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地藏論壇裡對一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的討論。因為有讀者要求本號刊載這部經的一些研究。實際上,網絡上有一篇署名為普明法師的論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以下內容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歡迎討論。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管理員。
一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決疑
文:地藏論壇之圓覺同修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這部經,在(地藏)論壇屢屢被引用,並被某些師兄確信為真經。但此經確實疑點重重,竟然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版本,即二卷本(殘缺嚴重)與一卷本。而被引用最多的就是一卷本。今日粗略閱讀了一下開頭部分,發現其中的觀音權現本地垂跡的說法,很是可疑。分析如下:
一)中國三皇:
「爾時世尊。從多寶佛入塔下。大眾圍繞。飛行東方百千裡程。有一國土。名大七寶震旦。其國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寶臺。文殊師利。常在說法。至於此山。告大眾言。昔於此國。觀世音菩薩。化作三禪初梵王。化人間故。沒梵宮殿。下生王宮。大德龍身。說示天理五行氣變作吉兇法。地沒還天。作春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初禪二大梵王。化人間故。沒天宮殿。下生王宮。火德牛頭。說示地利百藥醫毒助人間氣。地沒還天。作夏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帝釋。化人間故。沒天宮。下生王宮。土德人質。說示人倫心法大道身法五倫。地沒還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強三才。說人性德。依俗說法。示第一義。皆是觀音大悲應化故。」
這三位,顯然就是指的上古三皇中的伏羲、炎帝(神農)、黃帝了。伏羲,龍(或曰蛇)身人首,故為「龍神」;畫八卦,衍周易,故而為「天理五行氣變作吉兇法」;「大德」應為「木德」:《竹書紀年》:「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神農:《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故曰「火德牛頭」,神農嘗百草、制耒耜,故曰「地利百藥醫毒助人間氣」。黃帝:《史記·五帝本紀》:「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似乎是完全的人樣子,而不像伏羲與神農有動物特徵,故曰「土德人質」,黃帝的功勞顯然就是創製文明,故曰「人倫心法大道身法五倫」。
這三皇的說法,只是在中國傳說,而且關於三皇的人選,其實也還有其他說法。而其中的「木火土」等德,是中國所特有的「五行始終」說。因為木生火、火生土,所以伏羲生神農,神農生黃帝。這是五行相生的說法。另外還有五行相剋說。這種說法,為典型的中國五行學說,佛經中怎麼可能會有?而且其中的「春天主、夏天主、土用主」是什麼意思,有人能告訴一下嗎?
二)日本天照大神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為三王及大眾等。亦行東方萬裏海上。海中有國。名大日發。東西南北。海中有國。是眷屬國。世尊至於此國海邊。告大眾言。往昔劫初。觀世音菩薩。化作色界第十梵王。告初梵王。汝下空中。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觀世音菩薩,化初梵王,奉其四禪大梵王。敕王及妃。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造大地。最後造斯國。及眷屬海中國山河草木。有一天女。名妙辨財。是亦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以女像。作大福田。來為王女。即成日輪及月光輪。主四天下。眷屬無量。住此國中。或主或伴。」
這裡說的,明顯地就是日本的創世神話。所謂的「王及妃」,指的就是日本的創世神伊耶那岐與伊耶娜美兄妹夫妻倆。
「二神結成夫婦後,便生下「八大洲」及多個海島,接著生下與生活上各種事物的神靈,如石頭、泥土、砂子、河、海、水、山、樹、霧、船、食物,日神、月讀則較後生下。」(見基維百科)
學者闡釋:武光誠對於二神生下萬物諸神的神話,作出分析,例如所謂的「八大洲」,或許是一個概略性的美稱辭彙,意為「由眾多島嶼匯集而成的壯麗之國」。此外,《日本書紀》裡所說自然萬物的神靈出生的次序,是經過刻意安排,先生下山川草木等一般自然事物的神,然後再生「天下之主」,出現神格最高的太陽神。
可以看到,經中所說的王及妃造天下大地的順序,跟日本創世傳說中的順序完全一樣,都是先造天下大地,然後造日本國本島及眷屬,之後是山河草木,最後才是「日輪及月光輪」。而此中的日輪,應該就是伊耶那岐與伊耶娜美所生的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陽神,此尊正好就是一位女神,稱為「王女」。而「月光輪」,應該指的是天照大神的弟弟,月讀。所以這裡的「大日發」,顯然就是日本了。而不會是有些師兄所認為的是什麼「大羅馬」或「大美洲」這種荒誕無稽的說法。
問題是,日本的這種創世神話,難道是真的存在的事實嗎?太陽、月亮真的是在日本的山河草木被創造之後才出現的嗎?恐怕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也不會這麼認為吧。所以這部經,真的是非常可疑的。而且,對於日本的創世神話,中國人似乎絕無如此清楚的,所以,如果這部經真的是偽造的話,那也只能是日本人自己偽造的。而不像絕大多數的疑偽經一樣是中國人所偽造。
當然,這裡所談的,只是針對一卷本。即使是這個一卷本,末學也只是看了開頭這一段而已;而對於二卷本,末學則連個開頭也未看,所以暫時先不討論。
以此經為真的師兄們,一般有以下幾條觀點:
1、譯者不詳或存疑,當然不能作為一部經是否疑偽的決定條件,藏經中收錄的「失譯」或譯者有疑問的經典,不下幾十部;但沒有譯者,確實也更使其值得懷疑。而更值得懷疑的是,此經在歷代經錄中完全沒有提到,唯一只有王安石的話作為佐證,而且還是別人轉述而非王安石自己親自所說。
說「僅憑「譯者」不能判斷此經為偽」是對的,但要說「恰恰相反,可證明此經十分殊勝,是因緣時至,自動示現的」,則我沒看出來這跟沒有譯者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房山石經、敦煌藏經的出現是「因緣時至自動示現」,那我相信。但這個「因緣時至自動示現」也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幾百年的勞動積累而成的,是有來源的。如果現在隨便出現一部以前沒有的經,難道都可以以「因緣時至自動示現」來說明其「十分殊勝」嗎?
2、《壇經》中只說了付法諸祖,卻沒說「拈華微笑」。「拈華微笑」一說,在中唐以前根本不見,《壇經》中怎麼可能有此說法?《壇經》中以釋迦牟尼付法摩訶迦葉為西天初祖,而實際上《付法藏因緣傳》《達摩多羅禪經》《阿育王傳》等均有付法傳承的記載,都有說釋迦牟尼佛付囑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又傳阿難等。但根本都沒有拈華微笑的記載。
《涅槃經》中: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為諸眾生作依止處,摩訶迦葉亦復如是,當為汝等作依止處。譬如大王,多所統領,若遊巡時,悉以國事付囑大臣。如來亦爾,所有正法,亦以付囑摩訶迦葉。
如來正法,當年確實是付囑給摩訶迦葉的,但無幹「拈華微笑」事。
三)其實《宗門雜錄》即是《人天眼目·卷五》之小標題。
各種說法羅列如下:
①《人天眼目》卷之五<宗門雜錄>(禪宗典籍,六卷,宋晦巖智昭編):拈花: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家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曰: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經文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
②《佛祖統紀》(所載歷代祖師來源於《付法藏因緣傳》,正文後用小字引述《梅溪集》中關於禪宗的說法。而謂西天二十三祖自摩訶迦葉至師子尊者而絕…天台宗與禪宗關於付法祖師的爭論即由此引發。天台宗不承認禪宗的二十八祖說)卷五(宋志磐撰,天台一家之正史):《梅溪集》:荊公謂佛慧泉禪師曰:「世尊拈花出自何典?」泉云:「藏經所不載。」公曰:「頃在翰苑,偶見《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雲『梵王在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
③元朝的《釋氏稽古略》,年代更靠後,所說也是引自《梅溪集》,與《佛祖統紀》記載一致,茲不具引。
因此,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同一個來源,就是王十朋《梅溪集》中的一篇記載。且所言的《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是三卷本,而不是日本所傳的一卷本或二卷本。禪宗書《人天眼目》中並說,所以不傳的原因是「多談帝王事」,但現存的一卷本與二卷本中,並沒有談到什麼帝王。假如王安石確實看到過這部經,而且這部經也是真經,那王安石看到的這部經,跟現在所見的一卷本或二卷本的內容,肯定是不同的。據此而言,現存一卷本或二卷本為真,則似乎不能成立。
假如王安石看到的是真經,那後人也完全可以依據王十朋對王安石所說的記載,自己偽造一部所謂的《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而將拈華微笑的內容加進去。事實上,一卷本與二卷本中,除了拈華微笑的內容外,其他內容幾乎不相干。可以大膽假設,是不同的人依據王安石那段話而偽造了兩本經,且都冠以《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名。但這兩部,是否就是王安石所見者,恐怕只有王安石自己知道了。
四)某人也編一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不僅寫上「拈華微笑」的內容,而且編成三卷,並預言有人偽造此經成一卷本或二卷本,妄圖竄亂真經。那麼這部編造的三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是不是更可信呢?
五)佛陀當然正遍知,印度也當然會有中國的學說流行。問題是,中國的學說跟佛理相通嗎?此經還試圖融通佛教的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並說中國的五行說是當初大梵天王傳給轉輪聖王的。問題是,難道印度就不在轉輪聖王的治下嗎?為什麼印度在佛陀之前就有地水火風四大的說法而沒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說法呢?大梵天王為什麼不將五行說傳給印度人而只傳給中國人呢?更搞笑的是,其中還有「一水北方。三木東方。五土中央。七火南方。九金西方。二火南方。四金西方。六水北方。八木東方。十土中央。」的河圖之數。
當然,我不否認佛陀知道這些內容,但這些內容和佛理有關係嗎?就像圓周率、黃金分割點這些數字為什麼佛經中不說呢?
六)無論小乘佛教、大乘佛教,都沒有這部經中所說的陰陽五行與河圖洛書的內容,也沒有說日本創世說與天照大神。
七)疑偽經典。又名《問佛決疑經》,有二卷本和一卷本兩種。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亦不詳。歷代經錄全未著錄。收在《卍續藏》第八十七冊。內容敘述世尊於靈山會上拈金波羅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乃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訶迦葉。後世禪徒乃謂此事為禪的起源。「拈花微笑」的典故即依據本書。
本經的二卷本有二十四品,一卷本有七品,二書除品數不同外,內容亦略異,一卷本當較晚出。又,二卷本當系成書於「釋尊付法摩訶迦葉」說成立之後,且較《景德傳燈錄》的成立年代為晚。
依日本忽滑谷快天《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一文所說,本經應系偽經。因為無譯者名,無請回日本的祖師,無藏經目錄。而且,文字往往顛倒,且「說時」不符史實,又有五時八教判釋、相分、自性分等文字,凡此均足以說明本經當系後世所偽撰的佛典。
經中<拈花品第二>說: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事實是,各種經中只有四十五年與四十九年兩種說法,從來沒有五十年的說法。
一般人只要對照一卷本與二卷本的內容就知:兩個名字完全一樣的經,內容除了大家都知道其中應該有的「拈華微笑」事情一樣外,其他內容完全不同。您覺得這兩本書可能沒有問題嗎?一部經法佛陀可以說兩遍甚至多遍,但是像拈華微笑而付法這種事,難道也可能重複進行嗎?
附:地藏論壇相關論題的討論:
1、問:我們所能見到的所有佛經,不論真偽,皆為後人所筆錄,又流轉千年,散布各地,其中難免會有所夾雜。判斷是 ...
答:確實!三法印或一實相印,只是用來印證是否為「真佛法」,而不是用來鑑定是否為「真佛經」。就像三藏中的阿毗達磨(論藏),顯然肯定是符合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但是論就是論,並不是「經」。再比如,古今中外關於佛教的著述,其中很多也肯定是完全符合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或部分符合。對於符合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內容,我們當然認為其是佛法,但卻絕不能認為其是佛經。又,假如有一部自稱為佛經的書,裡面盡說一些跟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無關,又明顯違背事實的內容,您怎麼用三法印或一實相印來鑑定其真偽呢?譬如它說釋迦牟尼佛說法五十年,說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其實不是付囑給摩訶迦葉而是給阿難。這種內容您能用三法印或一實相印來鑑定嗎?如果它聲稱這是佛經,難道也不能判偽嗎?
2、問:有些時候,一部論典到底是譯名為「經」還是「論」,取決於譯師的選擇。甚至有將論典性質的著作歸入經部的 ...
答:末學引用論不為經的例子,只為說明三法印等並不是用來判斷一部經的真偽的,而是用來判斷某一個說法是否符合佛法。並不是在討論經論的區別。而且加上「經」字也並不一定就是「經」。您認為三法印能判斷佛經之真偽嗎?就像一個工具能檢驗真金,把一把沙石拿過來鑑定,可以發現其中含有少量真金,但能說這把沙石就是真金嗎?同樣,一部偽經中含有部分佛法,就可以認為這是真經嗎?毒藥中摻入醍醐,它就是醍醐嗎?
3、問:師兄一直在強調真經,那敢問真經的標準是什麼呢?除了佛逝世後諸弟子在王舍城窟內窟外結集的經論鮮有爭議 ...
答:誠如所言,真經的標準並不統一。如聲聞人就不認為大乘經典是真經。但目前普遍的觀點,即學界及教界普遍採用的標準,就是認為經過翻譯而來的、自稱由佛菩薩或聖弟子所說的經典,是真經:
「偽經指並非譯自梵本或西域原本,而是在中國、朝鮮、日本、西藏等地模仿經論而撰成之佛經。有時將疑偽之論典或其他以佛典面貌出現的典籍,也泛以「偽經」二字稱之。相對於翻譯經典之稱為真經,此類經論即稱為偽經,也稱疑經或疑偽經、偽疑經。」
《金剛》《法華》之類大乘經典,是經過譯師及歷代簡擇之經典,如果信受大乘,則此類經典沒有任何問題。末學之所以簡別疑偽,和歷代著作經錄的大師一樣的心情,恐怕以假亂真,斷人慧命:
「偽經者,邪見所造以亂真經者也。自大師韜影向二千年。魔教競興正法衰損。自有頑愚之輩惡見迷心。偽造諸經誑惑流俗。邪言亂正可不哀哉。今恐真偽相參是非一概。譬夫崑山寶玉與瓦石而同流。贍部真金共鉛鐵而齊價。今為件別真偽可分。庶涇渭殊流無貽後患。」
如果師兄真的認為這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是真經,請提出令末學信服的依據。
4、問:師兄一直在強調真經,那敢問真經的標準是什麼呢?除了佛逝世後諸弟子在王舍城窟內窟外結集的經論鮮有爭議 ...
答:《楞嚴經》和這部經根本沒有可比性。為什麼?因為楞嚴經有經錄的依據,有智升《開元釋教錄》的認可,從而使之入藏,也得到了歷代僧眾的認可。但這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呢?
1、沒有任何一部經錄記載與之相關的絲毫信息;2、沒有任何一個稍微有影響力的僧尼出來認可此經(道聽途說地只拿其中拈華微笑來說事不算);3、兩部名字完全一樣的經,只在應該出現在此經中的「拈華微笑」部分一致,其他部分全不相干,怎麼解釋?4、其中日本創世神話與天照大神怎麼解釋?不要告訴我世界真的是伊耶那岐夫妻倆創造的而且天照大神是在山川草木之後被創造;5、其中河圖易數、陰陽五行怎麼解釋?
《楞嚴經》中的那些內容,雖不是印度或佛經中該有的,畢竟不違背教理。如魂魄意志精神、麟鳳龜鶴、二十八宿、風師電伯鬼神之說,但這些所有的東西,並不影響其關於佛理的闡述。就是說這些看起來像中國本土的內容,不過是次要陪襯,並不參與主體的說理部分。但《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就不同了,其梵王創世說與陰陽五行說,根本與緣起法衝突。且末學此次的著重點在於,「大日發」國的創世說及日輪說,也就是伊耶那岐夫妻創世及天照大神的日本神話。
《楞嚴經》末學自有自己的決斷,與此經之不同在於,其在佛教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此經則不然,根本沒見到佛教界認可,而禪宗引用拈華微笑一說時,雖亦說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但那個《問佛決疑經》,是王安石看到的三卷本,絕不是現在的一卷本和二卷本(如果王安石真的看到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