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體制化也禁錮不了我想要自由的靈魂

2020-12-15 做一個佛系女子

《肖申克的救贖》是很久之前朋友推薦給我的一部電影,我昨天才把它看完。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電影裡安迪說的這句話,向我們詮釋了希望帶來的力量。

男主安迪在充滿殘酷與迷茫的監獄裡,始終沒有遺失自由的靈魂,用希望與意志開闢了救贖之道。遠離囚禁,重獲了自由。

1

監獄囚禁是一種約束犯罪者的行為,這種行為容易禁錮人的思想與自由。

很不幸,影片中的安迪是一名無罪者,卻也被套上了這種枷鎖。

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這也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餘生。

監獄是一種禁錮性的象徵,處於監獄外的人,思想與靈魂大多處於自由狀態,而在監獄裡待久了的人,大多數被體制化了,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與靈魂。對於他們來說,裡面的一切都習慣了。

日復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再也沒能勾起他們不滿的情緒,他們的思想被周圍的環境與所謂的體制漸漸感染,甚至是融為了一體。在處處充滿束縛的監獄生活裡的人們是多麼的可悲!

而安迪從邁進肖申克監獄的那一刻起,始終沒有遺忘過自己身上所擁有的自由靈魂。即使監獄無情地禁錮了他的身體,他的靈魂沒一刻停止過自由。

在被囚禁的二十年裡,他沒一刻停止過尋找救贖自由靈魂的機會,在監獄裡積聚了種種精神資源。

他和瑞德深交,在喝啤酒的那一時刻,只有瑞德讀懂他在享受被禁錮了許久的自由,他管理監獄圖書館,花了十幾年挖地道……友誼與精神糧食的融合,終於讓他在狂風大作的雨夜,通過隧道逃離了肖申克,釋放了自由。

2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周圍的一切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特別是帶有強制與束縛色彩的體制,先把人的身體囚禁在一個極其糟糕的環境裡,再進一步束縛他們的思想,最終大多數人的生活被體制化了。

在幾近與世隔絕的肖申克監獄裡,人們無法與外人接觸,無法體會真正的生活,連思想都只能局限在監獄範圍裡,脫離了時代,遺失了靈魂。就像被囚禁在籠子裡的鳥,永遠感受不到翱翔天空的美妙。

在這種環境中存活,只有少數人是帶有自由的靈魂,真正地在生活,而絕大部分人只是處於活著的狀態,被所謂的體制化壓得喘不過氣來。

瑞德口中的「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後習慣它,更久之後……你不能沒有它,這就叫體制化」這一句話無不是為活著而活著這種生活狀態最好的詮釋。

但環境畢竟是一種外界因素,真正囚禁一個人的不是監獄,也不是所謂的體制化,而是一個人的思想與意志。

安迪和監獄裡的大多數人一樣,深受體制化的束縛,但他從未曾丟失過嚮往自由的靈魂,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即使在最糟糕的環境裡,他仍努力地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救贖自由的靈魂。這才是真正生活的狀態。

但我們容易受一個環境的影響,譬如監獄這種糟糕的環境,很多人一開始就產生埋怨與失望的心理,久而久之,會深陷存活的泥潭裡,完全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所有的安排都被體制化了。我們也不再嚮往自由,而是慢慢習慣了這種活著的狀態了。

我們常常會感嘆這種可悲的活法,但大多數人把這種悲劇全歸結於當初所處的環境,而忘了自身獨有的靈魂。

3

在當代,很多人像監獄裡的大多數人一樣,遺失了自由的靈魂,可悲地存活。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許多人都被套上了人生的枷鎖。99%的人處於活著的狀態,只有1%的人是在真正的生活。

在外打拼的空巢青年大多心懷夢想,一開始,他們對夢想滿懷信心,追逐夢想的腳步永不停歇,那是他們所存在的靈魂。

但城市的快節奏漸漸地使他們滋生了浮躁的氣息,夢想一次次地與現實碰壁,幾近到了破碎邊緣。空巢青年在無數次失望後,也漸漸地埋怨周圍的環境,喪失了原有的熱情,最終連靈魂都遺失了。

快節奏所帶來的浮躁,讓他們無法排解,心中的希望被日復一日毫無變化的生活磨平,最終大多數人會選擇放棄夢想,過上了一種體制化的生活。

他們最終還是過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六點上班,九點下班,擠地鐵,吃快餐,穿工作服,熬夜趕完當天的工作……連休息的時間都覺得是奢侈的,自由的靈魂也一點點被侵蝕。

剛開始,或許還是有人會不滿這種日復一日呆板式的體制化生活。但幾經殘酷現實的折磨,你無力掙扎,也漸漸地習慣了這套模式,不再有逃出這種體制化圈子的雜念了。一晃,可能就是十幾二十年。

外界的壓力往往比內心的力量強得多,所以很多人被囚禁在這種擠滿壓力的環境裡時,會優先選擇以一種妥協的方式存活,順應周圍的環境,直至自由的靈魂被侵蝕得一乾二淨。

而只有少數人還堅守自己的靈魂,不被所謂的體制化束縛,真正地在生活。

4

其實,即使在充滿浮躁的世界裡頭,只要我們願意去堅守屬於自己的自由靈魂,並為之不斷努力,總有一天,你的生活會不被體制化,你就真的是在生活,而不是被迫生活。

被套上體制化的生活,從本質來講,它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外界的一點變動都會讓它有所變化。體制化生活者的思想也因此受到束縛,每天存於壓力與聽從指揮中,日復一日完成部門所安排的工作。這種狀態的原理和機械化原理差不多,都是多次重複的模式。

真的在生活,從本質來講,它處於一種主動狀態,這種狀態被賦予了自己的主觀思想。這類生活者真正明確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不輕易屈服於周圍的環境,始終懷有追求自由的靈魂,並竭盡全力地付出,直至獲得想要的自由。

在這個思想相對自由的時代的,追求自由是大多數人所想要的,但是糟糕的環境極其容易動搖人們的想法。幾經試錯,最終還是向體制化妥協,之後習慣了這種為活著而活著的生活狀態。他們大多認為環境和現實是擊垮他們的主要因素。

其實,任何外界的因素都不能歸結於我們妥協於體制化的主要因素,只要我們一直擁有嚮往自由的靈魂,並不斷努力,就像影片中的安迪一樣,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釋放了自由。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只要我們敢於不輕易妥協外界,並一直擁有嚮往自由的靈魂,你也可以真正地生活!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被「體制化」的你我
    《肖申克的救贖》作為一部IMBD長期排名第一的作品,很多人即使沒看過,也曾聽聞過它的名字,它雖然在奧斯卡上顆粒無收,但卻是電影史上的無冕之王,是所有影迷最不應該錯過的電影之一。《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有一種鳥是不因該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起初我以為這部電影講的只是「自由」,劇中主人公安迪被冤枉,從銀行家變為階下囚,看著安迪在獄中被侵犯,到通過金融才能改變生活,有了沉冤昭雪的機會,卻又轉瞬即逝,最終通過自己挖了十九年的密道,爬過了臭氣燻天的下水道,最終通往自由。
  • 《肖申克的救贖》可怕的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影片。該片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我和《肖申克的救贖》是這樣相識相知的:一天沒課的下午,和大學室友準備看一部電影,於是就在網上翻來覆去的尋找,最後鎖定了《肖申克的救贖》,之後,開始了漫長的下載之路(校園網還是挺慢的),等到下載完成之後,距離晚飯的時間已經快到了,準備先看一部分再去吃飯,可想而知,我們把影片看完了才去吃飯,然後把影片推薦給了周圍喜愛電影的同學
  • 《肖申克的救贖》與體制化
    這就叫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這是《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一段話,是一位老年囚犯布魯克斯因為在獄中表現良好而得到假釋時電影的旁白。第一遍看這部電影時,我並不以為然,我的目光都在主角安迪身上,當我第二遍看這部電影,卻被這位老人的死所驚詫的起雞皮疙瘩。他為什麼要自殺?他明明得到了自由!
  • 《肖申克的救贖》選擇「自由」或「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中,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而獄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迫使忍無可忍的安迪終於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越獄而出,重獲自由。當翌日典獄長打開安迪的牢門時,發現他已不翼而飛,預感到末日來臨的典獄長在檢察人員收到安迪投寄的罪證之前,畏罪自殺。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逃離體制化的束縛,方能實現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人看到了夢想和追求,有人被其中的友誼和堅持所打動,也有人感悟到了自由和希望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逃離體制化的束縛,從而實現自我精神救贖,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條主線。「體制」是人類生活所需要遵循的一套既定法則,而「體制」加上「習慣化」便產生了「體制化」。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裡對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的過程有這樣一段描述: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圍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
  • 《肖申克的救贖》困住人的從來非高牆,而是潛移默化的體制化
    從最開始的安迪被指控槍殺入肖申克監獄,再到十九年後他重獲自由救贖了自己並救贖了整座監獄為結束,基本上所有的劇情都在這座監獄當中展開。作為一部涉及監獄並且絕大多數劇情皆在此展開的類型電影,該片罕見地撇開了此類題材的限制,而是在黑暗與冷漠的監禁當中,加入了不少溫馨的戲份,同時也塑造了身處晦暗之中依舊會生出的會拯救靈魂的友情,比如安迪和瑞德,比如安迪對湯米的教學。
  • 《肖申克的救贖》點燃希望,讓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救贖!
    這部老電影,當年的你是因什麼而看的呢,我個人當年看全憑著因為評分高,看完電影卻感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多年以後的今日看完了整本書才發現當年的自己真是閱歷不夠,書中所表達的體制化是我們無法逃過的話題,書中的一部分與大學的我也引起了共鳴,大學比高中更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幹什麼,整日無所事事
  • 在體制化中救贖自己—《肖申克的救贖》影評:安迪是如何做到的?
    他的代表作品有《肖申克的救贖》《綠色奇蹟》《迷霧》等。作為一個對電影有著狂熱追求的導演,他對《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有著精準的把控。這部犯罪劇情電影被希望、自由這主題所涵蓋,在監獄的每個人都被體制化了,被極度嚴格的紀律和聖經所禁錮著。正如瑞德所說:「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希望會讓人瘋狂,它在這裡沒用」。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階段探究安迪重獲自由的救贖之路
    >狹義上的救贖,可分為三個層面 :身體的救贖、精神的救贖和靈魂的救贖。在我看來,影片中的救贖與自由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男主安迪也正是在追尋靈魂自由的途中實現了自我和他人的救贖,最終被關在獄中19年後他終於憑藉自己的智慧、堅持與努力,幫助自己和獄友瑞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與肉體的自由。
  • 《肖申克的救贖》,「上帝視角」下的理性與信念,友情和自由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上映於1994年。 講述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獄的年輕銀行家在困境中如何追尋自由的故事。這部電影除了宣揚理性、希望、奮鬥,還詮釋了男人之間的溫暖的友情。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是個老大哥般的人物,慷慨任俠,老成世故又頗有頭腦。他在監獄裡法力無邊,若不是最初他幫助安迪搞到了許多工具,安迪也無法完成越獄的奇蹟。對在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裡待了三十年的瑞德來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從進入肖申克監獄的那一天起,獄長就揚言,「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
  • 《肖申克的救贖》:在被體制化人生中心懷希望,才有無限可能
    故事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講述因被指控殺害妻子及其情人而含冤入獄的成功銀行家安迪,二十年在監獄生活中獲得的友誼、一直存在於心的希望、對自由的嚮往和對體制化的感悟。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完成了自我救贖,成功越獄,重獲了自由,開始了新人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實現救贖要經過身體救贖和靈魂救贖兩個階段。一、身體救贖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地獄般的牢籠,同性、暴力、洗錢、暗殺等行為橫行,囚犯在失去了尊嚴和人格。
  •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這部電影我看了好幾次,就好像是在演繹我們的生活一般。故事從1946年說起,緬因州一位銀行家安迪喝得醉醺醺地上了自己的車,還把手槍裡裝滿子彈,接著是他妻子與人私通的畫面,然後兩人雙雙被殺。安迪被判刑入獄,成了肖申克監獄的重罪犯。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人物,承載著三種關於「自由」的定義
    禁錮我們的,從來不是我們的肉身與環境,而是我們的自我意識,是「我是誰」的內心拷問。我們的環境往往會成為我們的體制,我們會主動地尋求被「體制化」。若不是,那追求的自由就可能成為人生的陷阱。二、瑞德:接納真實自我的自由安迪剛入監時,跟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滿不在乎又帶譏誚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但這不表明他真心認罪了。
  • 《肖申克的救贖》: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沒錯,我要說的就是《大話西遊》,不過是美國的《大話西遊》:《肖申克的救贖》!至尊寶花了整整500年時間才完成對自己的救贖,而安迪也花了將近20年時間才完成肖申克的救贖。即使是一心想要出獄的瑞德,也差點走上老布的絕路。因為在監獄裡無所不能的他,出獄之後卻毫無用武之地,甚至如果不喊報告,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但瑞德的幸運之處在於,安迪給了他一個希望。
  • 《肖申克的救贖》:永遠滿懷希望,永遠追尋自由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電影中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正式上映,距今雖然已經有25年了,但這部電影卻依然是一部必看電影,因為它是永遠的經典。
  • 《肖申克的救贖》什麼是體制化,生活中的體制化有哪些?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好劇,影響了成百上千的人,從上映至今25個年頭,還經常被人提起,多個影片情節還歷歷在目,多少次和朋友一起吹牛打屁,清晰的能說出其中的情節,這部劇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瑞德和安迪所說的「體制化」,那麼,究竟何為體制化,生活中的體制化又有哪些呢?
  • 《肖申克的救贖》:現實如果是牢籠,囚禁不了自由的靈魂
    電影觸及了人類心靈深處的東西,導演用「肖生克監獄」影射了整個社會,不同的人在體制化社會中展現了不同的態度,有時候掙扎的活比決絕的死,需要更大的勇氣。《肖生克的救贖》吸引觀眾的是對自由的嚮往,對希望的渴求,對不公的反擊。
  •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淺談電影中「體制化」的現實意義
    我猜有不少人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就算沒看過也可能聽別人說起過。這部上映於1994年,距今已經26年的電影,依舊在時光的流淌中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考人生,在探索中迎來生命中的覺醒。電影是一種藝術,卻也好似一杯甘冽而醇香的美酒,讓人在細品之餘回味無窮。也讓人在身心沉浸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發覺這世間的種種狀態。
  • 掙脫即救贖——《肖申克的救贖》
    有時候四周會變成一灘汙濁的泥沼,或是密不透風的圍牆,在這裡甚至會遇到病態的獄友,面對生活的強暴。「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這就是體制化。」體制化意味著臣服,意味著沉淪,意味著失去了骨血靈魂與思想火花成為跪倒在脅迫下的行屍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