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關於希望與救贖、信仰和自由的小說。作者史蒂芬·金是美國現代驚悚小說大師,擅長創作恐怖小說。他的作品已被譯為三十多國文字,讀者超過3億5千萬,在全世界擁有無數金粉。
《肖申克的救贖》是史蒂芬·金的代表小說之一,創作於1982年。收錄這部小說的合集《四季奇譚》英文版一上市,就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創造了當年銷售28萬冊的奇蹟。
這部小說在1994年被搬上熒幕,同名電影獲得了第67屆奧斯卡電影節七項提名,但因為當年的電影《阿甘正傳》風頭太盛,只能遺憾地與奧斯卡失之交臂。
儘管如此,這些年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直高居imdb全球最佳電影排名榜top250第一名,還以9.7分的高分長年居豆瓣電影top 250第一名,連當年稍勝風騷的《阿甘正傳》,也不得不屈居第三。
讀者說,看過小說《肖申克的救贖》,即使身陷囫圇,也能心中有光;
影迷說,每當現實令我疲憊時,就會翻出影碟,重獲力量;
……
為什麼大眾對《肖申克的救贖》的喜愛能夠長盛不衰?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具有這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因為史蒂芬·金成功塑造了安迪·杜佛尼這一經典人物形象,不僅勇敢執著,而且熱愛自由,心懷希望,永不言棄。
1、只要為最壞的結果預先做好準備,就可以始終抱著樂觀的期望。
安迪本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在三十歲那年,他的妻子出軌高爾夫球教練,並且在和情人幽會時雙雙被殺。法官認定安迪是殺人兇手,安迪因此被判終生監禁。
在肖申克監獄,安迪飽受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蹂躪。剛入獄時,因為身形瘦小、相貌俊秀,他一次次遭到同獄犯人慘無人道的毆打和令人髮指的侵犯。
但是,每次遭到侵犯時,他都拼死反抗,從不屈服。書中有一個場景特別震撼,安迪在洗衣房遭到博格斯等三名犯人的輪流侵犯。事畢後,博格斯用刀逼著安迪跪下。
安迪跪在溼漉漉髒兮兮的地上,褲子褪在腳髁上,大腿間還流著血,可他依然高高昂著頭,臉上帶著以往慣有的微笑。
這個令人淚目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噩運面前絕不低頭的安迪。
在入獄後的第十五年,安迪通過新來的犯人湯米,得知了殺害妻子及其情人的真兇。但是,典獄長諾頓為了能夠長期掌控安迪,讓他替自己投資、洗黑錢,不惜以毀掉安迪的人生為代價,生生截斷了他洗刷冤屈、重獲自由的道路。
在這種情形下,絕大多數犯人都會放棄希望,「要麼安於現狀,要麼徹底崩潰」。
但安迪沒有,諾頓能夠囚禁他的身體,卻沒法擊潰他的內心。相反,從入獄的第二年起,他就開始著手為越獄做準備。
他巧妙地利用電影畫報作為掩蓋,在獄警的眼皮底下,用了整整二十六年時間,為自己挖掘了一條通往自由的希望之路,成功逃離了肖申克監獄。
在小說中,史蒂芬·金借安迪的獄友瑞德之口,揣測分析了安迪越獄的心路歷程。
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瑞德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失敗的可能,以及由此帶來的可怕後果:
如果獄警中途發現了安迪畫報下的秘密;
如果洞口挖到一半獄警把安迪更換了牢房;
如果安迪挖穿了監獄的牆卻發現根本不能逃出去;
如果僥倖逃出去了,那把打開安迪新生活的鑰匙卻不在巴克斯登牧草地上;
……
所有這些失敗的可能,足以讓99.99%的人退縮放棄。畢竟,重獲自由的勝算太小,失敗的機率太大。相比自由的誘惑,失敗的後果更令人難以承受。
瑞德說,肖申克自建獄以來,雖然越獄者無數,但真正成功者寥寥無幾,大部分人不是被打死,就是重新回到監獄。
瑞德還說,洗衣房工頭韓利·巴克斯每天熱衷研究越獄,並制訂了不下一百種越獄計劃,卻從來沒有嘗試過其中任何一種,最終還是在入獄三十一年後,病死在監獄的醫務室裡。
但安迪沒有被嚇倒,他是那種「會為颶風到來做好準備的人」。
他和韓利不一樣,不管後果會有多糟,他都會付諸行動。他對瑞德說:只要為最壞的結果預先做好準備,就可以始終抱著樂觀的期望。
這就是安迪的人格魅力所在,面對困境,敢於行動,並能坦然接受可能的最壞結果;這也是《肖申克的救贖》的力量所在,強者不會在噩運面前束手就擒,而是努力採取行動,與命運抗爭到底。
2、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
除了勇敢,安迪驚人的執著也令人欽佩。他的執著不僅表現在對自由的嚮往,對希望的絕不放棄,還體現在對自我的堅持、對人性的守護。
他可以僅憑兩把小得不能再小的石錘,在戒備森嚴的監獄裡,用二十六年的漫長時光,以水滴石穿的堅韌,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常人眼裡的不可能,變成一切皆有可能。
他可以連續六年,在毫無回音的情形下,每周向州議會寫一封信,請求撥款為肖申克監獄圖書館添置圖書。
當州議會不勝其煩,終於在六年後匯來第一張兩百元的支票後,他又改為每周寫兩封信,直至每年都能收到州議會的支票,並且上面的金額越來越大。
這個內心強大到無敵的男人,如肖申克監獄的太陽,不僅救贖自己,也照亮他人。
他對瑞德說,在超凡入聖與無惡不作之間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在得失之間求取平衡,兩害相權取其輕,盡力將善意放在前面。
所以,雖然身陷牢獄之災,但他拒絕沉淪,而是盡力去喚醒獄友泯滅的人性,重新點燃他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他的努力下,肖申克監獄圖書館從一間油漆儲藏室,擴大成三個房間,成為新英格蘭地區擁有書籍最多的監獄圖書館。
在圖書館,他輔導獄友補習高中課程,引導他們學習各種手工,鼓勵他們通過讀書來充實自己。
不僅如此,他還會在獄警面前稱呼獄友為同事,冒死為他們爭取一頓啤酒,讓他們能像自由人一樣,在勞作之餘坐在一起,喝著啤酒,感受陽光灑滿肩頭的快樂。
絕大部分人來到監獄,都是從剛開始的無法忍受到逐漸可以忍受,進而慢慢接受這種生活。當逐漸適應以後,他們甚至開始喜歡這裡的監獄生活了。
這種可怕的變化,就是史蒂芬·金在小說中反覆提到的「體制化」。它會在無聲無息中,逐漸瓦解一個人的自我,剝奪他對自由的嚮往,甚至改變他的生理本能。
在小說裡,監獄圖書管理員布魯克在獲釋離開肖申克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僅僅一年就死在了養老院;
瑞德因為已經習慣了監獄規定的時間上廁所,以至於他在其它時間尿意或便意就會消失。在獲得假釋後,他甚至想像其他犯人一樣,故意犯個小錯,重新回到監獄。
但安迪時時保持警醒,拒絕被環境同化。
他是瑞德口中自制力最強的人,守口如瓶,謹言慎行,並且每年只喝四次酒,年年如此,從不越界。
和其他獄卒的隨意邋遢、精神萎靡不同,安迪總是保持著乾淨的十指,走路時氣宇軒昂,好像他不是行走在肖申克的高牆之內,而是準備去參加雞尾酒會。
正是因為這種謹慎自律,對自我的堅守,和對惡劣環境的絕不妥協,安迪才能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恐懼,堅持二十六年做同一件事,只為重獲自由。
3、「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這世界有一類人,他們天生自帶光芒,能給他人帶來勇氣和希望,譬如安迪。
這世界還有更多的人,他們缺乏勇氣,看不到希望,需要被鼓舞、被照亮,譬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
我們太像韓利,總是在幻想中自慰,在恐懼中退縮。
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
因為內心怯懦,所以隨波逐流;
因為缺乏自製,所以自我放逐。
我們的身體是自由的,但靈魂卻如池魚籠鳥。
我們覺得早起比登天還難;
我們認為一天不刷手機就無法忍受;
我們抱怨學習太苦、工作太枯燥;
我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我們害怕挫折,拒絕壓力,又不肯付出行動;
小小的誘惑,就可以讓我們偏離航線;一點點挫折,就能夠令我們放棄明天。
所以,我們需要安迪;
所以,我們在迷茫時、失望時、灰心時,會一次又一次打開《肖申克的救贖》,尋求救贖,也尋找希望。
因為安迪告訴我們:「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是永遠不會消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