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上海廣大師生垃圾分類意識逐步養成,通過學生「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和社區垃圾分類。
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表示,按照「大中小一體化」理念,上海已將生活垃圾產生源頭、過程減量、環境影響、末端處置等內容融入了課堂教學。
針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群體,上海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體系;針對中小學生,將垃圾分類作為「環境教育」重要內容,在拓展型、研究型課程中設置相關主題探究活動;聯合市綠化市容局開發垃圾分類知識讀本,指導各區學校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普及教育;編排垃圾分類情景劇《垃圾王國曆險記》和主題歌曲《垃圾分類一道來》,提高學生垃圾分類興趣和參與度。
近日,市教委對全體大中小學生組織了全覆蓋的垃圾分類線上知識講座,發出「匯聚青春少年正能量、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倡議。
上海已建立多支垃圾分類學生志願者隊伍,市教委、團市委等六部門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市青少年生態文明志願服務總隊,各高校成立生態文明志願服務分支機構,各中小學成立校園生態文明小志願者工作站。
過去一年,上海建立了學校垃圾分類標準,制定了《上海市高等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指南(試行)》《上海市高等學校生活垃圾分類評分標準(試行)》《上海市高等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綜合評定標準(試行)》《中小學校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設置管理辦法》。根據不同學校特點,將定時定點投放制度化、常態化。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大學等10所高校每日源頭處理食堂餐廚垃圾的能力近20噸,每年可減少餐廚垃圾排放約5000噸。下一步,全市還將繼續推進高校餐廚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