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小時候勤奮努力的匡衡,可能因為條件有限,亦或者是有點偏科,在年復一年的努力下,熟讀了《詩經》、《孝經》等經學讀物,對經學有很深的造詣,但其他方面可能就差點意思,連續考試九次只中了個丙等,僅補授了「文學卒史」這種低等的職務。但是考試考的不好沒有關係,運氣好就行。當時是漢元帝當政,漢元帝崇尚儒學,對於精通經學的匡衡是越看越順眼,一路提拔,最後居然官至丞相,封樂安侯。
乘著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春風,匡衡真正是走到了人生的巔峰。如果此時的匡衡能夠守住本心,做好自己職責,那匡衡的故事就會流芳百世,成為寒門逆襲的經典。但是匡衡守住了嗎?他沒有。
漢元帝時期有一個叫做石顯的人,是漢元帝的寵臣。石顯仗著漢元帝的寵愛,囂張跋扈,做了很多壞事。匡衡當時作為丞相,不僅沒有出面制止,反而因為石顯得勢而與其同流合汙,排除異己。漢元帝死後,新繼位的漢成帝並不喜歡石顯,匡衡揣摩出上意,見石顯失勢,馬上過河拆橋,列舉石顯罪狀上表彈劾,賣了隊友。
當初匡衡被封土地後,可能是小時候窮怕了,所以利用郡圖有誤的問題,多侵吞了四百頃土地。石顯倒臺後不久,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不慣匡衡蠅營狗苟,反覆無常的作風,就將此事抖了出來,上書彈劾匡衡。漢成帝準了奏,將匡衡貶為庶人。沒幾年,匡衡就病死在家。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一種偶像形象崩塌的感覺,其實也沒有必要,因為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匡衡不管什麼處境,都努力刻苦,認真學習的態度。雖然匡衡走上官場之後逐漸變質了,但是匡衡也是有他的可取之處。如果不是他勤奮好學,也沒有辦法成為經學大家,位極人臣。匡衡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在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同時,也需要重視自己心性、品德的培養,否則,即使能力再大,德行有虧的話只能讓你成為危害更大的蛀蟲!
各位客官,點個讚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