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很久之前朋友推薦給我的一部電影,我昨天才把它看完。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電影裡安迪說的這句話,向我們詮釋了希望帶來的力量。
男主安迪在充滿殘酷與迷茫的監獄裡,始終沒有遺失自由的靈魂,用希望與意志開闢了救贖之道。遠離囚禁,重獲了自由。
1
監獄囚禁是一種約束犯罪者的行為,這種行為容易禁錮人的思想與自由。
很不幸,影片中的安迪是一名無罪者,卻也被套上了這種枷鎖。
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這也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餘生。
監獄是一種禁錮性的象徵,處於監獄外的人,思想與靈魂大多處於自由狀態,而在監獄裡待久了的人,大多數被體制化了,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與靈魂。對於他們來說,裡面的一切都習慣了。
日復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再也沒能勾起他們不滿的情緒,他們的思想被周圍的環境與所謂的體制漸漸感染,甚至是融為了一體。在處處充滿束縛的監獄生活裡的人們是多麼的可悲!
而安迪從邁進肖申克監獄的那一刻起,始終沒有遺忘過自己身上所擁有的自由靈魂。即使監獄無情地禁錮了他的身體,他的靈魂沒一刻停止過自由。
在被囚禁的二十年裡,他沒一刻停止過尋找救贖自由靈魂的機會,在監獄裡積聚了種種精神資源。
他和瑞德深交,在喝啤酒的那一時刻,只有瑞德讀懂他在享受被禁錮了許久的自由,他管理監獄圖書館,花了十幾年挖地道……友誼與精神糧食的融合,終於讓他在狂風大作的雨夜,通過隧道逃離了肖申克,釋放了自由。
2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周圍的一切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特別是帶有強制與束縛色彩的體制,先把人的身體囚禁在一個極其糟糕的環境裡,再進一步束縛他們的思想,最終大多數人的生活被體制化了。
在幾近與世隔絕的肖申克監獄裡,人們無法與外人接觸,無法體會真正的生活,連思想都只能局限在監獄範圍裡,脫離了時代,遺失了靈魂。就像被囚禁在籠子裡的鳥,永遠感受不到翱翔天空的美妙。
在這種環境中存活,只有少數人是帶有自由的靈魂,真正地在生活,而絕大部分人只是處於活著的狀態,被所謂的體制化壓得喘不過氣來。
瑞德口中的「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之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這一句話無不是為活著而活著這種生活狀態最好的詮釋。
但環境畢竟是一種外界因素,真正囚禁一個人的不是監獄,也不是所謂的體制化,而是一個人的思想與意志。
安迪和監獄裡的大多數人一樣,深受體制化的束縛,但他從未曾丟失過嚮往自由的靈魂,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即使在最糟糕的環境裡,他仍努力地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救贖自由的靈魂。這才是真正生活的狀態。
但我們容易受一個環境的影響,譬如監獄這種糟糕的環境,很多人一開始就產生埋怨與失望的心理,久而久之,會深陷存活的泥潭裡,完全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所有的安排都被體制化了。我們也不再嚮往自由,而是慢慢習慣了這種活著的狀態了。
我們常常會感嘆這種可悲的活法,但大多數人把這種悲劇全歸結於當初所處的環境,而忘了自身獨有的靈魂。
3
在當代,很多人像監獄裡的大多數人一樣,遺失了自由的靈魂,可悲地存活。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許多人都被套上了人生的枷鎖。99%的人處於活著的狀態,只有1%的人是在真正的生活。
在外打拼的空巢青年大多心懷夢想,一開始,他們對夢想滿懷信心,追逐夢想的腳步永不停歇,那是他們所存在的靈魂。
但城市的快節奏漸漸地使他們滋生了浮躁的氣息,夢想一次次地與現實碰壁,幾近到了破碎邊緣。空巢青年在無數次失望後,也漸漸地埋怨周圍的環境,喪失了原有的熱情,最終連靈魂都遺失了。
快節奏所帶來的浮躁,讓他們無法排解,心中的希望被日復一日毫無變化的生活磨平,最終大多數人會選擇放棄夢想,過上了一種體制化的生活。
他們最終還是過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六點上班,九點下班,擠地鐵,吃快餐,穿工作服,熬夜趕完當天的工作……連休息的時間都覺得是奢侈的,自由的靈魂也一點點被侵蝕。
剛開始,或許還是有人會不滿這種日復一日呆板式的體制化生活。但幾經殘酷現實的折磨,你無力掙扎,也漸漸地習慣了這套模式,不再有逃出這種體制化圈子的雜念了。一晃,可能就是十幾二十年。
外界的壓力往往比內心的力量強得多,所以很多人被囚禁在這種擠滿壓力的環境裡時,會優先選擇以一種妥協的方式存活,順應周圍的環境,直至自由的靈魂被侵蝕得一乾二淨。
而只有少數人還堅守自己的靈魂,不被所謂的體制化束縛,真正地在生活。
4
其實,即使在充滿浮躁的世界裡頭,只要我們願意去堅守屬於自己的自由靈魂,並為之不斷努力,總有一天,你的生活會不被體制化,你就真的是在生活,而不是被迫生活。
被套上體制化的生活,從本質來講,它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外界的一點變動都會讓它有所變化。體制化生活者的思想也因此受到束縛,每天存於壓力與聽從指揮中,日復一日完成部門所安排的工作。這種狀態的原理和機械化原理差不多,都是多次重複的模式。
真的在生活,從本質來講,它處於一種主動狀態,這種狀態被賦予了自己的主觀思想。這類生活者真正明確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不輕易屈服於周圍的環境,始終懷有追求自由的靈魂,並竭盡全力地付出,直至獲得想要的自由。
在這個思想相對自由的時代的,追求自由是大多數人所想要的,但是糟糕的環境極其容易動搖人們的想法。幾經試錯,最終還是向體制化妥協,之後習慣了這種為活著而活著的生活狀態。他們大多認為環境和現實是擊垮他們的主要因素。
其實,任何外界的因素都不能歸結於我們妥協於體制化的主要因素,只要我們一直擁有嚮往自由的靈魂,並不斷努力,就像影片中的安迪一樣,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釋放了自由。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只要我們敢於不輕易妥協外界,並一直擁有嚮往自由的靈魂,你也可以真正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