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反起家的唐太宗和明成祖 到底誰的政績更卓著?

2020-12-19 課本裡沒有的歷史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二者還真是挺像,首先這兩位老兄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奪得天下,廟號都是「太宗」;其次,兩位老兄在位的時間差不多,一個23年,一個22年;再者,唐朝和明朝都是在他們的治理下達到了巔峰;最後,他們都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打的滿地找牙。這兩位老兄實在太像了,所以很多朋友就想給他們分個上下,到底兩位誰更聖明?誰對歷史做出的貢獻更多呢?答案比較明確,明太宗不如唐太宗,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明粉們勿噴。

首先,從獲取統治權的角度,唐太宗李世民比明太宗朱棣要難的多。

隋末的天下紛爭絕對是一個亂世,雖然唐太宗跟跟隋煬帝是親戚,手底下有點兵,但是當時新生的大唐卻到處都是敵人,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哪一個都不是善茬,而他卻可以各個擊破,足見他的軍事天賦是極高的。

明太宗朱棣相對來說難度也很大,但他畢竟是個掌握兵權的皇二代藩王,雖然起兵的時候只有800人,加之對手建文帝太菜,一句「勿傷朕叔」,等於給了一把讓朱棣全程開大招的保護傘。

再者朱棣在全國範圍內的敵人只有建文一個,比起唐太宗而言簡直不要太少,所以從獲取政權的難度係數上來說,唐太宗更勝一籌。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打服了遊牧民族,明太宗朱棣只是重創。

唐太宗李世民僅僅用的四年的時間就搞定了北方的突厥,貞觀四年,李靖大破突厥,突厥的頡利可汗被俘,跑到長安給李世民跳舞去了,這可是中原政權有史以來第一次活捉少數民族政權的頭領,唐太宗成了名副其實的「天可汗」。

相比來說,明太宗朱棣和漢武帝差不多,五徵漠北打出了中原政權的尚武精神,北元的軍隊從正規軍被朱棣打成了遊擊隊,但是,朱棣並沒有徹底打服北元,隔三差五的就跑到明朝邊界鬧一鬧,整個永樂一朝,朱棣不是準備打北元就是在準備打北元的路上。

所以,對待北方遊牧政權上,唐太宗李世民比明太宗朱棣強一些。

第三,治國理政上,唐太宗李世民的起點更低,成就卻更高。

我們再看兩位太宗皇帝治國的成就上,唐太宗的起點比較低,隋末軍閥混戰,李世民可以說是在一窮二白的亂世中當上了皇帝,而他用了23年的時間,將天下治理成後世所有封建王朝的終極目標,從這一點上可以證明他強大的政治能力。

朱棣相比李世民就好多了,前面有他老爹太祖朱元璋用了31年時間恢復的社會生產力,雖然有四年的靖難之役,但社會經濟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而且朱棣本人有一個好幫手,就是他那肥頭大耳的好兒子朱高熾,他出去打蒙古的時候全靠太子朱高熾監國,幫他減緩了國內的矛盾,讓他安心打北元。

其實,明太宗朱棣對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充滿敬意的,他評價唐太宗「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所以筆者認為,兩位太宗皇帝都很偉大,唐太宗更勝一籌。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收到密奏,說有人謀反,他卻殺了告密之人
    唐太宗正在徵討遼東,這一天,長安突然來人告密,說有人要謀反。太宗大怒,說,把告密的人殺了,手下的人都懵了,不殺謀反的人,怎麼把告密的人殺了?原來在太宗徵討遼東的時候,讓房玄齡留守長安,並且告訴他,一切事情可以自行處理,不必請示。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唐太宗的「鏡子」是誰呢
    唐太宗最大的優點是虛懷納諫。 唐太宗的「鏡子」就是魏徵。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當時老跟太子說,要把秦王李世民幹掉,秦王有異志,早晚必圖之。你幹掉他,不然他會坐大,會發達。結果太子不聽,顧及手足之情,於是被弟弟秦王幹掉了。
  • 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二人皆被賜死,為何房遺直得以保全性命?
    但是到了貞觀初年,唐太宗對於謀反罪的懲罰做了重要修改。唐太宗認為這兩種情況輕重程度不同,不能都判死刑,於是就把這條法律修改成了「興師動眾、能為害的,祖孫兄弟都緣坐沒官;惡言犯法,不能為害的,兄弟免死配流。」從法律角度上來說,唐朝這一律法的重要修改,其實算是一種開放與公平的文明進步。
  • 此人準備謀反,誰知突然降下傾盆大雨,和尚:此乃大吉放心去打
    說起謀反很多人對這個詞語應該是不陌生的,很多皇上當時也就是謀反才得來的皇位。而且謀反成功的人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更別說是可以長久的坐在皇位上,這樣的人也是非常少見了。但是這個人不一樣,他不僅是謀反,而且自己還在皇位上做的舒舒服服了很長時間,並且對治理國家的貢獻也是非常的打,雖然後人們對他的評價不是非常的好,但是他做出的貢獻也是可以將這些評價給抵消的。這位皇上就是朱棣,說起朱棣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當時坐上皇位也是謀反才得以上位的,他成為皇上始終都和這個人脫不開關係那就是和尚姚廣孝。
  • 庸縣令酷刑屈成謀反案 葉知府洗冤平反無辜人 清南豐謀反案始末
    該人為洩私憤,不僅證實了有關謀反的傳聞,更添油加醋的對衙役謊稱"謀反有據"。這衙役也沒再找其他人探問,便急忙趕回縣裡報功。縣令立即派人逮捕饒令德,結果饒令德外出未歸,就抓了他的弟弟做人質。饒令德回家後,主動到縣衙投案。先入為主的縣令,根本不聽饒令德的苦苦辯解,一心要坐實其謀反的罪名。饒令德不服,"訊以重刑,遂誣服",屈打成招。
  • 從《南京太常寺志》入手,淺析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還是碽妃
    從談遷和李清兩位大家的描述可以知道,在南京朱元璋孝陵享殿(即孝陵內供奉靈位、祭祀亡靈的大殿)內太子朱標、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三人的生母被標為李淑妃,而成祖朱棣的生母則是碽妃。而且李清還和禮部尚書錢謙益在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元旦那天親自進入孝陵享殿進行了驗證,發現和書上所記載完全一致。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到底這是什麼情況呢?我們慢慢道來。據載李世民的兒子:皇后長孫氏生恆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後宮宮女生楚王李寬、代王李簡。長子、故太子李承乾。據《新唐書》載,李承乾生於承乾殿,故以「承乾」為名,寓意承繼皇業,總領乾坤。
  • 皇帝問將軍:是不是想謀反?將軍聽完脫下盔甲,皇帝看後淚流滿面
    他同樣是功勳卓著,國家穩定之後皇帝就開始問他是否要謀反,而這位將軍聽完之後脫下了自己的衣服,皇帝看了都留下眼淚再也不懷疑他。這位皇帝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了,其實說來也奇怪。李世民同樣手染鮮血,同樣是篡位,但人們往往提起他的時候想起大多是他的功績。另一位篡位的皇帝朱棣卻甚少被人們提起,不得不說的是,李世民確實是個好皇帝。對待人才,不問出身,知人善用。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公元631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為李承乾祈福,等李承乾病癒後,唐太宗還修建了道觀和寺廟,以此為兒子祈福。公元632年,李世民外出巡遊,令太子李承乾留京監國,這一年李承乾才十四歲,監國期間將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李世民巡遊歸來,對李承乾十分滿意,並給予賞賜。
  • 唐太宗的七個嫡出子女,為何全部都不長命?原因竟在長孫皇后身上
    唐太宗的七個嫡出子女,為何全部都不長命?原因竟在長孫皇后身上在古代,人們認為多子多孫是一種福氣的象徵。而在這之中,皇帝更是擁有眾多嬪妃,所以也有很多孩子。在眾多帝王中,李世民的孩子算得上是多的,他的一生一共擁有十四個兒子和二十一個女兒。
  • 「天可汗」唐太宗那幾件不願為世人所提及的事兒
    有一個詞叫做「髒唐臭漢」,就是形容唐朝和漢朝雖然強盛但荒亂之事也是甚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髒唐」就有唐高宗李治娶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霸佔了兒媳楊玉環……殊不知唐自建立開始第二國君就開啟了這樣的一個「髒唐事件」——那便是唐太宗殺死了齊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家所有的男丁之後又霸佔了李元吉的王妃楊氏。
  • 唐太宗丨最好的皇帝,不孝的兒子,失職的父親
    另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女也活活的好好的。他做的只是「斬草除根」,對於我們可能很難理解,但是生在帝王家,誰又能逃出這種命運。一、隱太子642年(貞觀十六年),人們也許已經淡忘了李建成這個當年的「太子」,就算記得也不敢多提。
  • 唐太宗14個兒子,只有2個是正常老去?!
    (讓人醉了的劇照圖)唐太宗是英明大帝,雖然他身上也存有道德汙點,但還是很有作為的。唐太宗兒子不算最多,在所有的皇帝中,只能算是中等,他有14個兒子,但是這14個兒子,卻只有2個活到正常死亡,其他12個全部非正常離世。皇太子李承乾,由長孫皇后所生,幼時極其聰明,長大後沉湎酒色,因患足疾,加上行為不端,因此被廢,後來意圖謀反,被人告密,廢為庶人後流放黔州,兩年後死去,死因不明。老二李寬,後宮宮女所生。過繼給叔父楚哀王,早死,無後,國除。
  • 唐太宗弒兄殺弟的報應:十四個兒子,十三個死於非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繼位後,年僅7歲被立為太子,但天性頑劣,唐太宗對其多次教導和規勸無果,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因忌憚深得唐太宗寵愛,且懷有奪嫡之心的同胞弟弟李泰,派人刺殺,但沒有成功,隨即與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起兵逼唐太宗退位,但事情敗露,唐太宗對其痛心疾首,最終決定廢掉其太子之位,流放充軍,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李承乾在抑鬱中去世,終年26歲。
  • 比康乾盛世更厲害的貞觀開元,到底厲害在哪裡?
    公元617年,時任隋朝唐國公的李淵在晉陽起兵謀反,推翻了隋朝的統治,次年,在長安建立了唐朝,後又遷都洛陽。在唐朝建立指出,李淵就派遣自己的兒子李世民等人四處徵戰,唐朝疆土逐漸擴大,最終李淵統一了中原。後來唐朝的皇帝們也是十分的突出,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中途出現過一個武則天,也為後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最偉大的書協主席!
    但要論對書法最狂熱的、對其傳承、傳播、教育及發展貢獻最大的,那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今天,咱們從多方面看看,李世民是怎麼當好「書協主席」的!重師資,廣教育首先,唐太宗對當時書法名家極為器重。除了書法教育機構的設置外,唐太宗還將書法列為科舉考試錄取人才的重要一科,明訂「楷法遒美」為科舉選士標準之一。
  •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唐朝統一過程中,李世民功勳卓著,威脅到了太子地位。太子李建成勾結齊王李元吉,數次加害李世民。於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一同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長孫無忌與舅父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儘快行動。李世民遂決定發動兵變。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朝最興盛的時候當屬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少數部族對大唐的朝貢也是最多的。並且還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句供後世人欣賞。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長孫無忌第一,秦瓊最末,唐太宗到底怎麼想的
    秦瓊能夠排進入二十四功臣的行列,即便是排在最後,已經算是唐太宗仁厚了!唐太宗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類似由國家授予的榮譽稱號。能夠進入這個名單,把畫像掛在凌煙閣上,不僅僅是莫大的榮耀,更是一種「保證」。只要不謀反、不犯十惡不赦的大罪,這個家族的數十代富貴是完全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