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量子保密通信,兩個熱點問題了解一下
量子通信利用微觀粒子系統,如光子的量子疊加態或糾纏效應等進行密鑰或信息傳輸,主要包括量子隱形傳態(QT)和量子密鑰分發(QKD)兩類。量子隱形傳態在經典通信的輔助下能夠實現量子態信息直接傳輸,仍處於實驗研究和驗證階段,距離實用化仍有一定距離。
-
潘建偉:手握量子「密鑰」的人
1993年,英國國防部在10公裡的光纖中實現了相位編碼量子密鑰分發;1999年,美國洛斯· 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實現了500米的量子密碼自由空間傳輸;2002年,瑞士實現了67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2004年,世界上第一個量子密碼通信網絡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城正式投入運行,網絡傳輸距離約為10公裡。
-
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新聞—科學網
1968年,以色列科學家史蒂芬·威斯納提出可以用量子系統來完成經典方法所不能夠處理的信息處理任務,這啟發了人們發明量子通信和量子密碼學。1984年,美國IBM公司的查爾斯·貝內特和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吉列·巴薩德共同提出了第一個也是最為著名的量子密鑰分發協議BB84協議。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再傳捷報 實現509公裡光纖量子通信世界...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3日訊 繼首次實驗驗證了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在300公裡真實環境的光纖中實現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後,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教授、劉洋研究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合作,實現了509公裡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
-
量子通信打造網絡信息安全
1、量子理論的建立 1905年,Einstein引入光量子概念,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並因此獲得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1913年,Bohr在盧瑟福原子模型基礎上建立了原子的量子理論。1923年,發過物理學家de Broglie提出物質波的概念。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通訊、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過程的重要資源,其長距離分發對於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問題的檢驗至關重要。這些年各國都在加緊進行量子技術研究,當然量子技術的方向和應用有很多,比如前面說的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等,為何如此重要呢?
-
前沿科技 | 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期欄目聚焦量子通信技術發展,歷時3年,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KeyDistribution,QKD),也稱量子密碼,是量子通信的應用之一,藉助量子疊加態的傳輸測量實現通信雙方安全的量子密鑰共享,再通過一次一密的對稱加密體制,即通信雙方均使用與明文等長的密碼進行逐比特加解密操作,實現無條件絕對安全的保密通信。以量子密鑰分發為基礎的量子保密通信,是未來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技術手段。
-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沿報告2020
2002 年,歐洲研究小組在自由空間中實現了距離 23km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2007 年,來自德國、奧地利、荷蘭、新加坡和英國的聯合團隊在大西洋中兩個海島間實現了距離 144km 的基於誘騙態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這個實驗的成功為最終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2020年第2季度
》的研究論文,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成為量子通信向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自然》雜誌發布新聞稿加以推介,審稿人評價這項工作「展示了開創性實驗結果」,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乃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
全景解密量子信息技術:高層集中學習,國家戰略,三大領域一文看懂
未來可能在實現特定計算問題求解的專用量子計算處理器,用於分子結構和量子體系模擬的量子模擬機,以及用於機器學習和大數據集優化等應用的量子計算新算法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疊加態或量子糾纏效應等進行信息或密鑰傳輸,基於量子力學原理保證傳輸安全性,主要分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兩類。
-
量子通信,又雙叒叕有重要進展啦!
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是目前實際應用的一種量子密碼系統,其安全性根植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在資訊理論上被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在量子密鑰分發走向實用化的道路上,中國的科學家們無論在理論還是實驗上都做出了大量令世界矚目的成果。想必,「墨子沙龍」的讀者們對QKD一定是很熟悉了。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作為量子科技的一個重要方向,量子通信正在進入應用階段。那麼量子通信是什麼?為何如此重要?它在商業化、產業化上有什麼應用?距離普通人生活還有多遠的距離? 2016年,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是量子通信領域的重要應用之一。王建宇院士在報告中著重介紹了「墨子號」研製中的科技創新,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三大科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並介紹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和其他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再加上環境噪音的影響,目前現實世界條件下兩個地面用戶之間直接通過光纖分發量子密鑰,最遠距離只能達到約100 公裡。在量子中繼器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距離長達2000公裡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沿途設置了32個中繼站點進行「接力」,通過人工值守、網絡隔離等手段保障中繼站點內的信息安全。
-
全景解密量子信息技術:高層集中學習,國家戰略,三大領域一文看懂 |...
未來可能在實現特定計算問題求解的專用量子計算處理器,用於分子結構和量子體系模擬的量子模擬機,以及用於機器學習和大數據集優化等應用的量子計算新算法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疊加態或量子糾纏效應等進行信息或密鑰傳輸,基於量子力學原理保證傳輸安全性,主要分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兩類。
-
用帶缺陷的探測器也能進行量子直接通信?
量子計算機對現代通信安全提出了嚴重挑戰,量子保密通信是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技術。1984年Bennett和Brassard提出的量子密鑰分發,1999年Hillery、Bu ek、Berthiaume提出的量子秘密共享和2000年龍桂魯、劉曉曙提出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簡稱QSDC、量子直通)[1]是三個最主要的量子保密通信理論。 竊聽光量子會改變其狀態而被檢測發現。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無論兩個粒子之間相距有多遙遠,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由於被測量而發生變化時,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隨即發生相應的變化。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
-
《大話量子通信》: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在這兒 | 人民郵電出版社
在量子力學中,位置的疊加已經很不可思議了,而其他如動量的疊加、能量的疊加,更比比皆是。而「量子糾纏」就是量子疊加的一種,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的一種量子疊加態。當你明白了量子疊加態的存在,就不會對量子糾纏這種「遙遠地點之間的詭異互動」感到不可思議了。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據《IT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量子通信主要運營於政務等領域,並有望在「十四五規劃」期間走進C端,而量子計算方面,中國與美國、德國等多國間的競爭已拉開序幕,但距離量子通用計算機的誕生還需要等待新材料、新技術的同步發展。
-
中科大宣布!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