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管理學角度理解陳春花教授的《管理的認知與行動》講座:
一、無形的知識資產
曾經有位大師這麼說的:
什麼叫技術,就是用不好的材料做出優質的產品,
如果一家企業還是靠經驗、靠老一套的傳幫帶、用嘴巴傳達技巧來運營或朝令夕改的進行管理,就談不上有技術。
這種企業某些崗位某些人看似很重要,實則與現代企業發展相悖。
他們「無法」將工作技巧標準化,以致:
① 沒有一個系統的培訓體制(新人自生自滅,犯錯式培訓法--從公司長遠利益看,可直接稱之為「犯罪」);
② 管理方面毫無章法(顧好個人即可);
③ 每天忙於具體業務,忽略了管理(不用動腦子);
⑤ 培養不出像樣的接班人(或許從他們的角度看是在培養威脅對象);
④ 碌碌無為,惡性循環,無法獲得更高的成就(成就個人而不是團隊、公司);
⑤ 更不可能在技術、管理方面有所創新。
表面上看,離開這些人,他所管轄的區域/部門無法運轉,感覺這個人能力很強,換個角度,這正是企業所應摒棄的。
*「少不了某人」的原因:
A、某人其實並不行,管理未苛求;
B、管理者本人太差;
C、本來就潛伏著某項嚴重問題,因誤用某人才幹,將問題掩蓋住了;
正如德魯克說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至少要做到四點:
A-系統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
B-培養接班人
C-科學決策
D-重視貢獻
公司的無形資產就掌握在這些管理崗位中。
要有核心的無形資產,就必須真正從「人治」轉變到「法制」。
二、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目前絕大多數民企靠的是規模經營,說白了就是薄利多銷。
有限的利潤,又要養活這麼多人,「降本增效」的策略成為必然。
但沒有一個專業的管理團隊,沒有一批成熟優秀的老員工是難以快速成型的。
要走很多彎路,投入較多的財力物力人力,而且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
事在人為,有些東西真的就是「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了。」
三、有素養的員工
「尊重個體」是近些年比較流行的管理詞彙。
不留住那些優質的員工,那企業真成了現代教育界的「職校」了。
怎麼讓員工有參與感、從本質上無意義的工作中獲得成就進而實現快樂工作。
是現代管理者們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索的。
因為在招聘市場大多數民企是沒有福利薪酬優勢的。更不要說品牌了。
很多企業流行「離職訪談」,得到的結果往往是,雖然改善了離職要因,但獲利的是那些留下來不敢想不敢說真話沒有任何膽識的"愚翁"。
四、驅動資本的能力(不懂不談)
五、快速反應的內部流程機制
顯然以下幾種模式是與快速反應相悖的:
1、坐在辦公室等現場呼喊再響應;
2、現場三現不解決,周期性重視一下,搞點活動,妄想一次性解決掉;
3、只解決發生型問題,從不做分析以遏制不良趨勢;
4、老闆關注什麼就做什麼,不關注就形似行屍走肉,與磨洋工無異。
5、永遠在等待、等有人喚醒、你又不是「影子」。
看看德魯克怎麼說的:
* 找出由於缺乏制度或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的因素;重複出現的危機,組織中每一個部門都深受其害。往往由疏忽、懶散造成;
*人員過多,也常造成時間浪費。判斷人數是否過多--管理人員不得不將工作時間的1/10花在「人際關係問題」上。
*組織不健全,其表現就是會議太多。一個理想的組織應該沒有任何會議;
*信息功能不健全。
六、滿意的顧客群
以我之前寫《QSE的自我修養》當中的一段話來理解吧:
客戶開門你上車;
客戶夾菜你轉桌;
客戶講話你嘮嗑;
客戶提問你不說;
盲目自評要背鍋;
審的資料一直拖。
七、自我的超越
這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最新境界,比自我實現更高一層。
這也是「持續改進」的精髓。
八、明確的道德規範(下圖已清晰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