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老電影,當年的你是因什麼而看的呢,我個人當年看全憑著因為評分高,看完電影卻感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多年以後的今日看完了整本書才發現當年的自己真是閱歷不夠,書中所表達的體制化是我們無法逃過的話題,書中的一部分與大學的我也引起了共鳴,大學比高中更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幹什麼,整日無所事事,對前途一片迷茫,不知未來的我們就開始回想過去,想起了高中時光,變得無比懷念那段當時十分厭惡的時期。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不是被體制化了,起先無法忍受高中那種高強度枯燥的生活,然後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感覺一切都被規定好,我們已經開始依賴那種生活,生活不是一成不變,我們也要努力克服這種體制化症候群,體制內的生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脫離了體制後無法面對體制外的一切這個社會從未拋棄我們是我們拋棄了自己,書中最後說,我該怎麼辦,使勁活下去,或使勁找死,當然是選擇後者了,那就要好好學學怎樣使勁活下去,最後,看完了書可以去重溫一下電影了。
讓我們重溫其經典場景,要麼忙著死,要麼忙著活,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是體制化下被無形禁錮的心,守著那微薄的希望,相信並堅守著,找到勇氣和精神力量不被環境同化,一次含冤入獄,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20年後,安迪從入獄那一刻起就開始盤算的越獄計劃終於成功實現,這到底是安迪一個人的越獄故事還是肖申克監獄裡靈魂的救贖。
瑞德第三次假釋考核,當你老了,也活明白了瑞德影片前期也是被體制化了,說的都是為了假釋的漂亮話,或者說有意為之不想被假釋,第三次是真情流露,悔恨在監獄裡的生活,正是安迪給了他希望和勇氣,擺脫體制化,肖申克監獄儼然成了典獄長的私人封地,只是典獄長低估了安迪對自由的嚮往,安迪向著自由的方向,爬過了5個足球場寬度的骯髒下水道,瑞德說給我爬我都不爬,安迪,整個監獄唯一沒有罪的人,她是為了內心的贖罪,在監獄裡待了十幾年,卻死在典獄長手裡,這成了壓死安迪的最後一根稻草。
影片印象最深的二個人物:安迪和瑞德,在這個監獄內所有人都是無罪陷害而來的.除瑞德.這裡特別黑暗,每天幹活.然後還會平白無故的被欺負.感覺好卑微.當然裡面也好水,可以用香菸買通人際關係.而瑞德在裡面有點厲害.他會找渠道弄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一把小錘子讓安迪和瑞德成為了好朋友,後面因安迪這個人有能力.有想法.於是被派到監獄圖書館工作,後面他依靠小錘子挖獄成功出逃,出去後也沒有忘記瑞德.想約他一起幹場大事業,關在監獄40年,釋放後的人生,和社會已經格格不入。
戲劇化的人生是無法選擇的一個百口莫辯的人只能在絕望中適應生存但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希望可以令人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然而你也要有個敏銳的大腦確保你在惡劣的環境中可以脫身與其苟且不如竭盡所能放手一搏如此即是海闊天空,當影片最後一個鏡頭落下,腦海中一遍又一遍浮現影片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贖、肖申克的救贖……」誰救了誰,到底救贖了什麼,我這樣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