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體制化的布魯克斯——解讀《肖申克監獄》的關鍵點

2020-12-15 扒拉文史

幾十年來,《肖申克的救贖》都被視為經典之作,它講述的是堅毅、救贖和希望。

男主角安迪·杜佛倫當然是最受矚目的,他含冤入獄,從來沒有放棄希望,終於在二十年後,成功越獄、重獲自由。而布魯克斯是與安迪完全不同的人,他在獲得假釋、重獲自由之後,卻開槍自殺了,為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即使沒有看過《肖申克的救贖》,人們也對他長達二十年的、不動聲色地挖地道的越獄方式有所耳聞。

安迪是個銀行家,他被指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與他妻子偷情的高爾夫教練,被判處兩個終身監禁,進入了肖申克監獄。他在監獄裡遭受過暴力、經歷過有望洗清罪名而又被典獄長破壞的大起大落,但從未放棄過希望。

而與他不同的是布魯克斯。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呆了50年,終於獲得假釋,而在獲得自由後不久,他就自殺了。肖申克監獄裡的獄友們對此都不理解,自由不好嗎,為什麼布魯克斯要自殺呢?

瑞德道出了其中緣由,他被體制化了,當他習慣了體制內的一切,他就離不開肖申克監獄了。

體制化,是日復一日的習慣化

從某個角度來說 ,監獄作為一個封閉環境,確實是一個更容易將人「體制化」的怪地方。

瑞德和布魯克斯一樣,在少年的時候就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在監獄中生活了幾十年,他已經完全適應了監獄的生活。

瑞德說:「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記恨它,然後你習慣它,更久以後,你離不開它。」

或許每個進入監獄的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痛恨那四面束縛自己、剝奪自由的高牆

但隨著時間過去,大部分人都習慣了在高牆在內生活:吃飯、睡覺、活動都有時間規定,每一天、每一時該做什麼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連上廁所都要打報告,一切都必須按照制度執行,日復一日,沒有例外,如有違反,就會招來獄警的暴打。

雖然監獄的功能本來就是對人的改造,但這一切在肖申克監獄被無限制地濫用了。

就像獄警長霍德林所說的:「讓你吃你就吃,讓你拉你就拉,讓你放屁你就放屁。」這樣嚴苛的環境會對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以在監獄裡生活了40年的瑞德為例,他在假釋之後,依舊保留著每次上廁所前都要報告的習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一滴都尿不出來」。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心理學中認為,習慣化是指連續或多次重複出現的同一刺激,會使生物對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發生衰減,大多數細胞有機體都會表現出的普遍現象,是我們適應環境的生理機制。

日復一日執行嚴苛的制度,習慣化讓人成為了一個「逆來順受」的適應者。適應,可能沒什麼不好的,適應讓人生存,讓人獲得安全感,甚至讓人能夠在這個環境內「飛黃騰達」,但它會讓人失去離開的能力。

就像布魯克斯,他與意志堅定的男主角安迪不同,他的表現更貼近普通人:

他沒有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在肖申克監獄中呆了50年,他早已適應了自己在監獄中的生活方式、身份和地位,接受了監獄裡的一切體制。

所以當他得知自己的假釋申請被通過後,他威脅了他的朋友,他想「犯錯」,想找到理由留在監獄裡。

體制化,是切斷與社會的聯繫

體制化的另外一個關鍵點,是讓人將與這個世界的聯繫,都建立在「體制內」。

即使再不願意,被批准假釋的布魯克斯還是出獄了。

50年,肖申克監獄裡仿佛時間停止一般毫無變化,而在監獄外、在社會上呢?

布魯克斯說:「我進監獄的時候,街上只有一輛汽車,而現在滿大街都是汽車。

在肖申克監獄的50年裡,布魯克斯無需為生計犯愁;出獄後,他需要賺錢來養活自己。

在監獄裡,他是圖書管理員,受人尊敬;出獄後,他被安排在雜貨店裡打包商品,這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說,這是一項頗為繁重的工作。

在監獄裡,他「念過書」、有朋友、有地位;出獄後,「他就成了廢人,是雙手犯關節炎的囚徒,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絕」。

布魯克斯的朋友在肖申克監獄、地位在肖申克監獄,他和這世界的聯繫都在肖申克監獄

失去了一切社會關係,在社會上沒有親情、友情、愛情等一切社會情感聯繫的布魯克斯——如同瑞德所說的——是井底之蛙。

瑞德同樣清楚地知道自己與布魯克斯一樣,也被體制化了。他說自己在監獄中可以有求必應、如魚得水、受人尊敬,而一旦離開了這裡,即使他知道「電話簿裡什麼都有」,但他連「怎麼查都不知道」。

他的身份地位、人際關係都是建立在肖申克監獄中的,離開這裡,他將一無所有。

像布魯克斯和瑞德這樣將所有的聯繫都建立在肖申克監獄內的人,是很難離開體制的。

面對完全陌生的世界、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布魯克斯難以適應、痛不欲生。對於布魯克斯來說,人生最容易適應環境變化的年輕時光,都用來適應肖申克監獄了,在他出獄後,他難以適應社會、找不到人生的價值,也沒有人來幫助,甚至是「逼迫」他適應了。

瑞德在入獄40年後被假釋,他同樣不能適應這個社會。他說:「我一心想違反假釋,這可能會令我重返肖申克,活在恐懼中真是糟糕,布魯克斯體會過,他看透了,我只想回到有意義的地方,不必整天擔驚受怕。」

從心理學上說,當人適應了體制內身份地位,當人所有的聯繫都建立在體制內的時候,脫離體制就成了我們不想做的行為。我們做出自己不想做的行為,被稱之為「反態度行為」。

在我們被要求做出反態度行為時,我們的內心是有牴觸的,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不開心、不舒服。

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行為。

基於對於摯友安迪的承諾,瑞德沒有選擇重返肖申克監獄或者自殺,而是選擇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安迪的邀請,前往墨西哥重新適應自己的人生。

布魯克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孤身一人,帶著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絕望,走上了絕路。

體制化,是喪失了希望的認命

瑞德說:「在這裡認命是最好的。」

瑞德是被體制化的人,瑞德失去了希望。在前幾次假釋申請的時候,瑞德還會公事公辦地說「我改過自新了」,但40年後,他說:「我不在乎。」

失去希望,同樣是「體制化」的關鍵點。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裡呆了將近20年,但他沒有被體制化,是為什麼?他一直都懷有希望。

安迪是個銀行家,他在金融、稅務、雕刻、地質等領域都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他有能力、有耐心為自己策劃一次滴水不漏的、可以實現的越獄計劃,他知道自己可以重獲自由,所以他從未失去希望。

而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堅強的意志或者強大的能力,平庸的普通人,終歸會在日復一日的相同生活中,喪失希望、學會認命。

認命,可以令人更好地適應體制,同樣會讓人離不開體制,被體制同化地更深

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內做了幾十年的圖書管理員,他覺得這是一項十分簡單的工作:把借書人的名字記下來、去牢房裡發書、再把書收回來。

而同樣的工作到了安迪手上的時候,他執著地為監獄申請圖書經費,建立了圖書室,教導獄友知識、幫他們獲得文憑。

他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在反抗體制、反抗被體制化。

為什麼安迪能堅持反抗體制化?

因為他從未失去希望,他知道希望是這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是美好的東西,是從來都不會死的。

安迪心懷希望,成功越獄,帶著典獄長的黑錢開始了新的人生。

布魯克斯早已在50年的牢獄生活中,失去了希望

因此,他不反抗地接受了被體制化;

因此,他在出獄後無法適應體制外的生活,絕望自殺。

瑞德,在安迪的鼓勵下,找回了希望。因此,儘管他同樣生活在脫離體制的惶恐的中,還是在墨西哥開始了新的生活。

總結:

體制化不僅僅存在於牢獄中,隨著現代生活的分工越來越細,我們整天重複著同樣的生活,一樣會被體制化,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肖申克監獄」中。

但無論如何,提高能力、心懷希望,就會讓我們擁有反抗的力量,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經典解讀」《肖申克的救贖》,你被體制化了嗎?
    《肖申克的救贖》裡最迷人的角色無疑是安迪,他自信、強大、心懷希望、樂於助人……幾乎是個完美的偉人,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真正完美的人,這期由靈就和大家解讀一下與安迪這個角色相對應的角色,老布魯克斯和瑞德,反而更多的觀眾在他們身上能產生共鳴。
  • 《肖申克的救贖》與體制化
    這就叫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這是《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一段話,是一位老年囚犯布魯克斯因為在獄中表現良好而得到假釋時電影的旁白。他開始想念在監獄裡的生活,他因為最早進入到這裡,資格是相當老的,又應表現良好而得到了一份整理圖書館的「美差」,不論如何十惡不赦的罪徒,都是對他有幾分敬意的,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他並不想離開這所監獄,監獄已然成了他的庇護所,一個逃避世事的「防空洞」。
  • 《肖申克的救贖》可怕的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影片。該片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我和《肖申克的救贖》是這樣相識相知的:一天沒課的下午,和大學室友準備看一部電影,於是就在網上翻來覆去的尋找,最後鎖定了《肖申克的救贖》,之後,開始了漫長的下載之路(校園網還是挺慢的),等到下載完成之後,距離晚飯的時間已經快到了,準備先看一部分再去吃飯,可想而知,我們把影片看完了才去吃飯,然後把影片推薦給了周圍喜愛電影的同學
  • 《肖申克的救贖》被「體制化」的你我
    以前看,只看到了安迪,這次卻看到了老布,看到了瑞德,看到了監獄中的芸芸眾生。在監獄中每個人都經歷著相同的事情—「體制化」,它讓人適應了監獄,接受了監獄,不再掙扎,不再有希望,沒有希望也就沒有痛苦,正如劇中瑞德所言:「在這裡,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會讓你痛不欲生」。
  • 《肖申克的救贖》:體制化也禁錮不了我想要自由的靈魂
    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這也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餘生。監獄是一種禁錮性的象徵,處於監獄外的人,思想與靈魂大多處於自由狀態,而在監獄裡待久了的人,大多數被體制化了,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與靈魂。對於他們來說,裡面的一切都習慣了。
  •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道理你知道多少?
    長期佔據豆瓣評分榜首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可以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部電影了,那這部影片中的道理你們都知道多少呢?在監獄裡,安迪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他的獄友們爭取到了啤酒,安迪的一技之長,讓他不用再乾洗衣房的工作,讓他獲得了圖書室的工作,讓整個片區的獄警都來找他幫助他們報稅。安迪的一技之長,讓監獄長諾頓也動了心思,讓安迪幫他洗黑錢,最終安迪卻讓自己成了富翁。有一技之長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這樣我們才會有機會超越自己。
  • 豆瓣9.7分,跪著也要看完:體制化枷鎖束縛下我們該如何自我救贖
    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而入獄被判無期徒刑,安迪被關押在魚龍混雜,黑白混淆,橫行霸道的肖申克監獄裡,開始了自己黑暗絕望的牢獄生活。然而,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安迪並沒有放棄自己追求自由的希望,通過自己自身的知識和求生之道,在黑暗的肖申克監獄裡面得到尊重,受到特殊對待。
  • 3刷《肖申克的救贖》,我忍不住揭露「習得性無助」是如何摧毀人
    一、「習得性無助」的罪魁禍首,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締造者諾頓:高壓、殘暴環境下,把靈魂和肉體都交給魔鬼從心理學上說,習得性無助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在肖申克監獄這個沒有自由又高紀律的封閉空間中,「體制化」就是造成「習得性無助」的罪魁禍首。
  • 《肖申克的救贖》:在被體制化人生中心懷希望,才有無限可能
    故事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講述因被指控殺害妻子及其情人而含冤入獄的成功銀行家安迪,二十年在監獄生活中獲得的友誼、一直存在於心的希望、對自由的嚮往和對體制化的感悟。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逃離體制化的束縛,方能實現自我救贖
    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裡對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的過程有這樣一段描述: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圍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
  • 《肖申克的救贖》,「上帝視角」下的理性與信念,友情和自由
    電影裡有種特殊的鏡頭叫做「上帝視角」,常常是從高空俯視萬物的感覺,而在本片中瑞德的視角雖稱不上上帝視角,但導演卻巧妙地借用瑞德的眼睛用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安迪這個特殊的人物角色進行解讀。一個曾經很有名望的銀行家,因為一次被人們認定的衝動被判刑至監獄服刑,從監獄那段的俯拍全景鏡頭開始,關於安迪在監獄中的一切就都從瑞德的口中娓娓道來。
  • 《肖申克的救贖》困住人的從來非高牆,而是潛移默化的體制化
    從最開始的安迪被指控槍殺入肖申克監獄,再到十九年後他重獲自由救贖了自己並救贖了整座監獄為結束,基本上所有的劇情都在這座監獄當中展開。作為一部涉及監獄並且絕大多數劇情皆在此展開的類型電影,該片罕見地撇開了此類題材的限制,而是在黑暗與冷漠的監禁當中,加入了不少溫馨的戲份,同時也塑造了身處晦暗之中依舊會生出的會拯救靈魂的友情,比如安迪和瑞德,比如安迪對湯米的教學。
  • 《肖申克的救贖》選擇「自由」或「體制化」
    安迪是一個無罪的好人,卻被關進監獄接受改造。肖申克的幾任典獄長沒有一個是清白的,但他們卻在那裡頤指氣使,教化訓導著無罪的安迪。在這樣一個錯謬、黑白顛倒的世界,現代派作家筆下的人物通常會自甘墮落或精神崩潰,而史蒂芬·金塑造的安迪卻像一隻浴火後重生的火鳳凰,健康自信地飛出了煉獄的火坑。這樣的結果同樣寄託著作者要使荒原上的人們堅守善良人性並「振奮」起來的創作主旨。
  • 《肖申克的救贖》什麼是體制化,生活中的體制化有哪些?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好劇,影響了成百上千的人,從上映至今25個年頭,還經常被人提起,多個影片情節還歷歷在目,多少次和朋友一起吹牛打屁,清晰的能說出其中的情節,這部劇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瑞德和安迪所說的「體制化」,那麼,究竟何為體制化,生活中的體制化又有哪些呢?
  • 《肖申克的救贖》:安迪4個避免體制化行為
    《肖申克的救贖》有兩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第一:老布出獄後想再次犯罪回到監獄,因無法適應出獄後生活而自殺。這就是所謂的體制化,體制化是可怕的,但是我對體制化還有一種解釋:思想的墮落。一個思想產生了懶惰,就很容易體制化,不想改變現狀,滿足於當下。在電影在安迪有六個避免體制化的行為,我們可以學習了解一下。
  •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淺談電影中「體制化」的現實意義
    既然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監獄裡面,那麼多數人就輕易地認為,「體制化」只是一個身處監獄中才會遇見的東西。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講到這裡,我想應該先補充說明一下什麼是體制化。「體制」可理解為包括某種規則、狀態、意識和習慣的大環境背景。當然,這只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表述。具體到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那就以一個公司的形式來分析。
  • 《肖申克的救贖》:無論什麼環境下,都別把自己「體制化」
    安迪雖然知道自己的妻子不是自己殺的,但是他一開始之所以肯在肖申克呆了20年之久,可能是他認為雖然他不是直接殺害他妻子的兇手,但是妻子的死他有一部分的責任,所以他才會一直待在了肖申克裡。監獄裡那些牆很有意義。
  • 《肖申克的救贖》深度解析,帶你了解電影中你所不知道的意義
    但《肖申克的救贖》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向了別處,和所有猜想不同的是,肖申克監獄裡的凡人害怕被釋放,即使他們討厭監獄的高牆,他們也不想從中逃跑。被關押了50年的布魯克斯就是這樣想的。對於自己的假釋,布魯克斯嘗試殺害自己的朋友,只是為了留下來。對布魯克斯來說,自由將她驅逐到另一個他不屬於的世界。所以當他最後發現自己只剩孤身一人,除了自殺以外他別無選擇。
  •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一直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狀態就是」眼底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自由「,監獄之所以讓人覺得可怕,覺得是對錯誤的懲罰,大概就是這個地方能徹底的摧毀一個人眼底的希望之光,能讓人麻木到無法愛自己更別提愛別人,總是將人關在一個狹小的地方,讓自由被束縛。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摧毀人的希望,將人變得「體制化」的可怕地方。
  • 《肖申克的救贖》他們渴望逃離當下而前往自己的理想世界
    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冤枉進入肖申克監獄,入獄19年,不斷在自由與體制化中掙扎,最終越獄成功而且收穫友情與自由的一個故事。片中沒有幾乎沒有女性演員來推動劇情發展,這也是劇本設計的高明之處。由於本片整體風格偏向黑暗系,情節大多是監獄裡的瑣事,氣氛厚重並且壓抑,這在一定程度影響觀影效果,而且影片前期情緒壓抑不夠猛烈,直到結尾處重獲自由並沒感覺太多意外,而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