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並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2021-02-07 江西衛視經典傳奇

如果說到古代勤學苦讀的例子,「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這些是一定繞不開的。並且,這些典故想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畢竟小的時候大家的語文老師都是靠這些典故來引導大家努力學習的。

比如說「鑿壁偷光」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匡衡的孩子,由於出身貧苦,只能鑿壁借隔壁家的光來看書學習。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匡衡是真的勤奮努力。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匡衡長大之後卻幹了些令人唏噓的事情。

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出生在東海郡承縣。他的家族跟「富貴」兩個字扯不上關係,祖祖輩輩都靠種田為生,家境艱難,但父母沒想到的是,他們居然生了個有志向、勤學苦讀的好孩子,但匡衡是典型的窮人家孩子,家裡買不起油燈,一到晚上天黑就看不了書。

於是匡衡靈機一動,在牆上打了個孔,讓鄰居家裡的燈光透過來,借著微弱的光亮閱讀,求知若渴。這件事被記載在《西京雜記》裡,除此之外,《西京雜記》還記了匡衡的另一件事。

匡衡靠打工為生,他打工不要錢,只求看遍僱主家裡的藏書,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僱主,對方將那些書都借給他閱讀,於是匡衡的知識面更廣了。後來,匡衡開始痴迷於《詩經》,於是,他就去拜漢朝「博士」為師,更深刻地鑽研《詩經》。

要知道,在漢朝的時候,熟悉《詩經》已經足夠考試為官了。但也不知道是匡衡運氣不好還是怎麼的,匡衡考了很多次,才考中了一個小小的太原郡文學卒史。

這個職位在當時是很小的一個官了,不過很快,匡衡就在太子劉奭面前露了臉。太子喜歡這些儒家經典,更喜歡聽匡衡講《詩經》,所以太子即位(史稱漢元帝)之後,匡衡就逐漸得到了重用,甚至官至丞相。他給漢元帝提出的很多建議都被採納,比如勸漢元帝儉省宮廷用度、親賢臣、遠小人等。

本來按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匡衡絕對是漢元帝眼前的紅人了,他從小的努力也終於得到了回報。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匡衡從一代名相,最終卻被貶為庶人。那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漢元帝把匡衡封為樂安侯的時候了。當時,獲得了侯爵的匡衡,本來只應該擁有31萬畝的封地,但那時候的地圖還不夠先進,很多地方都有誤差,匡衡發現了其中的漏洞。

可能是一時貪心,匡衡利用這個漏洞,將自己的封地擴大了4萬多畝。漢元帝並沒發現匡衡的所作所為,很多人也是因為他是丞相之位而敢怒不敢言,只能忍著。

直到漢成帝即位後,匡衡才被人參奏,於是漢成帝對他採取了懲罰措施,削去了匡衡的封號地位,把他貶為庶人,匡衡只好回到老家生活,沒幾年就病逝了。

匡衡從小刻苦,憑藉著自己努力已經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本是優秀的人生,卻因為貪婪最終被貶為庶民。這也是令人唏噓的結局啊!


相關焦點

  •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怎樣了?老師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如果說到古代勤學苦讀的例子,「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一定繞不開。這些典故我們都非常熟悉,其中有個叫匡衡的孩子,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小時候的匡衡既聰明又勤奮,但他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恐怕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出生在東海郡承縣。
  • 「鑿壁偷光」的匡衡, 長大後幹了什麼? 語文老師不敢告訴你
    小學時我們學了一個「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從小家境貧寒,連蠟燭都點不起,他為了可以讀書,就將牆壁鑿了個洞,借著鄰居的光線,每日刻苦讀書,他沒有錢買書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
    長「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小時候,大人總是給我們講鼓勵的話,這些故事大多是古人的事跡,目的是為了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我們最了解的是,比如」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是將頭髮吊在梁上,用針扎大腿的孫敬,另一個故事是鑿壁偷光,因為自己家沒有蠟燭,所以為了學習把隔壁的牆壁鑿穿了,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年長的人會聽這些話給我們聽,可以培養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你知道嗎?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鑿壁偷光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一直是大人教育孩子努力苦學的典範,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匡衡最後的人生結局,那麼匡衡最後怎麼樣了?他長大後都做了什麼呢?改變命運漢朝時期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家境十分貧窮,買不起蠟燭,但是他想改變命運,想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於是他天天努力學習,然而到了夜裡,沒有蠟燭,他就無法看書了,為了能看書,他悄悄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借著鄰居的餘光偷偷學習,就這樣年復一年,最後匡衡最終成為了一名小小的官吏,他通過努力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成為了漢朝的一名小小官吏,從此以後,匡衡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人品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然而,當頑皮的孩童長大後,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對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成語的理解,也變得嚴肅起來。對成語背後的故事也會更加深刻。匡衡是西漢人,而造紙術要到東漢初年才被發明,所以西漢時期看書其實是件極其奢侈的事情。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為什麼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學生,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
    比如懸梁刺股的孫敬、囊螢夜讀的車胤、斷齏畫粥的範仲淹、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這些人的勵志故事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其中,關於鑿壁偷光的匡衡,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大家都知道,匡衡小的時候,家裡面是非常窮的,窮到連買油燈的錢都沒有。整個屋子裡面黑黢黢的一團,沒有任何的照明設施。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為何語文老師從來不說?
    一說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應就是「鑿壁偷光那個孩子」,當年匡衡由於家裡窮,窮到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即使條件再困難,也要刻苦讀書,「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以後幹什麼了?老師一般不會告訴學生
    就像我們都知道的一個古代的小故事,主人公是鑿壁偷光的匡衡,他為了讀書不惜以這樣的方式,那麼他長大以後怎樣了?是否獲得了成功?這個故事的結局,老師一般不會告訴學生,因為匡衡終究是讓大家失望了。二. 匡衡鑿壁偷光匡衡出生在西漢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中,因為家境的原因,匡衡雖然能夠勉強進入學堂上學,但卻無法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畢竟家鄉的學堂肯定是比不上京城的。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做了些什麼壞事?毀了他的光輝形象
    ——杜甫引言提到匡衡,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鑿壁偷光」,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匡衡這個孩子勤學好讀,未來一定是個可造之材。後來的匡衡確實成了《詩經》大家,但是拋開學術成就,來看看他為人和為官,確實差得不行,他長大後做了這三件大事,毀了他小時所有的光輝形象。
  • 原創學生作文:《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
    鑿壁偷光,當時家長老師都會以此來激勵我們,要學習匡衡,孜孜不倦的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那麼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呢?他又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呢?於是他找來鋤頭、擼起袖子,把牆壁鑿掉,隨著一聲「轟隆」,耀眼的金光充滿了房間。他驚喜的大叫,鄰居得知原因後,也被他所感動,同意給予他借光。最後憑藉這種毅力,匡衡成為了西漢大文學家,還被漢元帝封為了安樂侯。這樣看這個故事好像沒什麼問題,匡衡成功了,他的故事也流傳下來用來激勵無數學子,一舉兩得的事情,而且這樣看,他也確實是一個勤奮、好學、有毅力的人。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拿古代名人的經歷,教育學生學習這些人的精神,比如孫敬「頭懸梁」的例子,以及蘇秦「錐刺股」的決心,無時無刻不激勵世人奮發向上。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匡衡作為古代勵志人物的典型,鑿壁偷光的事跡流傳兩千餘年,還被選入課本。
  • 語文老師沒有告訴你的歷史真相 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怎樣了
    說到刻苦努力的典範,首先想到的就是懸梁刺股的孫敬,囊螢映雪的車胤和孫康以及鑿壁偷光的匡衡。但說到匡衡此人,我們只知道鑿壁偷光的典故,卻並不知道他後來的人生經歷。其實他後來人生經歷可比他年少時鑿壁偷光的行為要精彩多了。
  • 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結局你怎麼也想不到
    在上小學時,相信大多數人都學過匡衡鑿壁偷光的課文。這篇文章特別勵志,也是真實發生的事。講述了一個寒門子弟,一心好學,奈何家境窘迫,沒有燈可以看書,便鑿穿與鄰居間的牆,從而獲得一些微弱的燈光,可以滿足他看書所需。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但是長大之後的恐龍卻讓人跌破眼鏡,他不僅沒有長成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皆具備的皎皎君子一樣的人物,反而連兒時的樣子都不如。長大之後的孔融,靠著是孔子嫡系子孫的名頭做起了官,甚至是一度混成了曹操的幕僚,也算是顯赫一時。甚至後來很多人討伐曹操的罪名其中一個就是因為他殺死了孔融,認為他殺錯人。
  • 為何老師從不主動告訴你,匡衡鑿壁偷光的後續?專家:因為不能說
    大家小的時候一定聽過匡衡的故事,匡衡鑿壁偷光,刻苦學習,是師長們用來勉勵我們的經典案例。但是網絡上卻有人評價匡衡說——幼時偷光,長大偷財。那匡衡長大之後,究竟都做了什麼呢?
  • 「鑿壁偷光」的匡衡是一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總是被老師們拿來教育我們努力讀書。長大後,也讀了很多書,發現匡衡原來是「鑿壁偷光」。「借」和「偷」一字之差,匡衡的人設就轟然崩塌。因為讀了歷史你會發現,匡衡的一生都在「偷」。年少偷光,為官盜名,老來竊田。
  • 鑿壁偷光的匡衡,他的結局是怎樣的?其實並不算美麗
    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在匡衡身上就尤其如此。匡衡是平民子弟通過學習而入仕的典型。在他身上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小故事——鑿壁偷光,被用來教育小孩好好學習。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聽說過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但是卻並不知道匡衡真正的結局。他雖然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但是最終結局卻並不算特別美麗。
  • 小學課本上的匡衡,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但他的結局並不好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勵志人生,他小時候鑿壁偷光的故事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因為他為世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夠出人頭地。 當然了,匡衡在他自己那個時代,其實影響力要更大,絕對是屬於偶像級別的人物。因為匡衡不僅僅是有著寒門貴子的勵志人生,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經學大家,外加一代名臣,屬於非常具有名望的那一類人。
  • 「鑿壁偷光」匡衡(一):位極人臣
    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匡衡自幼家境貧寒,家庭條件十分差,匡家依靠務農為生。      條件刻苦,匡衡自然不可能像世家子弟一樣吃喝玩樂與學習,他的時間多數是用來打工的,但是匡衡孜孜以求的學習之心告訴他想進步就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