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古代勤學苦讀的例子,「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這些是一定繞不開的。並且,這些典故想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畢竟小的時候大家的語文老師都是靠這些典故來引導大家努力學習的。
比如說「鑿壁偷光」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匡衡的孩子,由於出身貧苦,只能鑿壁借隔壁家的光來看書學習。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匡衡是真的勤奮努力。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匡衡長大之後卻幹了些令人唏噓的事情。
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出生在東海郡承縣。他的家族跟「富貴」兩個字扯不上關係,祖祖輩輩都靠種田為生,家境艱難,但父母沒想到的是,他們居然生了個有志向、勤學苦讀的好孩子,但匡衡是典型的窮人家孩子,家裡買不起油燈,一到晚上天黑就看不了書。
於是匡衡靈機一動,在牆上打了個孔,讓鄰居家裡的燈光透過來,借著微弱的光亮閱讀,求知若渴。這件事被記載在《西京雜記》裡,除此之外,《西京雜記》還記了匡衡的另一件事。
匡衡靠打工為生,他打工不要錢,只求看遍僱主家裡的藏書,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僱主,對方將那些書都借給他閱讀,於是匡衡的知識面更廣了。後來,匡衡開始痴迷於《詩經》,於是,他就去拜漢朝「博士」為師,更深刻地鑽研《詩經》。
要知道,在漢朝的時候,熟悉《詩經》已經足夠考試為官了。但也不知道是匡衡運氣不好還是怎麼的,匡衡考了很多次,才考中了一個小小的太原郡文學卒史。
這個職位在當時是很小的一個官了,不過很快,匡衡就在太子劉奭面前露了臉。太子喜歡這些儒家經典,更喜歡聽匡衡講《詩經》,所以太子即位(史稱漢元帝)之後,匡衡就逐漸得到了重用,甚至官至丞相。他給漢元帝提出的很多建議都被採納,比如勸漢元帝儉省宮廷用度、親賢臣、遠小人等。
本來按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匡衡絕對是漢元帝眼前的紅人了,他從小的努力也終於得到了回報。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匡衡從一代名相,最終卻被貶為庶人。那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漢元帝把匡衡封為樂安侯的時候了。當時,獲得了侯爵的匡衡,本來只應該擁有31萬畝的封地,但那時候的地圖還不夠先進,很多地方都有誤差,匡衡發現了其中的漏洞。
可能是一時貪心,匡衡利用這個漏洞,將自己的封地擴大了4萬多畝。漢元帝並沒發現匡衡的所作所為,很多人也是因為他是丞相之位而敢怒不敢言,只能忍著。
直到漢成帝即位後,匡衡才被人參奏,於是漢成帝對他採取了懲罰措施,削去了匡衡的封號地位,把他貶為庶人,匡衡只好回到老家生活,沒幾年就病逝了。
匡衡從小刻苦,憑藉著自己努力已經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本是優秀的人生,卻因為貪婪最終被貶為庶民。這也是令人唏噓的結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