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上,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的匡衡,後面結局怎麼樣?

2020-12-17 一個人談歷史啊

我們在學校時,應該都學過這麼一段話。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小男孩,出身貧寒,但很勤勞好學。因為白天要做家務,他只能晚上讀書學習。不過,孩子們家裡很窮,晚上點燈讀書,無疑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好消息是,鄰居家比較富裕,晚上還燈火輝煌。所以,孩子們便悄悄地在鄰居家的牆上鑿了個洞,然後藉助於洞口透出的燈光,由此便可在夜間讀書。

這個故事就是鑿壁偷光,故事裡的小孩叫匡衡,是西漢名流。匡衡的一生的確比較激動人心,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下層百姓,一步步成為西漢的丞相,成為文武之首。正因為有這樣的勵志人生,在童年時代,他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會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正如他給世界做的那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的確,匡衡在自己那個時代,其實影響力要大得多,絕對屬於偶像級人物。由於匡衡不僅有寒門貴子的勵志一生,更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經學大家,加上一代名臣,都屬於非常有名望的那一類人。

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匡衡時期,天下的讀書人都是儒生,學習儒家經典,成為「經學」。而且匡衡在「經學」方面造詣頗深,尤其對《詩》的理解更是了如指掌。

那時,圈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言詩,匡鼎來」。匡詩一詞,解人「

大體上是指你們不要在這裡講《詩經》,要等人家匡衡來講。匡衡的《詩經》講得很有意思,不僅可以解惑,也可以讓人心曠神怡。

那時匡衡在宮中的地位,堪稱經學大家,不僅受到那些博士的誇獎,就連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劉奭,也對他推崇備至。正因為有了太子的賞識,匡衡才能走上仕途,步步為營。

漢元帝繼位不過幾年,匡衡便屢次升遷,從小小的太原郡文史館,一直到光祿大夫,成為天子近臣中的頭號人物。再過不了幾年,匡衡又被升為御史大夫,名列三公,實行百官監督,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紀委書記。建昭三年,即漢元帝即位的第十二年,匡衡繼位為丞相,成為漢元帝百官之首。這時他已是一個極人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隨後漢元帝駕崩,以漢成帝劉驁繼位,匡衡為帝師,輔新帝。這段時間,他還牽制了弄權生事的宦官石顯,為天下除害,深得皇帝的信任,天下百姓也都欽佩他。

這時的匡衡無疑是身居要職,身居要職,身居要職,論學問,他是經學大家,是世儒;身居要職,他是當朝丞相,天子帝師;身居要職,論學問,魚躍龍門。這種人,在當時幾乎可以被稱為聖人。從皇帝到百姓,整個西漢王朝都視它為偶像。

匡衡之子殺了人,本來就是死罪。但由於他是匡衡之子,所以百姓並不覺得這是罪大惡極,於是上街為他請願,而皇帝也有心為匡衡開脫,於是便借勢赦免匡衡之子之死。那就是匡衡當年的影響力。

可是,千裡之堤毀於蟻穴,握著這樣一張好牌的匡衡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不久就會身敗名裂。最初匡衡被封為丞相的時候,漢元帝還封他為侯,國號樂安侯,食邑三十一萬畝。

對家境貧寒的匡衡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匡衡卻並不滿足。這三十一萬畝地,他還非法侵佔了四萬多畝。多年後,匡衡「專地盜土」之事敗露,一時人聲鼎沸。誰都沒想到,匡衡這樣的聖人,竟然會犯貪汙罪呢?就是這樣,匡衡的賢士人設瞬間崩潰,曾經萬眾矚目的聖人人物,成了過街老鼠。

在這些失望的人中,當然也有漢成帝劉驁。每當發現自己信任的丞相、尊敬的師長,只不過是個欺世盜名之徒時,心裡總會有些許憂傷。最後,匡衡被削去爵位,貶為庶人,曾經擁有的一切,在轉眼之間都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匡衡之前,李廣的弟弟李蔡,也是樂安侯。由於擅自侵佔土地的行為,也同樣受到追訴。最後李蔡自盡,封國滅亡。應該知道,李蔡當時只佔了三頃地,就犯了這個重罪。但匡衡卻是多佔了四萬多畝地。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匡衡卻依然知法犯法,真可謂是自討苦吃,自討苦吃的一手好牌。

是的,這種事發生在匡衡身上,其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由於學好不代表人品好,匡衡本身就是一位自私自利者。最初,他之所以能成為經學家,並非因為他熱愛學習,而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匡衡改變自己窮苦家庭的最好辦法。

因為漢代獨尊儒術,經學成為一種很好的仕途途徑,甚至在當時的官選制度下,也有專門的經學考試。漢書中有一句話:「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取地芥耳。」

也就是說,只要學識過關,當上官,就像彎腰拾起地上的雜草一樣簡單。匡衡以前,有不少寒門貴子,都是靠經學成就的。例如漢武帝時期的公孫弘,是布衣出身,以通《春秋》聞名天下,最後被封為三公。

自然,匡衡有這樣的動力也沒問題,還是足夠激勵人的。但是這種經歷,培養不了德性。貧困使他過於偏執,為了自己的富裕,他可以毫無原則和底線。曾被他一箭射中的宦官石顯,其實是被匡衡過河拆橋。

曾是漢元帝寵臣的石顯,憑藉著皇帝的寵幸,在朝中大放異彩。那時匡衡為丞相,因為愛惜羽毛,不但沒有出面阻止石顯,反而與他同流合汙。漢元皇帝駕崩後,新繼位的漢成帝對石顯不屑一顧,導致石顯失寵。這時匡衡見石顯失勢,立即過河拆橋,上書彈劾石顯。最後,石顯牆倒眾人推,暗地裡下臺,死在流放途中。匡衡卻靠著賣隊友成為英雄。

從做官的角度,匡衡平易近人,隨機應變,值得肯定。但作為民眾心中的聖賢偶像,他反覆無常,損人利己,應該受到人們的鄙視。也許,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學識和人品根本不是一回事,衣冠禽獸,比比皆是!

相關焦點

  • 小學課本上的匡衡,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但他的結局並不好
    於是小孩兒便悄悄的在與鄰居家之間的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藉助洞口透出來的光照明,由此便可以在晚上讀書了。 這便是鑿壁偷光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小孩兒名叫匡衡,是西漢時期的名人。匡衡的一生確實是比較勵志,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底層百姓,一步步做到了西漢丞相的位置,成為文武百官之首。
  • 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結局你怎麼也想不到
    在上小學時,相信大多數人都學過匡衡鑿壁偷光的課文。這篇文章特別勵志,也是真實發生的事。講述了一個寒門子弟,一心好學,奈何家境窘迫,沒有燈可以看書,便鑿穿與鄰居間的牆,從而獲得一些微弱的燈光,可以滿足他看書所需。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
    長「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小時候,大人總是給我們講鼓勵的話,這些故事大多是古人的事跡,目的是為了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我們最了解的是,比如」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是將頭髮吊在梁上,用針扎大腿的孫敬,另一個故事是鑿壁偷光,因為自己家沒有蠟燭,所以為了學習把隔壁的牆壁鑿穿了,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年長的人會聽這些話給我們聽,可以培養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你知道嗎?
  • 「鑿壁偷光」的匡衡是一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總是被老師們拿來教育我們努力讀書。長大後,也讀了很多書,發現匡衡原來是「鑿壁偷光」。「借」和「偷」一字之差,匡衡的人設就轟然崩塌。因為讀了歷史你會發現,匡衡的一生都在「偷」。年少偷光,為官盜名,老來竊田。
  • 「鑿壁偷光」的匡衡, 長大後幹了什麼? 語文老師不敢告訴你
    小學時我們學了一個「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從小家境貧寒,連蠟燭都點不起,他為了可以讀書,就將牆壁鑿了個洞,借著鄰居的光線,每日刻苦讀書,他沒有錢買書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匡衡作為古代勵志人物的典型,鑿壁偷光的事跡流傳兩千餘年,還被選入課本。《漢書》中對匡衡有長達數千字的記載,開頭便詳細介紹他的家庭背景:「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
  • 還記得課本上鑿壁偷光的故事嗎?匡衡鑿壁並非為讀書!他想幹嘛?
    上過小學的朋友們一定在課本上學到過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文學上覺得很勵志,但是在歷史上,那就是一碗毒雞湯!誤人子弟!先別說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件事,匡衡鑿壁偷光真的是為了讀書嗎?他是否還有別的想法呢?
  • 原創學生作文:《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
    鑿壁偷光,當時家長老師都會以此來激勵我們,要學習匡衡,孜孜不倦的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那麼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怎麼樣了呢?他又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呢?最後憑藉這種毅力,匡衡成為了西漢大文學家,還被漢元帝封為了安樂侯。這樣看這個故事好像沒什麼問題,匡衡成功了,他的故事也流傳下來用來激勵無數學子,一舉兩得的事情,而且這樣看,他也確實是一個勤奮、好學、有毅力的人。
  • 鑿壁偷光的匡衡,他的結局是怎樣的?其實並不算美麗
    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在匡衡身上就尤其如此。匡衡是平民子弟通過學習而入仕的典型。在他身上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小故事——鑿壁偷光,被用來教育小孩好好學習。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聽說過這樣一個勵志的故事,但是卻並不知道匡衡真正的結局。他雖然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但是最終結局卻並不算特別美麗。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鑿壁偷光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長大後怎樣了?老師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
    如果說到古代勤學苦讀的例子,「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一定繞不開。這些典故我們都非常熟悉,其中有個叫匡衡的孩子,他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小時候的匡衡既聰明又勤奮,但他長大後怎麼樣了?老師恐怕沒有告訴你他的下場。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出生在東海郡承縣。
  • 家長認為語文課本上的「鑿壁偷光」涉嫌偷窺隱私,大家怎麼看?
    起因便是小學語文教材裡收錄了一篇課文《鑿壁偷光》,大概內容講的就是匡衡照壁偷光看書故事。究竟家長們說的匡衡故意破壞別人家的牆壁以及涉嫌偷窺別人的隱私,是誤解還是正解這個流傳千古的讀書佳話?鑿壁偷光原本是一個成語故事,在小學課文裡寫道,匡衡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少年,可家境貧寒,晚上沒有蠟燭照明供他讀書,偶然的一次機會,他發現可以利用鄰家燈燭的光亮來讀書,於是他就偷偷的把牆壁鑿開了一個洞,藉此利用牆壁上的洞引來光亮繼續讀書。經過匡衡不斷的努力,後面終成文學家。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怎麼樣了,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鑿壁偷光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一直是大人教育孩子努力苦學的典範,但沒有多少人知道匡衡最後的人生結局,那麼匡衡最後怎麼樣了?他長大後都做了什麼呢?改變命運漢朝時期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家境十分貧窮,買不起蠟燭,但是他想改變命運,想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於是他天天努力學習,然而到了夜裡,沒有蠟燭,他就無法看書了,為了能看書,他悄悄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借著鄰居的餘光偷偷學習,就這樣年復一年,最後匡衡最終成為了一名小小的官吏,他通過努力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成為了漢朝的一名小小官吏,從此以後,匡衡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以後幹什麼了?老師一般不會告訴學生
    為了能夠更好的選拔官員,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一定的選官制度。從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的世卿世祿制,到兩漢時期需要經過幾輪選拔的察舉制,再到隋唐之後盛行的科舉制,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選官制度一直在變化,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真正選拔出優秀的人才。一. 選官制度偏向貴族古代的選官制度雖然與今天不同,但想要當上朝廷命官,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 小時鑿壁偷光,長大貪汙受賄,課本中的正面形象為何變成貪汙犯
    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在課本上學過一篇文章,文章名字叫做鑿壁借光。講述了一個窮人家的小孩,因家貧鑿開自家牆壁,借來鄰家燭光,發奮讀書的故事。但是我們的課本上卻沒有告訴大家,這個曾經刻苦讀書,被當成正面形象的男孩。在其長大掌權後,卻變成了一個貪汙受賄的國家蛀蟲。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匡衡,是西漢時期漢元帝的丞相。這個故事出自於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上面記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 為什麼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學生,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
    在小學課本中,為了開發孩子們的智力,弘揚正能量,傳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課本中的人物都是具有各種美好品質的,什麼刻骨奮鬥呀、勤勉好學呀,通通都是為了激勵我們刻苦向上、認真學習。比如懸梁刺股的孫敬、囊螢夜讀的車胤、斷齏畫粥的範仲淹、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這些人的勵志故事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其中,關於鑿壁偷光的匡衡,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大家都知道,匡衡小的時候,家裡面是非常窮的,窮到連買油燈的錢都沒有。整個屋子裡面黑黢黢的一團,沒有任何的照明設施。
  • 匡衡「鑿壁偷光」背後,一些不堪入目的故事
    羸弱的少年,斜依在牆角處,手捧一卷竹簡,疲憊的臉上透露著倔強,離他頭頂不足一尺的牆壁上,有處不易被發現的小洞,投射出微弱的光芒。那是從隔壁投過來的燈光,鄰居是大戶人家,每晚燈火通明至深夜,而正是這樣藉助小洞透過的燈光,少年夜夜苦讀,最後考取功名,走向人生巔峰。記得小時候,每當老師講起這個艱苦求學的故事,許多人都會腦補出這樣的畫面。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鑿壁偷光」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這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和老師用來教育小孩要不畏條件艱苦,用功學習的經典事例,也的確激勵了無數學子的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漢時期的匡衡。說匡衡原出身於農民世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人品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真相
    「鑿壁偷光」的成語典故,可以說無人不知,主人公匡衡小時候刻苦學習的精神,讓人豎起大拇指,堪稱古代讀書人之楷模。
  • 「鑿壁偷光」那孩子長大後,幹了件什麼壞事...
    記得小時候的課本裡,記載了很多勤奮好學的古人,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有在雪地裡利用雪光讀書的孫康,還有借螢火蟲光讀書的車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