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校時,應該都學過這麼一段話。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小男孩,出身貧寒,但很勤勞好學。因為白天要做家務,他只能晚上讀書學習。不過,孩子們家裡很窮,晚上點燈讀書,無疑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好消息是,鄰居家比較富裕,晚上還燈火輝煌。所以,孩子們便悄悄地在鄰居家的牆上鑿了個洞,然後藉助於洞口透出的燈光,由此便可在夜間讀書。
這個故事就是鑿壁偷光,故事裡的小孩叫匡衡,是西漢名流。匡衡的一生的確比較激動人心,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下層百姓,一步步成為西漢的丞相,成為文武之首。正因為有這樣的勵志人生,在童年時代,他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會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正如他給世界做的那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的確,匡衡在自己那個時代,其實影響力要大得多,絕對屬於偶像級人物。由於匡衡不僅有寒門貴子的勵志一生,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經學大家,加上一代名臣,都屬於非常有名望的那一類人。
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匡衡時期,天下的讀書人都是儒生,學習儒家經典,成為「經學」。而且匡衡在「經學」方面造詣頗深,尤其對《詩》的理解更是了如指掌。
那時,圈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言詩,匡鼎來」。匡詩一詞,解人「
大體上是指你們不要在這裡講《詩經》,要等人家匡衡來講。匡衡的《詩經》講得很有意思,不僅可以解惑,也可以讓人心曠神怡。
那時匡衡在宮中的地位,堪稱經學大家,不僅受到那些博士的誇獎,就連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劉奭,也對他推崇備至。正因為有了太子的賞識,匡衡才能走上仕途,步步為營。
漢元帝繼位不過幾年,匡衡便屢次升遷,從小小的太原郡文史館,一直到光祿大夫,成為天子近臣中的頭號人物。再過不了幾年,匡衡又被升為御史大夫,名列三公,實行百官監督,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紀委書記。建昭三年,即漢元帝即位的第十二年,匡衡繼位為丞相,成為漢元帝百官之首。這時他已是一個極人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隨後漢元帝駕崩,以漢成帝劉驁繼位,匡衡為帝師,輔新帝。這段時間,他還牽制了弄權生事的宦官石顯,為天下除害,深得皇帝的信任,天下百姓也都欽佩他。
這時的匡衡無疑是身居要職,身居要職,身居要職,論學問,他是經學大家,是世儒;身居要職,他是當朝丞相,天子帝師;身居要職,論學問,魚躍龍門。這種人,在當時幾乎可以被稱為聖人。從皇帝到百姓,整個西漢王朝都視它為偶像。
匡衡之子殺了人,本來就是死罪。但由於他是匡衡之子,所以百姓並不覺得這是罪大惡極,於是上街為他請願,而皇帝也有心為匡衡開脫,於是便借勢赦免匡衡之子之死。那就是匡衡當年的影響力。
可是,千裡之堤毀於蟻穴,握著這樣一張好牌的匡衡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不久就會身敗名裂。最初匡衡被封為丞相的時候,漢元帝還封他為侯,國號樂安侯,食邑三十一萬畝。
對家境貧寒的匡衡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匡衡卻並不滿足。這三十一萬畝地,他還非法侵佔了四萬多畝。多年後,匡衡「專地盜土」之事敗露,一時人聲鼎沸。誰都沒想到,匡衡這樣的聖人,竟然會犯貪汙罪呢?就是這樣,匡衡的賢士人設瞬間崩潰,曾經萬眾矚目的聖人人物,成了過街老鼠。
在這些失望的人中,當然也有漢成帝劉驁。每當發現自己信任的丞相、尊敬的師長,只不過是個欺世盜名之徒時,心裡總會有些許憂傷。最後,匡衡被削去爵位,貶為庶人,曾經擁有的一切,在轉眼之間都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匡衡之前,李廣的弟弟李蔡,也是樂安侯。由於擅自侵佔土地的行為,也同樣受到追訴。最後李蔡自盡,封國滅亡。應該知道,李蔡當時只佔了三頃地,就犯了這個重罪。但匡衡卻是多佔了四萬多畝地。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匡衡卻依然知法犯法,真可謂是自討苦吃,自討苦吃的一手好牌。
是的,這種事發生在匡衡身上,其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由於學好不代表人品好,匡衡本身就是一位自私自利者。最初,他之所以能成為經學家,並非因為他熱愛學習,而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匡衡改變自己窮苦家庭的最好辦法。
因為漢代獨尊儒術,經學成為一種很好的仕途途徑,甚至在當時的官選制度下,也有專門的經學考試。漢書中有一句話:「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取地芥耳。」
也就是說,只要學識過關,當上官,就像彎腰拾起地上的雜草一樣簡單。匡衡以前,有不少寒門貴子,都是靠經學成就的。例如漢武帝時期的公孫弘,是布衣出身,以通《春秋》聞名天下,最後被封為三公。
自然,匡衡有這樣的動力也沒問題,還是足夠激勵人的。但是這種經歷,培養不了德性。貧困使他過於偏執,為了自己的富裕,他可以毫無原則和底線。曾被他一箭射中的宦官石顯,其實是被匡衡過河拆橋。
曾是漢元帝寵臣的石顯,憑藉著皇帝的寵幸,在朝中大放異彩。那時匡衡為丞相,因為愛惜羽毛,不但沒有出面阻止石顯,反而與他同流合汙。漢元皇帝駕崩後,新繼位的漢成帝對石顯不屑一顧,導致石顯失寵。這時匡衡見石顯失勢,立即過河拆橋,上書彈劾石顯。最後,石顯牆倒眾人推,暗地裡下臺,死在流放途中。匡衡卻靠著賣隊友成為英雄。
從做官的角度,匡衡平易近人,隨機應變,值得肯定。但作為民眾心中的聖賢偶像,他反覆無常,損人利己,應該受到人們的鄙視。也許,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學識和人品根本不是一回事,衣冠禽獸,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