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先習得的是情緒,孩子們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了觀察大人神態的各種變化。這種觀察的結果作為信息被孩子接納-可以稱之為情緒輸入。需要對外界做出反應的時候就輸出情緒。既然最開始都是用情緒化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那麼,理智是怎麼來的?理智是當情緒化的表達遇到挫折的時候-比如有人不吃這一套,或者事情變得更糟糕-那些知道反思的人,開始尋找原因和解決的途徑,逐漸的生出來理智。當然,總有一些人習慣了情緒化,並且常常忽視反思的作用,就會成長為「巨嬰」。 想想也真是,情緒都是人們發出來的,但人們卻不是情緒的主人;或者說,人本來應該是情緒的主人,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人類常常是情緒的奴隸。歷史上劉備為了給他的結拜兄弟報仇,怒而興兵,結果被火燒連營。鴻門宴上的項羽,不但不聽謀士範曾的建議,還把劉邦軍中「己方的間諜」告知了劉邦-這不害死了人家嗎!
有一個鄰居,在他的家門口看到他的一個朋友拿一個鐵榔頭和人家吵架,似乎要用鐵榔頭敲人家。鄰居怕他闖禍,走上前去勸。結果這個人是「人來瘋」,不聽勸,說「誰勸也不頂事,非得教訓教訓他」。亂揮亂打,結果不小心打到了鄰居脖頸處,血流的到處都是,直接送到醫院搶救。對待這些暴躁情緒的人,還真的得講究策略。好的辦法就是把大家勸到一邊,讓他發洩一通。找不到較勁的對象,自然慢慢的就冷靜下來。
情緒化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的影響很大,比如說普通鄰裡之間。如果平時說話的時候不注意,總是帶著情緒的話,很容易把鄰裡之間的關係搞得糟糕,乃至形同陌路。同事之間也是如此,我曾經見到兩個同事-平時關係還不錯-說話時不注意,一方帶出了對對方的抱怨情緒。同事立刻變陌路。本來是工作中的好搭檔,最後變成了互相拆臺的對手。在親情之間表現的更加明顯,因為情緒化的原因,親朋之間發生了矛盾,對這種親情關係的破壞就更加徹底。他們會這樣想:特親近的人竟然這樣對我-情緒之下他們彼此的怨恨程度也更大。
一般的,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情緒化的反應。如果用情緒能夠解決的問題,他都不會訴諸於理智。這很接近人們常說的叢林法則。兩個人迎面走獨木橋的話,一個是強壯的,一個是軟弱的,軟弱的一方自然會讓路-拼情緒鬥不過,只好理智的退讓。
情緒可以說是人的原始本能,喜怒哀樂莫不是情緒在漫長的演化當中給人類打下的印記。情緒反應常常在理智反應之前。因為情緒反應是不過大腦就做出了反應,而理智反應是必須經過大腦之後才能做出的選擇。情緒是突發的,是不假思索的;理智是社會化的,為了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是思考的結果。情緒化常常把事情變得更壞,而理智至少可以讓事情不至於惡化。然後通過思考,找到更好的解決的途徑。情緒不考慮事實,只考慮自己的心情是不是爽。理智就可以從自己的情緒當中解脫出來,根據現實的狀況作出選擇。情緒上來了,管他呢-一時耍情緒爽一時,後悔的時間反而更長久。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一個理智的人呢?我的第一個方法是,學會將情緒化反應轉化為「做選擇題」。做選擇題的時候,肯定要讀完選項,總要把題搞明白了,然後才好選擇。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已經走到了理智的一端。第二種方法就是,學會停頓。當你想要說出那些傷人的話的時候,最好能夠停頓幾秒鐘。即使這幾秒鐘,就可以澆滅「狂熱情緒」的火苗。第三種方法就是,多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格局。常常是你原來憤憤不平的事情,過了一段時間,你再看的話,發現也不過如此,根本就不值得大動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