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強勢崛起,金融科技已升級為傳統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的核心驅動,重塑著傳統金融的業務模式。各商業銀行紛紛調整戰略布局,持續加碼科技投入。金融科技發展也從「新核心系統建設階段」向「開放平臺建設階段」邁進,「無科技不金融」已成為普遍共識。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銀行業數位化轉型步伐,催化了部分商業銀行由開放平臺建設向生態金融發展的戰略布局。銀行機構數位化升級進入全新階段,建立在開放銀行基礎上的數字金融布局,正在成為傳統金融機構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後疫情時代,我國數位化建設轉入快車道。金融科技下半場,銀行業數字金融發展有哪些趨勢和特點?各傳統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進行生態布局,全面提升數字金融能力?政府、監管機構、場景渠道、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各生態金融參與者,如何開放協同、共建生態?新的趨勢環境下,面臨哪些挑戰?
細分中臺建設發力
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是傳統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的基礎,也是過去多年來金融科技上半場的發展變革中,各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關鍵。
某股份制銀行科技部業務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銀行的業務範圍龐雜,以前各業務板塊都有自己的系統,各業務板塊內部基本都是垂直封閉的,系統之間沒有打通,因此會出現「煙囪效應」,不同系統都有各自的資料庫、業務流程、客戶管理等,接口也不統一,很難真正實現跨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
隨著傳統金融服務理念由「客戶」向「用戶」的轉變,商業銀行對銀行內部開放的需求日漸凸顯,迫切希望通過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打通各業務領域的系統壁壘,實現數據共享。
金融壹帳通(OCFT.N)相關業務負責人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傳統模式下要打通底層數據壁壘,投入太大且風險較高,而搭建數位化中臺,是破解不同業務之間系統壁壘的有效途徑。「銀行可以將各業務部門數據接入數據中臺,統一清洗和治理,將數據沉澱到中臺,各業務部門可以根據需求及時調取。」該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近年來各商業銀行持續加大中臺建設的科技投入。與以往相比,2020年以來,銀行在細分中臺建設方面更加深入、步伐更快。
平安銀行(000001,股吧)(000001.SZ)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該行構建了完善的前中臺撮合機制和潛在中臺能力孵化機制,已搭建11大業務中臺,共發布195項中臺能力,賦能245個前臺場景上線,不斷升級完善數據化經營及線上化運營能力。
此外,南京銀行(601009,股吧)(601009.SH)上半年優化數據架構,建設數據中臺,建設智能中臺體系,持續推進四大智能產品體系建設;農業銀行(601288.SH)制定「六大中臺」戰略,打造好數據、信貸、開放銀行、零售營銷、對公營銷和運營六大中臺;興業銀行(601166,股吧)(601166.SH)推進數據中臺與技術中臺建設,複製推廣以價值交付為中心的敏捷模式,構建DevOps平臺、自動化運維平臺,加速研發運維一體化;招商銀行(600036,股吧)(600036.SH)加強技術中臺與數據中臺建設,強化金融科技在中後臺場景的應用等。
上述科技部業務人士表示,中臺其實是系列應用的集合,將服務和應用通過數據模型進行可配置化組合,從而服務於一個具體的任務。目前,銀行的中臺大概可以分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和技術中臺三個層面,分別側重數據模型、業務流程和技術工具開發。
「隨著中臺技術的逐步成熟,現在一些銀行已經開始向更加細分、專業的中臺建設領域邁進,如業務中臺範疇內的產品中臺、技術中臺中的AI智能中臺等。」該人士補充道。
強化內部開放的同時,銀行也在加快外部開放平臺的建設,突出「能力開放」,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向外輸出。
上述股份制銀行科技部業務人士透露,現在科技實力強一些的銀行都在做平臺建設,如區塊鏈物聯網平臺、數據平臺等,並將各種垂直業務領域的平臺綜合到一個大平臺上,讓更多機構能快捷、方便地接入進來。另外,銀行將金融服務能力以模塊化產品的形式輸出給合作機構,使得第三方機構也可以通過平臺向企業提供非金融服務產品服務,以構建平臺的生態體系。
金融生態加速布局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銀行機構業務全面線上化、數位化的需求緊迫性凸顯,推動傳統金融機構的數位化轉型升級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金融科技發展進入下半場,銀行開啟了數位化金融2.0全面布局。
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化發展以來,傳統金融機構就已經開始了數字金融的發展布局。彼時,銀行通過外部合作拓展業務場景,並通過API、SDK、H5等方式為場景中的終端客戶提供端到端的金融服務。這種線上化、數位化基於應用場景,也相對初級,業務合作模式也較為簡單,多集中於收單、支付結算、信貸、存款等業務領域。
隨著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推進和內外部開放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開始著眼於基於開放平臺基礎上的生態金融布局,也就是數位化金融2.0建設。
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此前在發布會上表示,得場景者得天下,得生態者得場景,構建生態是金融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要麼自建生態贏得場景,要麼聯合核心企業共建生態,再或者與有生態場景優勢的第三方合作共建場景。
數字金融2.0布局是基於銀行內外部開放能力提升基礎上的,通過中臺系統對數據的梳理和治理,銀行具有豐富的標準化業務組件和靈活快速進行產品創新的能力。同時,銀行能快速對接外部接口和進行大規模數據處理,不同業務領域之間的交叉協同特性更加明顯。
上述股份制銀行科技部業務人士表示,基於「客戶」向「用戶」理念的轉變,銀行越來越重視B端和C端客戶的協同,比如在服務企業客戶時,也會深入挖掘企業中C端客戶的金融需求,儘量觸達和覆蓋可能會與銀行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交互的「用戶」。
數據是數字金融發展的核心支撐,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商業銀行將數據治理上升至銀行戰略層面。發布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的36家A股上市銀行中,多數都明確提出加強數據中臺建設的目標和策略。其中,交通銀行(601328.SH)就明確指出,下半年加快數據中臺建設和監管數據集市建設,健全行內外數據交互機制。
智能開放趨勢凸顯
工商銀行(601398.SH)軟體開發中心總經理助理龔光慶此前在某論壇上表示,當下銀行的建設過程已經邁向了未來銀行4.0時代,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銀行的生態建設更加完善,未來商業銀行建設將呈現數位化、智能化、開放化三大特徵。
在龔光慶看來,銀行數位化轉型不是簡單地把原來的傳統業務進行線上化改造,其本質上是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構,是一個用新的技術、理念、方法對所有業務流程進行端到端重新梳理、整合和重構的過程。
中銀協秘書長劉峰也表示,中國銀行業數位化轉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處於初級階段,挑戰依然不小,可以說道阻且長。
智能化則是銀行數字金融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必然趨勢。業內普遍認為,銀行業的智能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金融壹帳通企業金融總經理蔣寧指出,商業模式發展至今,客群在不斷細分,需求也在不斷精細化,每一個單一品類的市場容量變得越來越小,因此更需要智能化系統,使銀行產品設計、運營、業務流程、營銷等環節都能快速響應不同領域、客群不同需求的快速迭代。「現在銀行在改變一個流程的時候要經過內部很多道的程序審批,很多的系統開發和管理,使得銀行很難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深入的同時,開放互聯依然是銀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開放銀行全球發展報告》指出,未來將形成更廣泛的開放生態體系,或者說是一種基於多方合作共贏的廣義開放銀行生態;開放生態的形成,將使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到生活場景中,銀行變得無處不在。
開放生態體系快速發展背景下,未來銀企合作也將進入新階段。蔣寧認為,金融科技下半場,銀行與政府、企業的合作將更加深入,不僅通過場景合作獲得客戶和數據,還要建立新興的合作關係,建立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曾公開表示,中國金融數位化轉型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部分機構頂層戰略和落地執行有待加強,數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客戶體驗有待改善;金融科技與金融機構自身系統的兼容程度、產品業務的融合程度還有待挖掘;金融數位化轉型帶來的風險也需引起高度關注。
在梁濤看來,下一步既要堅定不移地支持金融科技發展,加快金融數位化進程,優化客戶體驗,提升服務效率,同時,也要密切關注金融科技帶來的影響,做好前瞻性部署安排,確保市場公平和金融穩定。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此前出席某活動時亦指出,下一步要增強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優化數據治理、強化數據保護等,尊重金融科技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金融數位化轉型,聚焦實體經濟與社會民生關鍵環節。找準薄弱點、盯住落腳點,合理規範運用科技手段賦能金融提質增效,推動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