誰知道,偏偏趙殷和陸賜都是缺心眼的主,兩人一商量,也都猜到了匡衡的小算盤,但在如何處理上,卻出了一個餿主意:要臨淮郡如實上報統計的田畝帳簿,並且將封地按實際情況改回以平陵佰為邊界;而且還害怕郡裡不肯配合,提出讓丞相府的家丞上書皇帝。

匡衡聽到這個回復,心裡估計恨不得殺了這兩個笨蛋,這樣的事怎麼能告訴皇帝呢?那不是明擺著告訴天下人我匡衡貪心那4萬畝地嗎?但話又不能說的太明白,想了想,匡衡說:「主要考慮應不應當得到,這點事何必就上書皇帝呢?」

話說到這份上,陸賜也終於明白該怎麼辦了,馬上要臨淮郡以平陵佰為邊界重新繪製了地圖,臨淮郡也不敢得罪丞相,這麼一來,多出的4萬畝就名正言順地歸為匡衡的封地了。而且,匡衡還派人到僮縣,把之前已歸還土地的田租,大約1000多石穀物收回來。

這件事,匡衡做得非常惡劣,充分暴露了他貪婪的一面。紙終究包不住火,很快就有人向皇帝告發。漢成帝一查之下,事情來龍去脈被查清。又是一道詔書下來,匡衡被免為庶人。幾十年苦讀、奮鬥所換來的全部成就就此成為過眼雲煙。史書沒有記載匡衡回到老家後的事情,只說他「終於家」。不知臨終前,他回首這一生是什麼樣的心情。

這就是匡衡的人生「怪圈」:因為貧窮而奮發,奮發而有名有位,有名有位而忘形,忘形而身敗名裂。

《漢書》把匡衡和張禹、孔光等一併列傳,並在最後發了一通議論,說這些人都是憑儒家學問而位居丞相,他們平時穿儒生衣冠、傳授先王所語,博學寬容,品行厚重,然而實際上都為保全自己俸祿官位,而蒙受阿諛奉承的譏諷。他們口口聲聲以古人直道行事的準則來要求,自己哪能勝任呢?(「……匡衡、張禹……鹹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傅先王語,其醞藉可也,然皆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

每讀史至此,不禁讓人掩卷長嘆,匡衡以勤奮讀書充滿正能量的形象登上歷史舞臺,卻最終因自己的貪慾而極不光彩地謝幕!

(據有聽讀書《鑿壁偷光的他,憑學問官居丞相,卻最終身敗名裂》)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小學課本上的匡衡,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但他的結局並不好
    而後沒幾年,匡衡又被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行百官督查之權,相當於咱們今天的紀委書記。建昭三年,即漢元帝登基後的第十二年,匡衡接任丞相一職,位居百官之首。此時的他已經是位極人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後來漢元帝駕崩,漢成帝劉驁繼位,匡衡頂著帝師的身份,輔佐新帝。在此期間,他還扳到了弄權生事的宦官石顯,為天下除去一害,深得皇帝的信任,天下百姓也對其敬仰有加。
  • 小學課本上,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的匡衡,後面結局怎麼樣?
    這個故事就是鑿壁偷光,故事裡的小孩叫匡衡,是西漢名流。匡衡的一生的確比較激動人心,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下層百姓,一步步成為西漢的丞相,成為文武之首。正因為有這樣的勵志人生,在童年時代,他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會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正如他給世界做的那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匡衡作為古代勵志人物的典型,鑿壁偷光的事跡流傳兩千餘年,還被選入課本。《漢書》中對匡衡有長達數千字的記載,開頭便詳細介紹他的家庭背景:「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漢時期的匡衡。說匡衡原出身於農民世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隨著積累的知識日益增多,匡衡所讀越來越廣,越來越深,特別是對經孔子刪訂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理解,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漸為人知,一些社會賢達和飽學之士也都願意與之切磋學問
  • 鑿壁偷光的匡衡,他的結局是怎樣的?其實並不算美麗
    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在匡衡身上就尤其如此。匡衡是平民子弟通過學習而入仕的典型。在他身上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小故事——鑿壁偷光,被用來教育小孩好好學習。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聽說過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但是卻並不知道匡衡真正的結局。他雖然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但是最終結局卻並不算特別美麗。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改變命運漢朝時期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家境十分貧窮,買不起蠟燭,但是他想改變命運,想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於是他天天努力學習,然而到了夜裡,沒有蠟燭,他就無法看書了,為了能看書,他悄悄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借著鄰居的餘光偷偷學習,就這樣年復一年,最後匡衡最終成為了一名小小的官吏,他通過努力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成為了漢朝的一名小小官吏,從此以後,匡衡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 為何老師從不主動告訴你,匡衡鑿壁偷光的後續?專家:因為不能說
    漢宣帝去世之後,其子劉奭繼位,史稱漢元帝,漢元帝重用儒學大家,當時朝堂上有兩位權臣,一位是儒術大家蕭望之,一位是舊外戚史高,漢元帝偏寵蕭望之,史高為了削弱蕭望之的權力,便向漢元帝推薦了匡衡。 匡衡這才算真正的進入朝堂,當上了「給事中」,因為初入朝堂,也因為官小,所以匡衡步步小心。秉承著初心做一個忠臣,以經學治國,勸諫皇帝。
  • 「鑿壁偷光」匡衡(一):位極人臣
    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匡衡自幼家境貧寒,家庭條件十分差,匡家依靠務農為生。      條件刻苦,匡衡自然不可能像世家子弟一樣吃喝玩樂與學習,他的時間多數是用來打工的,但是匡衡孜孜以求的學習之心告訴他想進步就得學習。
  • 當初「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並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要知道,在漢朝的時候,熟悉《詩經》已經足夠考試為官了。但也不知道是匡衡運氣不好還是怎麼的,匡衡考了很多次,才考中了一個小小的太原郡文學卒史。這個職位在當時是很小的一個官了,不過很快,匡衡就在太子劉奭面前露了臉。太子喜歡這些儒家經典,更喜歡聽匡衡講《詩經》,所以太子即位(史稱漢元帝)之後,匡衡就逐漸得到了重用,甚至官至丞相。
  • 匡衡鑿壁偷光終當宰相,然最終卻貪汙腐敗為世人唾棄
    「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叫作‍匡衡‍,此人小時候家裡十分貧窮,而古代是沒有燈的,匡衡的家裡自然也買不起蠟燭,聰明的匡衡便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來借鄰居家的光讀書。 此外,匡衡還到縣裡一位家裡有很多書籍的大戶人家,去做不要報酬的工人,主人家聽後十分感動,就用書資助匡衡,並且不要報酬。
  • 匡衡「鑿壁借光」很勵志,他長大後做了什麼?老師都不願告訴學生
    讀書很努力的匡衡也學有所成,成為了一名經學大師,連太子劉奭都尊他為老師。當時有人評價匡衡「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說聽匡衡解讀《詩經》能讓人放鬆下來,可見匡衡對《詩經》的了解程度。了解《詩經》並不意味著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匡衡之後參加了幾次博士弟子課考都落榜,最後才考中了丙科。考試不太擅長,可匡衡官運亨通。
  • 「鑿壁偷光」的匡衡, 長大後幹了什麼? 語文老師不敢告訴你
    小時候,匡衡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可謂是我們的榜樣。然而,長大後的匡衡怎麼樣了,書中卻沒有寫,語文老師也沒有告訴過我們,那麼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真的出人頭地,造福百姓了嗎?其實,匡衡雖然讀書如此努力,但是學習卻一般般,他長大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做了個小官,後來匡衡因為翻譯《詩經》,獲得了當時的皇帝,也就是漢元帝的喜愛,於是給他提升了官職,後來的匡衡並沒有成為朝廷的什麼股肱之臣,他每日只用投機取巧來獲得皇帝的喜愛。
  • 匡衡那些事
    說匡衡是鄒城人的資料,目前只有清康熙年朱承命編修的《鄒縣誌》,那也沒敢說匡衡是鄒城人,只說是老家那邊沒有文化傳承,「就學」,「遷至鄒邑羊下村」。遷移原因也簡單,鄒魯之地自古就是孔孟桑梓之地,經學淵源深厚,民間藏書豐富可以借閱(下文求傭借書可為例證),文人數量較多可以切磋學問以利提高。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為何語文老師從來不說?
    一說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應就是「鑿壁偷光那個孩子」,當年匡衡由於家裡窮,窮到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即使條件再困難,也要刻苦讀書,「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 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結局你怎麼也想不到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匡衡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學習著,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擁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匡衡也想在仕途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然而他的仕途並非那麼順利。參加了9次考試才勉強考上丙科(漢代考試分為甲、乙、丙三等),補為文學掌故,成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雖然這並非是一個很大的官職,但是匡衡有他自己的優勢。他對《詩經》十分了解。
  •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怎樣了?老師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這些典故我們都非常熟悉,其中有個叫匡衡的孩子,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小時候的匡衡既聰明又勤奮,但他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恐怕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出生在東海郡承縣。他的家族跟「富貴」兩個字扯不上關係,祖祖輩輩都靠種田為生,家境艱難,但父母沒想到的是,他們居然生了個有志向、勤學苦讀的好孩子,匡衡對《詩經》十分痴迷,而在漢朝時,熟悉《詩經》,已經足夠考試為官了。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人品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匡衡是西漢人,而造紙術要到東漢初年才被發明,所以西漢時期看書其實是件極其奢侈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匡衡在《詩經》方面有著非比尋常的造詣,以此推斷,匡衡在少年時期應該反覆研究過《詩經》,但匡衡這個連蠟燭都買不起的孩童,又是從哪弄來的《詩經》?莫非是偷的嗎?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