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時會發現孩子會有一些不同的舉動,其實沒必要急於去糾正,這可能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現。
有時「破壞力」極強,有時又非常「安靜」,這些行為會使家長不知所措,招架不來,但是這樣的「熊孩子」很聰明。
小林的孩子一直都很活潑,不僅如此,有時的「淘氣」也是讓家人很無奈。
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樣,不喜歡到處亂跑,而是只喜歡在家「拆東西」。小林在前面剛剛收拾好,後面又是一片「狼藉」,多次想要教育孩子,可是都被爺爺阻攔了。
爺爺認為孩子如此舉動,正是因為聰明的緣故。小林看著這個小小的「破壞王」,左右手開工,瞬間就將東西拆的七零八落,真是不可思議。
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展現了孩子手腦並用的能力,看到這樣的行為,家長千萬不要像小林一樣著急阻止,這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現,多去引導教育即可。
1)喜歡長時間「放空」
家長會發現孩子經常會處於「放空」的狀態,難免會有些擔心。但是這樣呆呆的狀態正是說明孩子有著很高的智商。
有的孩子在發呆,事實上卻是在思考。據研究表明,人在發呆的時候,是大腦進入高速運轉的狀態。
有時候孩子會盯著一樣東西發呆,其實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現,家長不用過度擔心,那是孩子在思考問題。
2)孩子總「溜號」
孩子做一些事情時,總是不能集中精神,喜歡「溜號」。家長總會想著怎樣提高孩子的集中力,但是忽略了這是孩子聰明的表現。
據研究,孩子在出生之時就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其實這與成人的數量並沒有不同,聰明的程度就是要看神經元是否能高效連接。
孩子本就對萬物充滿了好奇心,「溜號」證明孩子的觀察力很強。
孩子很容易被周邊的事物所吸引,有時會擺弄一個物品好久,主動地去探究新鮮事物,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要認真地引導,任由孩子自由的發揮,不必急於責備。
3)一言不合就「拆家」
孩子的手部動作活躍,喜歡「拆家」是一種聰明的表現,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良好。
據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與手部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繫。
孩子喜歡拆東西,有時還會有更為精細的動作出現。孩子對物品的探求之心不可阻擋,能夠想到了解事物的詳細結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這樣聰明的舉動,家長儘量不要阻攔,孩子日後的智商也會更高。
1)給孩子一定空間
孩子需要一些獨立的思考空間,家長如果常常阻止這些行為,那麼很容易限制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只要是安全防範措施可以做到位,就應該讓孩子盡情的發揮所長,不要過度約束。
2)帶孩子多去戶外玩耍
孩子對於新鮮事物都存有好奇心,經常去戶外活動,可以鍛鍊孩子的觀察力和協調能力,家長要常帶孩子了解不一樣的事物。
孩子出門在外,可以加強認知世界的能力。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動植物園、科技館、海洋館等地方,充分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3)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的教育少不了家長的引導,除此之外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家長的鼓勵與支持,多給予孩子肯定,有助於智商的發展。
平日裡要多陪孩子玩耍,溝通交流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給與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學著去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正確的觀點。
切勿讓家長的掌控欲,把孩子變成自己局限認知範圍內的「玩偶」,學會尊重孩子,是高質量陪伴的基礎。
孩子的成長曆程中,家長千萬不可缺席,與其提供物質上的滿足,不如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發育。
除了陪伴之外,與孩子溝通也是一門技巧,樊登推薦《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親子溝通「秘籍」,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