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的「一筆書」,米芾是這樣練出來的,一個筆勢就能秒懂!

2020-12-17 南宗老伍

各位書友,大家好!

對於這個筆法課程,大致的思路是:橫法,豎法,原點,轉折,前面都講完了。接下來,筆者想就書友提出的「書寫性」做一個解答。

所謂「書寫性」,應有兩點:

一是單字中的「書寫性」,這個「書寫性」存在於一個一個的點畫之中,也存在於一個一個點畫互相銜接的連續書寫之中。比如橫畫,只有代入了筆法「橫法」與手腕發力「原點」,才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書寫性」。這一點,課件中典型如米芾「一」字,學會了那種「書寫」其實是很爽的。

二是一段語句多個字的連續「書寫性」,比如王獻之「一筆書」即為典型。宋人米芾,於此得法,我們從他的墨跡中將會抓出典型,來提取米芾「一筆書」的演變過程。由此,形成一個獨特的、純粹的連續筆法訓練。

以筆者的經驗而言,這是行之有效的非常純粹的連續書寫訓練。它的功效,有兩點:

1、在連續快速書寫中,如何保持筆法的正確運用?

2、在訓練「書寫性」的同時,我們將逐漸懂得如何控制墨色。

南宗筆法,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此:既是筆法的訓練,又是墨法的訓練。

這種訓練,在於不斷專注於自己書寫出來的線條的線質的考察,來逐漸懂得筆法運用的正確與否、筆法運用的能力高低,以筆判高下,建立起明確的書法判斷標準,這就是「筆力」與「眼力」的雙重提升。

同時,南宗獨特的「起紗筆」線質要求,讓我們逐漸懂得,墨色來自於何處,墨色將真正通過什麼手法來控制。不是溼筆才能潤,不是幹筆就必然枯。墨色的變化,不僅僅是上一字與下一字不同,也可以是上一筆與下一筆不同,更能清晰的看到,一筆之中的墨色更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這種看似簡單的筆法訓練,才是南宗筆法既可適用於書法,又可適用於繪畫的關鍵所在。

放眼看看當今書壇,各種書法培訓班多如牛毛,能將之所謂的「筆法」同時實戰於書法與繪畫的,筆者六年來還沒發現過,而南宗可以。六年中,交往了很多書友,很多固守當代「筆法」多方參加培訓學習,然而卻並不能達至良好的「書寫性」,亦不能以「筆法」入畫,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書友的問題】:

1、轉折寫不好的原因?

2、轉與折的區別是什麼?

3、蘸一次墨寫多少字,如何寫好連綿大草?

對於這些問題,思考了一下,不做坊間那些解釋,仍然按照南宗的思路,在本節來進行以下解答:

1、筆者從一個典型字例中,摘出典型筆法;

2、用這個筆法,進行拓展練筆訓練的示範;

3、從法帖中選出這種筆法的具體運用實例;

4、筆法純熟之後,折與轉是如何自然演化;

5、用一個例子,來判斷一件作品的寫手是誰。

【下面開講「一筆書」筆法訓練】

相關焦點

  • 王獻之的書法「創新」何在?
    縱觀王獻之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對其父書法的完美繼承;二是表現在自身的書 法實踐對前人技法的總結與創新;三是把個人感性情感的發揮,提升一個高度,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獻之的書法,是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其崇高地位的。《大觀帖》刻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共十卷。
  • 王獻之,不愧是「書聖第一」,印章比字體都還多
    《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此《中秋帖》字數不多,寫出了王獻之瀟灑翩翩之風度,細讀一下,整幅作品中,其字數都沒印章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王獻之在當時之書法已是到達一定的境界,若不是李世民極力推崇王羲之,恐怕書聖第一的位置應該就屬於王獻之了。
  • 習得書聖功 妙解米家意——品書畫家馮旭光先生翰墨有感
    將其書法與蘭亭序、重修玄妙觀、蜀素帖、求書帖等法本於一起觀覽,可見師古賢不但得其形,且具其神,乃形神兼備是也。在臨寫諸多名家賢聖法帖的過程中,旭光先生尤其中意對米芾法帖的反覆琢磨。臨寫《米芾經典二帖》高低有趣、體勢飛逸,是謂當代臨米芾的上上精品。意臨為上,形臨為助,一個「太」字源法帖,寫出自我,更為灑脫!一個「賢」字謂精臨,形神一致,儘是原帖之真!
  • 草書的筆法、筆勢、筆意
    書法密碼微店 草書三大要素——筆法、筆勢、筆意。草書看似隨手塗鴉,實則包含著非常嚴謹的法度。欣賞時你會發現,原本長的寫短了或短的寫長了,該斷的連了或該連的斷了,多一個彎或少一個彎。如果創作時不注意,都有可能變成錯字或別字。
  • 筆勢丨一筆一畫由局部到整體
    典型書、舞關係的例證就是膾炙人口的唐代草書大家張旭的故事,受到「公孫氏舞劍」的啟發而草書大為長進。實並非杜撰,見於資料文獻。舞劍:圖片來自網絡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序記載: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實際在書法作品中點畫因筆勢映帶而變形的例子不勝枚舉。
  • 羊欣讚揚王獻之的草書「自然」,有非常具體的宗教含義
    『天然』『天真』這樣術語的使用與英語或拉丁語中『天才』一詞的使用類似。最初指超人精神的『天才』一詞,後來被漸漸世俗化轉而用來啟發人類超常的藝術或其他能力。為了促成這樣世俗化的過程,一個作家對這一術語的使用就必須有所特指,從實例到實例的比較中確定其含義。
  • 筆下有雲煙,書中藏詩意,米芾書法中的二王遺風和宋人特色
    筆下有雲煙,書中藏詩意,米芾書法中的二王遺風和宋人特色文/秋香米芾作為我國古代最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之一,其作品有很多地方的力於魏晉時期的二王,但是又不是簡單的模仿。在性格和天賦之上,米芾都更接近王獻之,所以他的作品之中常常蘊含小王的風骨。然而從唐朝以來,書法的內核不斷地提升,逐漸和山水畫或者詩詞歌賦相結合。到了米芾時,詩意與書意的結合更為的緊密,書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簡單表現自身意志藝術形式,更是與所寫內容(大多為詩文作品)相結合。
  • 一個研美清奇、一個婉轉妍媚
    在書中運筆速度較為迅疾,中鋒、側鋒互用,因為筆勢連貫,筆斷意連使得字與字之間的筆畫呼應關係更為緊密,於是點畫的態勢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有振迅剛勁的風神,具備了欹側遒媚的風格。其行書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目前《蘭亭序》真跡不復存在,現存《蘭亭序》的臨本、摹本及各種刻帖本,不下數百種。
  • 看看米芾如何說!
    今天我不想對他的書法進行評價,只在這裡探討一下他對米芾這句話的解釋。沃興華老師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其實在說書法的筆勢,這句話不是指寫楷書時每一個筆畫都要回鋒收筆,而是為了連接下一個筆畫必須要有的動作,它是筆勢的體現,是用來連貫筆畫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氣脈貫通,筋絡通暢。
  • 米芾是一個具有浪漫氣質的人,行為狂放,晚年書法自成一家
    作者:胡秋萍米芾是一個典型的具有藝術家浪漫氣質的人, 行為狂放不羈, 不拘小節, 晚年自成一家。他在筆法上宗法「二王」和唐人, 在筆勢上, 用他《自敘》中的話, 即「振迅」, 「振」是動蕩搖曳, 「迅」是駿急痛快。
  • 米芾的「刷字」是什麼意思?這裡有詳細解釋,十分鐘看懂
    米芾寫字是中鋒為主,善用側鋒。並不是以側鋒為主,這是刷字關鍵。剛才那個是左右搖擺,這次我們看一下畫圈的搖擺,這個「物」字,尤其是「勿」的部分,那種斷筆連帶,雖然都存在,但是它改變不了筆勢。每一個筆畫都像是「颯,颯,颯颯」刷出來的,很有速度,有力度。
  • 米芾寫字,竟然這樣執筆?
    1、蔡絛《鐵圍山叢談》云:「米芾元章有書名,其捉筆能儘管城子。五指撮之,勢翩然若飛。」2、米芾《自敘帖》開篇就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宋元豐初年(1078年),著名畫家、收藏家王詵在他的宅邸「西園」,邀請當時一批文人雅士舉行了一次被譽為歷史上「三大著名雅集」之一的「西園雅集」。這次雅集有蘇軾兄弟及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等16人。
  • 書法的筆勢是什麼?點畫之間如何呼應形成筆勢?
    「本」字,也是橫豎撇捺基本線條組成的,不過上面一筆一筆寫的,還不算書法,書法要講筆勢,點畫之間彼此有呼應。簡言之:一筆寫完,從空中飛過去聯繫第二筆,稱為「飛度」。飛度是虛筆,可寫出來,也可以不寫出來,一個筆勢中的飛度,是大圈的一部分。
  • 書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這三種方法值得學習
    筆法給「書意」帶來的影響書法之「法」在於筆法,筆法是歷代書家一直都在談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們普遍摸索的主要問題。「晉右軍、會稽內史王羲之行書帖真跡,天下法書第二,右軍行書第一也。鋒勢鬱勃,揮霍濃淡,如雲煙變怪多態。」這裡,米芾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鋒勢」。早在此之前的西晉時期的衛恆,曾經提出了「筆勢」的概念,是指運筆時的趨勢、趨向以及點畫的質感,而米芾所說的鋒勢,是在此基礎上,更加細化到了筆鋒在筆畫中的精微程度,即我們常說的「毫毛」給筆畫帶來的某種感受。
  • 山西衛堯:『咬住』米芾不放手,但他又不死學,專精和博涉相結合
    編輯編輯編輯編輯編輯山西衛堯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行書《黃山谷詞數首》創作手記:十二屆國展作品創作時,初衷是重在參與,想給自己一個提升鍛鍊的機會因所書作品篇幅較大,遂採用長卷拼接的方法呈現。創作風格方面,以米芾為主,同時又揉入了王羲之和蘇軾的一些結字方法。內容選取時考慮到用宋人風格寫宋人文章可能會更契合,因此,選取幾首黃庭堅的詞作為創作內容。編輯「衛堯是實實在在走進傳統、使出吃奶的勁打進去的一個人,這些年,他『咬住』米芾不放手,幾乎臨遍了米芾所有的法帖。
  • 與蘇軾,黃庭堅齊名的米芾:下筆放縱恣意,歪歪扭扭,卻奇而不散
    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時代。所以,米芾生怕別人說自己是「武夫」之後,在他爹死後,追贈了文官官階中散大夫。母親是皇帝的奶媽,雖然跟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有聯繫,在仕途上卻也是難得機遇,終無太大成就。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這張學書師承履歷表,說明了米芾在書法藝術上具有精進不懈的精神。由此我們也不難得知,米芾學習書法時走過了一條初學唐人,再迫魏晉,直至石鼓文、竹簡、金文,最後成就個人風貌這樣一條藝術道路。
  • 經典集字:米芾行書集字對聯11副
    米芾行書集字對聯11副,來源:廣西美術出版社《歷代名家碑帖集字大觀·精編米芾行書集字對聯》米芾的行書代表了他的最高藝術成就。宋高宗趙構說:「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蘇軾說:「海嶽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黃庭堅說:「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裡,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
  • 米芾行書寫法大全,乾貨!
    粗細變化有三種情況,一是字和字之間粗細的變化,二是一個字內部點畫有粗有細,三是一個點畫本身也有粗細的變化。 左粗右細 左細右粗 上粗下細
  • 王羲之不小心從隸書帶來的筆法,被米芾發揚光大,已成經典
    這不,連王羲之無意中帶入行書的隸書筆法 也讓米芾給打造成了自己的標籤 這就是:蟹爪鉤 這種筆法因為形似蟹爪,故名 初學行書的朋友很多寫米芾 都以為這是米芾獨創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