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晚臨睡開始,朋友圈裡就被《為什麼說支付寶腦子進了屎》刷屏,雖有不服,但實在太困,也懶得多想。今早發現刷屏之勢越來越明顯了,又看了一遍,還是不認同啊!實在忍不住了,趁拜年間隙,寫下這篇文章,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跟大家探討「支付寶春晚紅包」這件事兒。
聲明:
1.本人為網際網路從業者,但與騰訊、阿里沒有半毛錢關係(發拜年紅包不算)
2.因為1,以下言論本人沒有任何數據加以證實,全部為「觀察」+「推理」,歡迎有數有料的大大們補充或指正
3.我同時尊重騰訊及阿里兩家公司,情感上無任何偏袒
4.正文都是手機上打的,回家在電腦上發布,有些用詞不當或說的不清什麼的請包涵
1. 反對原文標題
你不能因為遊泳隊員跑步差 就批評他跑得屎
發紅包搶紅包是社交需求,微信是社交產品,所以微信+春晚紅包成功是有先天優勢的(當然微信團隊頂尖的產品設計更不用提)。
支付寶是被微信屏蔽的支付工具,拿微信紅包的成功來對比得出支付寶紅包做的多麼屎,是非常不客觀的,因為裝備完全不一樣,不止裝備不一樣,前者還瘸了腿。你可以說相比微信,來往做的多麼屎,但不能說相比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做的多麼屎;就像一個遊泳隊員去跑100米只跑出2、30秒的成績,不能因為他比博爾特差太多而批評他一樣。這就要引出第二個觀點。
2. 反對「直接從競爭對手切用戶效率極其低下」
說!你到底是微信的用戶還是支付寶的用戶?
首先,從產品所滿足的核心用戶需求以及使用場景來講,微信和支付寶並不算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只是兩家都在風口上,又都是生態級,所以或多或少會交鋒。
其次,支付寶做春晚紅包的目的是什麼?
原文作者應該是一個對萬事要求都很高的人,所以他期望支付寶理應通過春晚紅包打一場翻身仗,K掉微信紅包,否則支付寶這幾個億簡直打水漂了,還不如去投給創業公司創造社會價值(摘自原文)。
但支付寶在做這件事情時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私以為:
1) 滲透中老年用戶
作者自己也在質疑,看春晚前,春晚的受眾(以下簡單用「中老年用戶」概括之)有多少是已經裝了支付寶的?這不正好就是支付寶的機會點麼?
為什麼今年春晚前,中老年用戶都裝了微信,很大程度上不是要歸功於去年的春晚搖一搖麼?微信紅包三年的發展路徑:第一年既有年輕用戶瘋搶 ->第二年春晚覆蓋中老年用戶 ->第三年全民微信紅包(我沒有數據,但很大程度上應該是這樣吧,歡迎數據指正)
看今年支付寶的各種動作就知道滲透中老年用戶是非常高的優先級,什麼親密付啊超市5折啊,都是盯著這塊市場的。
春晚剛好是另一個獲取這群用戶/教這群用戶使用支付寶的絕佳契機,比如有人就會提前告訴爸媽記得裝上支付寶咻一咻,然後在開始的時候指導他們怎麼用。特別在今年春晚這麼無聊的情況下,有個東西玩對他們來說真是何樂而不為?
不用看數據也知道,昨天晚上,支付寶的新增用戶和中老年用戶的活躍度一定很好看。
2)刷存在感,還要刷到微信癢
如大家公認,紅包就是強社交需求,微信的屬性+牛逼的產品設計,在發紅包這一領域絕對是無可撼動的,不管是支付寶還是其他產品,都不可能妄想顛覆它,支付寶老大不至於這麼看不穿。
但作為支付領域的老大,是不能容許微信一家拋頭露面的。再說,蒼蠅腿也是肉,只要是涉及到錢的東西,我支付寶咋能坐視不管?而且剛好我實(財)力(大)雄(氣)厚(粗),我不止要玩,還要玩大的!
要知道對於這種用戶級別的成熟公司,不怕產品用得不爽(已經是剛需了),最怕沒個聲響。在用戶生活中的關鍵時間、關鍵地點,被看到,被想起來,是極其重要的。
所以支付寶一開始就沒打算贏得紅包戰役,大家都是成年人,看得很清楚。但是在那咻一咻的幾分鐘,屏幕上顯示的是支付寶,它就達到目的了。事實上它的確做到了,因為咻一咻的那幾分鐘,微信紅包的確好搶多了(lol)。
3. 反對「該用淘寶天貓,不該用支付寶」
原文作者你是認真的麼?
如果我前面都是用比較溫和的語言去反對的話,作者說的這一點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說「有點可笑」了。紅包裡裝的是什麼?是錢啊!
如果用淘寶天貓搶紅包,我把錢存哪裡?放淘寶帳戶麼?淘寶帳戶裡還能存錢?我怎麼沒聽說過?再說你當支付寶是幹嘛的?
如果紅包不裝錢,那裝抵用券麼?想想都搞笑呢~
作者單純地根據淘寶天貓用戶量比支付寶大就提出這樣的建議,是為了離間麼?實在是有點...不專業..以及不會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4. 探討商業需求和用戶需求
這個真沒標準答案啊。
作者說支付寶體現的是「商業需求>用戶需求」,這一點我是認同的。不僅認同,我一直覺得整個阿里系在利用用戶需求落實公司戰略需求上是非常牛逼的。從每一年雙十一的主題及玩法,到支付寶從純交易業務到金融服務到線下滲透,都是步步為營的,如今我們養成的很多使用習慣(最經典的就是超市大媽用支付寶),都是潛移默化被引導出來的。
但至於「商業需求」和「用戶需求」誰更重要,這個並沒有標準答案,公司階段不一樣,側重點就不一樣。比如初創公司往往比成熟公司更看重用戶需求的優先滿足;另外跟公司/創始人作風、行業屬性等很多因素有關啊,展開講就太多了,不贅述,否則收不住。
不過有一點要提: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覺得阿里系相比騰訊系往往是吃虧的。的確前者更像是「商業需求>用戶需求的典範,而後者總是在各種場合表示「我們小心翼翼地呵護用戶體驗」,作為普通人,肯定更接受後者嘛,誰不想被「尊重」呢?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阿里和騰訊(只要指社交產品)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前者是賺你的錢,後者是「靠你賺錢」。所以某種程度上,騰訊的商業需求就是用戶需求(用戶開心才有錢賺),而阿里的商業需求與用戶需求相左(用戶不想花錢你偏要她剁手)。所以我說,在賺「好評」這件事上,阿里始終是吃虧的。
其他關於什麼產品設計、太複雜不夠簡單粗暴之類的,在這裡就不一一討論了,寫累了,拜年去咯!
最後祝大家猴年大吉,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