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現在,他老人家大可以放心了。
近日,有政協委員提議,針對不同階段的父母,需要進行特定的指導和培訓後,頒發證書,才可以持證上崗。
一時間,網友們議論紛紛。
贊成的有之,反對的有之,持中立態度的也有之。
且不論這項政策落地的操作難度,單就「父母教育」引起的廣泛社會關注和討論,它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才女武亦姝媽媽曾說: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最終的命運。
拼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拼父母。
讀書,家風的傳承
最近,演員陳衝,體驗到了身為人母的高光時刻。
大女兒Angela不僅順利從哈佛畢業,還榮獲了學校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和英語系畢業論文的最高獎項George B.Sohier Prize。
熱心網友科普,在哈佛榮譽分為三個等級。
Angela榮獲的Summa Cum Laude是最優等,能獲得這份殊榮的學生,鳳毛麟角,遠超一般意義上的優秀。
難怪陳衝難掩激動,表示需要好好哭一場。
追溯學霸女兒的優秀,早在她背後的家庭中,就依稀可見。
陳衝,生於書香門第。父輩及祖父輩,皆是讀書人。
她在接受採訪時回憶:
「我從小就看見自己家人怎麼用功:一吃過晚飯,大家全不見了,各自在各自的書桌上讀書、寫作,工作到深夜。」
姥姥曾給病痛中的陳衝一本《哈姆雷特》,這本書打開了她對人性認知的啟蒙,從此痴迷讀書。
得益於大量的閱讀和積累,陳衝對於角色的揣摩拿捏精準,表演頗具靈氣。
轉戰美國發展之初,陳衝憑藉苦練的英語臺詞功底和通過閱讀對人物的掌控感,吸引來了《末代皇帝》的導演貝託魯奇,從此成為好萊塢片酬最高的亞裔演員。
家庭的薰陶,讓陳衝成為為數不多飽讀詩書的演員。
在她看似用演技和美貌徵服觀眾的表象之下,更應歸因於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含量,這讓她在演藝圈中得以脫穎而出。
陳衝不僅自己愛讀書,也會在女兒們小的時候,帶她們一起去書店看書。
因為她對書愛不釋手,女兒們耳濡目染,也愛上了閱讀。
對於讀書的影響,陳衝說: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維,TA會看到你身上好的東西,TA自己會吸引,所以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有的。」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父輩們心中的馨香,對孩子形成良好的薰陶,經過代代相傳,不斷沉澱與積累,傳承為最好的家風。
整個家族對於讀書的熱愛,對於知識的崇拜,不僅造就了陳衝,也成就了她的孩子。
引導,習慣的養成
南京6歲的女孩Miumiu,被網友們戲稱為是「滔天巨浪」的後浪。
她錄製的彈唱視頻,在Youtube上引起了轟動。
Miumiu一個人幾乎可以包攬一支樂隊:主唱、和聲、吉他、貝斯、鼓等,Miumiu紮實的音樂功底,圈粉無數。
她彈奏的《I’m alright》,更是被原作者吉他大師Neil Zaza轉發。
純熟演奏樂器、清晰演唱英文歌曲,不論哪一項,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外人看來的「天賦異稟」,其實是在家人引導下,Miumiu日復一日的刻意練習。
疫情期間,Miumiu每天在家練習6小時以上,連續練習了三個月,相當於五六百個小時,這是很多成年愛好者終身可能都達不到的程度。
孩子厭煩的時候,爸爸允許Miumiu一邊看動畫片一邊進行基礎練習,勞逸結合,更利於孩子堅持。
Miumiu爸爸說:
「如果堅持一件事,每天做15分鐘。堅持三年,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果。很多人在沒有到這一天之前,就放棄了。」
英語的學習,爸爸同樣也採取以興趣為引導的做法。
他將Miumiu最喜歡的動畫片主題曲《Let it go》和《All is found》製作成樂譜教她彈唱,Miumiu對此欣然接受。
每日的英語練習,被分成15~20分鐘左右,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正如Miumiu爸爸在微博上所說:
「並沒有什麼是註定會有,在平常生活中每一天的努力,才會換來相應的結果。」
被問及女兒今後是否走音樂這條路,Miumiu爸爸表示現在女兒小,才會對她有所要求。
等到女兒18歲以後,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忍不住為這位睿智的爸爸點讚。
孩子懵懂無知時,細心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持之以恆給予引導和監督,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質。
在孩子有一技之長傍身後,又能做到尊重孩子的選擇,得體退出。
這樣的教育理念,與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不謀而合。
楊媽媽也曾說孩子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年幼的孩子,興趣和熱情往往只是曇花一現。
之所以成為「天才」和「狀元」,依賴於父母正確的引導和不懈的堅持。
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是一旦養成,將會惠及一生。
成長,有效的陪伴
原夢園是一位普通的宿管阿姨,每天從早上10點開始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10點下班。
她又不是一位普通的阿姨。
在每天12小時的工作強度下,還能堅持擠出時間,不間斷地學習。
在兒子準備考研那年,原阿姨因為自身熱愛學習,也想讓兒子有學習的氛圍,決定陪伴兒子,相互督促,和兒子一起考研。
年近50的人學習英語,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原阿姨並不氣餒。
她沒有別的訣竅,就是不斷重複,奮力死磕。700多天連續背單詞,背了忘,忘了再背,一天都未曾懈怠。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位硬核的阿姨,在兒子被擬錄取為復旦大學研究生的同時,自己也被擬錄取為廣西大學漢語言專業碩士研究生。
原阿姨說:
「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讓孩子做什麼,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長一起做。」
曾經,優秀的袁阿姨也只是一位陪在兒子身邊盯作業的母親。
很快,她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兒子的狀態日漸焦慮。
於是,她改變了自己的陪讀狀態,不再緊盯著孩子,而是自己拿起書坐在孩子身邊看,陪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原來,教育孩子,不只是當甩手掌柜,或者搖旗吶喊這兩條路。
我們還可以選擇陪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奮力奔跑。
古語有言: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想要孩子加油奮進,父母需要率先學習成長。孩子在模仿學習中,自然能逐步成為理想中的模樣。
孩子的優秀並非與生俱來,TA的背後,往往站著出色的父母。
海清兒子蛋妞,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全英文寫作,更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小小年紀,倡導教育平等。
眾人皆知蛋妞優秀,卻不知海清帶蛋妞去上遊泳課,別人的爸媽都在岸邊喊加油,只有海清陪在旁邊看劇本。
蛋妞累了說不想再遊,海清告訴孩子,你再遊一會兒,等媽媽把這段看完。
出色的父母,決不是簡單地揮舞鞭子跟在後面驅策孩子,而是從不放棄自身成長,時刻在孩子前面領跑。
如同原夢園阿姨所說:
「走自己的路,讓孩子在後面追吧,總有一天,他會趕超你,並遙遙領先。」
父母在山頂,孩子不會囿於山腳。父母在山腳,註定孩子不會登上山頂。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晉軍老師,通過對新生的調查訪問告訴學生:
「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華,不是因為你們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們的父母。」
《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卻顯示:
47.4%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
我們總以為名校挑選的是孩子,卻不知背後根在家庭,功在父母。
優良的家風,是孩子通往成功的路;
正確的引導,給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父母的奮進,是孩子前行的航標。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先做「別人家的家長」。
有優秀的家長在前,出色的孩子必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