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醫生這麼牴觸學分?這些醫生說出了心裡話

2021-02-19 醫學界

昨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於為基層減負措施改進繼續醫學教育有關工作的通知》,雖然同原有政策相比本次改革有很多突破,但一提到「學分」大家還是有很多爭議,有為改革拍案叫好的,也有直呼取消繼續教育學分制度的。

學分為什麼會成為中國醫生的痛點?他們是如何看待學分?「醫學界」對話了多位臨床醫生。

每年被迫買學分,心裡不舒服

「去年240元,今年又增加90元公需費,漲到330元。每年為學分被迫掏這個錢,心裡真不舒服。」

李國,一名80後的基層醫生,現在甘肅一家衛生院工作。談及學分,他首先表達了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

與大醫院不同,對基層醫院的醫生來說,學分獲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以前會有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幾天,然後發放學分證書 。但那種集中培訓,是不允許中級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參加的,所以之前醫務人員到處買學分,為了學分跑會的現象比比皆是。幾年前改革了,要求有網絡學分了,兩卡在手,25分輕鬆搞定。」

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學習卡 / 受訪者

李國告訴「醫學界」,「每年通過學習卡的學習完全可以達標。」比如在甘肅,主管部門要求Ⅰ類達標學分是10分,Ⅱ類達標學分是15分。相比二、三級公立醫院,基層衛生院對學分的要求比較低。

「現在什麼都漲價!學習卡也漲了。」李國調侃說。雖然他是一名基層大夫,每年花幾百元買兩張學分卡不會造成他的經濟負擔,但是李國依然覺得學分的這個錢花得不值——每年幾百元的支出沒有換來自己臨床技能的提升,更多為了形式。

「很多學習內容不適用。」李國覺得,國家主管部門設立學分制度,目的是好的,讓醫生更新知識、充實自己,「只是後來慢慢變成了一個學分產業鏈。」

李國提到的「學分產業鏈」,是多年來飽受醫生詬病的一門灰色「生意」。2014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心內科醫生牛春峰曾發了一條關於「取消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的微博,犀利地指出「制度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促進我們繼續學習。但現在明顯變味了,幾乎成了一種買賣,讓本來就忙碌的醫護人員增加額外負擔,同時也讓倒賣繼續教育學分的販子發了一筆大財。」

我國醫學教育體系分為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而後者是醫護人員在執業期間必須進行的一項終生學習制度。這一進修教育形式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歐美等國,80年代被引入我國,目前已經十分成熟。在該體系下的繼續教育學分制則與醫務人員的聘任、職稱晉升、執業再註冊的緊密掛鈎。這一政策是「學分產業鏈」的大背景。

由於我國執業(助理)醫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比僅為45%;註冊護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比僅為10%。現階段突出的問題是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和醫療衛生人員技能水平相對不高之間的矛盾。繼續醫學教育市場空間巨大。2018年智研諮詢發布《2019-2025年中國醫學教育市場運行態勢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顯示出,2017年我國醫學教育市場規模約669.2億元,同比2016年的624億元增長了7.24%[2]。而巨大市場空間下的利益誘惑,必然會出現亂象,帶來發展中的種種問題。

工學矛盾催生了學分亂象

「我們基層對學分沒特別要求,因為上面要求學,所以我們只能學,但是我本人覺得意義不大。」 一位雲南衛生院的醫務工作者張輝對「醫學界」直言。張輝說:「不管是在基層還是在二、三級醫院,說白了,就是為了晉職稱,應付過去。」

張輝所在的當地衛生局和縣醫院都有自管學分的要求。衛生院是每年3分,縣級醫院是每年5分。所謂「自管學分」就是醫院自己組織的培訓,醫務人員必須在醫院參加培訓才能拿到的學分。

「現在醫務人員太忙了,不管是基層還是二三級醫院,能有一點點時間陪伴家人就不錯了。但現在,為了學分,又不得不犧牲休息時間參加培訓。」

同張輝一樣面臨工學矛盾的還有他在縣醫院上班的妻子。張輝提到,每次參加醫院培訓需要入場刷卡,結束刷卡,管理十分嚴格,每次參加醫院自管培訓能獲得0.5分。

這樣算下,他每年除了醫院正常的業務要完成後,至少要參加6次醫院培訓,妻子則要參加10次。在醫患比例嚴重失調的今天,是對醫務人員精力的考驗,夫妻倆下夜班後,繼續參加培訓也是一種常態。

「我們真是苦不堪言啊,下夜班本來可以休息,現在為了學分又得參加培訓。」

對於張輝而言,所有省級、國家級、地方會議的學分上對他都沒有什麼吸引力。因為除了自管學分以外,他所需的學分都可以通過學習卡解決。所以他的痛點就是「自管學分」。「一個上夜班的醫護人員,晚上是不可能睡覺的,第二天下夜班還要去參加培訓,我們真心希望自管學分這塊能放開,或取消?或可以用其他途徑替補,比如參加大會的學分。」

張森是在北京從事繼續醫學教育服務工作的從業者,他向「醫學界」講述了醫生獲取學分的三個途徑。

第一種,購買學習卡。大家會首選購買學習卡,醫生到官方平臺去購買學習卡,登錄網址,輸入學習卡的帳號,醫生可以在PC端進行遠程視頻學習,學習之後可獲得相應學分。

第二種,參加會議。這些會議大部分是由國家級學會申請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醫生通過現場參會刷卡獲學分。

第三種,找醫藥代表幫忙。通常,如果醫生沒有時間參加會議,他們也會找醫藥代表去幫忙,希望代表通過各種渠道幫他們拿到學分。但學分也有地域限制,每個地方要求不一樣,即使最終拿回了學分,有的地方也不認可。

張森表示,醫生沒有時間去參會學習,就有機構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無形地催生了一種商業形態。「這兩年,像一本會議學分被賣到幾十元的現象還存在,但現在監管比之前嚴格了很多。不能用的學分越來越多了。」

「學分拿到後,需要錄入系統。醫院裡面有一個信息系統,你要把繼教項目號輸入進去,看是否和醫院的匹配。只有匹配了你才可以用。」很多人花錢弄了學分,最後發現用不了。

此外,張森提到購買學習卡大都是一種形式,很少有醫生因為要學習到平臺去夠學習卡。同時,他也爆料了醫生們應對這種形式主義方式:學分卡買到後,把視頻課程劃到一個網頁,每個網頁可以同時開很多個連結,電腦裡面傳出各種講課聲音……

「要我學」還是「我要學」

「醫學界」在與多名醫師溝通後發現,絕大多數醫護工作者肯定「繼續醫學教育」的必要性。也許是從醫學院校畢業那一刻,這個群體就明白:這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

梳理政策我們可以看到:

1991年,原衛生部就頒布了《繼續醫學教育暫行規定》 。

2000年,在《繼續醫學教育暫行規定》的基礎上,原衛生部和人事部共同頒布 了 《 繼續醫學教育規定 ( 試行)》,對我國繼續醫學教育的組織管理、內容形式、 考核評估、經費籌集、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更加系統和明確的規定。

2006 年,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重新修訂和頒發了《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申報、認可辦法》和《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

2016年版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要求繼續醫學教育實行學分制。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每年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所獲得的學分不低於25學分,其中Ⅰ類學分5-10學分,Ⅱ類學分15-20學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醫療衛生單位的繼續醫學教育對象五年內通過參加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獲得的學分數不得低於10學分。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每年獲得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數不超過10學分。Ⅰ類、Ⅱ類學分不可互相替代。

這項規定施行至今,深刻影響了我國繼續教育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直到2019年9月10日國家衛健委頒布《關於落實為基層減負措施改進繼續醫學教育有關工作的通知》。

根據這項通知,衛健委對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進行了優化,提出Ⅰ類、Ⅱ類學分可相互補充等減負政策,醫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平臺,醫療機構不允許指定等大大突破了原有的政策邊界。

縱觀繼續醫學教育改革,為什麼大家會對學分制度頗有怨言呢?

外部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醫患比例嚴重失衡,醫生在已經超負荷工作情況下,對繼續醫學教育很牴觸;另一方面是學分制度的內涵建設不貼近臨床,醫生疲於應付形式主義。而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我國繼教是被動學習。雖然現在繼教工作進步顯著,如課程的多樣性、實用性,但仍然沒有解決「被動性」這個問題。

如果被動學習,那麼即使是客觀條件再好,也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果醫生是主動獲取,那麼知識吸收的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據醫米調研顯示,我國近4成醫生每天花費1-2小時在線學習,花費時間最多的依次是看視頻、讀資訊、查資料和用工具。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高壓的節奏下,醫生也會抽出時間進行自我能力提升。但目前,我國繼續教育還偏重於從在職人員的評聘、晉升的角度出發,較少關注其他人員的培訓學習。醫生從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沒有形成正向反饋,並不是「我要學」,更多是「要我學」。[3]

目前很多國家已將繼續醫學教育立法,繼教行為作為醫師每年執業再註冊的依據,但在學習形式上卻給了醫生很多自主權,醫生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各種方式豐富自己。[4]

中國醫生沒有人拒絕繼續醫學教育,他們對學分的牴觸或許是不認可,但又被監控。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你希望被監督強迫學習,還是有自由的空間主動學習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文中所有受訪者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CME繼續醫學教育. 繼續醫學教育,2007,03.2.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12/699895.html3.戎念豐.國內外繼續醫學教育的比較與思考[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3,27(4):79-81.4.馬真,佟赤,朱濱海,張彥文,王雄國,畢曉明.金磚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誌,2019,39(2):140-146.

本文首發:醫學界

本文作者:孫雪嬌

責任編輯:張凌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又是勞累的一周,作為醫生的你,

是否感覺精神狀態不佳?

相關焦點

  • 醫生說出心裡話,居然如此現實
    很多女孩子小時候都夢想能夠成為一個白衣天使,可以救死扶傷照顧病患,但是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男醫生和女護士組成家庭,雖然在我們眼中醫生和護士非常般配,兩個人工作性質也相同,可以有很多共同語言,但是男醫生在擇偶的時候一般都不會選擇護士,曾有一個醫生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原因無比現實。
  • 為什麼有人第一次生孩子,比別人生二胎還快?婦產科醫生說出原因
    同是一批生產的媽媽,有些還在忍受開指的折磨,為什麼這位媽媽生得這麼快呢?很多人都以為珠珠生得是二胎,誰知道,珠珠說自己根本不是什麼二胎,就是第一胎。只是因為經常運動,身體素質比較好,所以生產要比別人順利。為什麼有些人第一次生產,卻比別人二胎還要快?
  • 醫師節快樂|你為什麼選擇當醫生?
    導語每個醫生在工作中都經常性體驗勞累和危險,遭遇辛酸與委屈,是什麼讓他們選擇從醫呢?「醫生」這個職業又有著怎樣的魅力,讓他們一直堅守呢?我們的記者採訪了一些普通醫生,一起聽聽他們的心裡話。醫師節快樂 | 你為什麼選擇當醫生?
  • 進產房前,為什麼產前醫生要求自備「刀紙」?醫生說出了內情,孕媽別...
    那麼,進產房前,為什麼產前醫生要求自備「刀紙」?醫生說出了內情,孕媽別大意! 而且產後排惡露時,這些衛生紙都會用到,所以希望提前能準備好。 進產房前,為什麼產前醫生要求自備「刀紙」?醫生說出了內情,孕媽別大意!所以說,生產時自備「刀紙」很重要,孕媽們千萬別忘了準備。
  • 為什麼醫生的字跡都這麼潦草,真的存在「醫生體」嗎?原因很簡單
    如果我們大家去醫院看病的話,就會發現,醫生寫在病例本上和處方單上的字跡都非常潦草,我們自己看起來簡直跟天書一樣,但是拿給其他醫生看的話,他們就能一眼看出內容,為什麼醫生的字跡都這麼潦草呢?又為什麼我們看不懂的字跡,其他醫生一眼就能看出來呢?
  • 同樣是懷孕生孩子,為什麼有的女人就不長妊娠紋?醫生說出真相
    所以,想想都打心眼裡牴觸。也有人勸她:長妊娠紋還是看個人,有的人長,有的人就不長。但是她還是擔心......同樣是懷孕生孩子,為什麼有的女人就不長妊娠紋?醫生說出真相。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主治醫師鍾毅徵,就解答過:為什麼有的女性懷孕之後不長妊娠紋。她說,妊娠紋的出現,跟遺傳和胎兒大小、孕婦膚質有關係。一般是沒有遺傳史、皮膚彈性好、胎兒體重中等的孕婦不容易長妊娠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是懷孕生孩子,有的女人長妊娠紋,而有的就不長。妊娠紋如何預防?
  • 無論生什麼病,醫生總是說不要吃太辣食物?醫生終於說出實情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一種體會,無論你是什麼病,醫生總是說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有的時候,醫生沒有說,當你去問有什麼需要忌口的,醫生的回到總是千篇一律,不要吃辛辣食物,難道辣椒是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毒藥」嗎?為什麼醫生本人也還在吃辣椒呢?是不是辣椒真的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 為什麼新生兒身高大多是50釐米,是量錯還是湊巧?醫生說出答案
    為什麼新生兒身高大多是50釐米,是量錯還是湊巧?表妹有些好奇,於是就在醫生查房時,問了這個問題,醫生說出答案,頓時讓人感覺漲知識了。新生兒出生大多50釐米左右,跟媽媽宮高有關醫生告訴我表妹,其實新生兒出生確實大多都是50釐米,不是護士量錯了,而是根據寶寶的實際發育身高量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巧合呢?醫生說跟媽媽宮高有關。一般來說,女性在懷孕之前,子宮的大小約在7*4.5*3.5釐米,重50克左右。
  • 這一次,我們都要感謝這些中國醫生!
    (一)這一次,我們都要感謝這些中國醫生!3月4日,一場特殊的國新辦發布會,就在北京和武漢同步舉行。主角:四名在武漢一線救治的中國醫生。這些醫生,應該要寫入中國的新聞史的。(二)大年三十開始,火速向湖北集結,4萬多中國醫護人員夜以繼日,很多人一幹就是一個多月。我們前期確實有很多不足,需要深刻反思。
  • 為什麼成本不到百元的烤瓷牙,卻要賣幾千塊錢?醫生說出大實話
    為什麼成本不到百元的烤瓷牙,卻要賣幾千塊錢?醫生說出大實話相信小夥伴們都有過牙疼的經歷,簡直就是要命,隨便動一下都疼的一塌糊塗,恨不得把牙齒整顆拔掉,近幾年來,或許是生活水平開始提高了,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牙齒健康,也有的人選擇了去醫院換上價格昂貴的烤瓷牙,但是你知道為什麼成本不到百元的烤瓷牙,卻要賣幾千塊錢?
  • 為什麼有人得癌症,化療過後很快離世?醫生毫不隱瞞,說出了答案
    醫生毫不隱瞞,說出了答案。為什麼確診癌症後,化療過後很快離世?癌症晚期在中國乃至全球,治療起來都是比較棘手的,雖然目前的治療手段多樣化,但還沒有出現一種能真正治癒癌症晚期的手段,當患者到了癌症晚期,在接受化療,術後治癒效果也並不理想,就會出現癌症患者化療不久就離世的消息,這主要和患者癌症所處的階段有關,和化療沒有直接關係,如果癌症發現的早,大部分都是可以通過化療治癒的。
  • 為什麼大多女性順產後,會被老公嫌棄?醫生說出答案,別害羞
    導讀:為什麼大多女性順產後,會被老公嫌棄?醫生說出答案,別害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大多女性順產後,會被老公嫌棄?醫生說出答案,別害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取消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學分制,為醫護人員減負!你贊成嗎?
    「呼籲取消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學分制度,雖然制度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促進我們繼續學習。但現在明顯變味了,幾乎成了一種買賣,讓本來就忙碌的醫護人員增加額外負擔,同時也讓倒賣繼續教育學分的販子發了一筆大財。」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已被很多醫護人員嗤之以鼻很多年。但是從來沒有誰想過這麼多年,它的存在是否與時俱進。
  • 女人生孩子時,為什麼要自備「刀紙」?產科醫生說出3個重要原因
    女人生孩子時,為什麼要自備「刀紙」?產科醫生說出3個重要原因說起「刀紙」,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紙,因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紙種類繁多,比如,面巾紙,手帕紙、衛生紙,草紙、餐巾紙,錫紙等等,而對刀紙卻不怎麼熟悉。
  • 女人生孩子時,為什麼要自備「刀紙」?產科醫生說出3個重要原因
    女人生孩子時,為什麼要自備「刀紙」?產科醫生說出3個重要原因說起「刀紙」,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紙,因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紙種類繁多,比如,面巾紙,手帕紙、衛生紙,草紙、餐巾紙,錫紙等等,而對刀紙卻不怎麼熟悉。
  • 孕媽做「B超」時,為什麼不能讓寶爸進去?終於有醫生說出實情
    但是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大多數的寶爸在寶媽做b超的時候都在外面待著,看寶寶也是從紙上才能看,那麼為什麼不能讓寶爸也進去呢?終於有醫生說出實情。一、對性別保密我們都知道寶寶其實在十六周以後就可以通過b超來看出性別了。而我們國家有規定,不允許醫院透露出寶寶性別,所以大部分的醫院都是禁止除了孕婦以外的人進去的。
  • 為什麼混血寶寶都很漂亮?醫生說出實話,其實我們也能達到
    導讀:為什麼混血寶寶都很漂亮?醫生說出實話,其實我們也能達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混血寶寶都很漂亮?醫生說出實話,其實我們也能達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有的初產婦比二胎產婦生得快?醫生說出原因,孕媽要臉紅
    導讀:為什麼有的初產婦比二胎產婦生得快?醫生說出原因,孕媽要臉紅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有的初產婦比二胎產婦生得快?醫生說出原因,孕媽要臉紅!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現在宮外孕的女人越來越多?婦產科醫生說出了大實話
    文|窈窕姐昨天,媽媽群裡有人發了這樣一個話題:去醫院檢查發現沒有孕囊,可是孕酮值卻很高,醫生讓隔幾天再去抽血,好擔心是宮外孕。看完之後,窈窕姐我真想去抱抱這位孕媽。隔了半個月,到醫院婦產科複查的時候,順便問了醫生到底什麼是宮外孕。當時醫生的滿臉沉重地說「宮外孕,其實就是受精卵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著床,最常見的就是在輸卵管裡。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進行處理,就可能出現輸卵管破裂,導致大出血。」好吧,原來孩子真的是迷路了,走錯了方向。
  • 香港醫生待遇如何,為什麼這麼多人考香港醫生?
    香港制度規定,醫生相當於公務員行列,用高薪來養廉,以此杜絕醫生因為薪酬過低而走上不歸路。早在2015年10月,月薪已達到18萬港元,醫生們還集體靜坐抗議,要求漲工資。短短的兩年間,工資猛漲到22萬港元/月。有人驚訝地說醫生薪酬這麼高仍然要求加薪,其實考慮到香港醫生的工作強度以及社會需求度,加薪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