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於為基層減負措施改進繼續醫學教育有關工作的通知》,雖然同原有政策相比本次改革有很多突破,但一提到「學分」大家還是有很多爭議,有為改革拍案叫好的,也有直呼取消繼續教育學分制度的。
學分為什麼會成為中國醫生的痛點?他們是如何看待學分?「醫學界」對話了多位臨床醫生。
每年被迫買學分,心裡不舒服
「去年240元,今年又增加90元公需費,漲到330元。每年為學分被迫掏這個錢,心裡真不舒服。」
李國,一名80後的基層醫生,現在甘肅一家衛生院工作。談及學分,他首先表達了自己「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
與大醫院不同,對基層醫院的醫生來說,學分獲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以前會有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幾天,然後發放學分證書 。但那種集中培訓,是不允許中級以上職稱的醫務人員參加的,所以之前醫務人員到處買學分,為了學分跑會的現象比比皆是。幾年前改革了,要求有網絡學分了,兩卡在手,25分輕鬆搞定。」
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學習卡 / 受訪者
李國告訴「醫學界」,「每年通過學習卡的學習完全可以達標。」比如在甘肅,主管部門要求Ⅰ類達標學分是10分,Ⅱ類達標學分是15分。相比二、三級公立醫院,基層衛生院對學分的要求比較低。
「現在什麼都漲價!學習卡也漲了。」李國調侃說。雖然他是一名基層大夫,每年花幾百元買兩張學分卡不會造成他的經濟負擔,但是李國依然覺得學分的這個錢花得不值——每年幾百元的支出沒有換來自己臨床技能的提升,更多為了形式。
「很多學習內容不適用。」李國覺得,國家主管部門設立學分制度,目的是好的,讓醫生更新知識、充實自己,「只是後來慢慢變成了一個學分產業鏈。」
李國提到的「學分產業鏈」,是多年來飽受醫生詬病的一門灰色「生意」。2014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心內科醫生牛春峰曾發了一條關於「取消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的微博,犀利地指出「制度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促進我們繼續學習。但現在明顯變味了,幾乎成了一種買賣,讓本來就忙碌的醫護人員增加額外負擔,同時也讓倒賣繼續教育學分的販子發了一筆大財。」
我國醫學教育體系分為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而後者是醫護人員在執業期間必須進行的一項終生學習制度。這一進修教育形式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歐美等國,80年代被引入我國,目前已經十分成熟。在該體系下的繼續教育學分制則與醫務人員的聘任、職稱晉升、執業再註冊的緊密掛鈎。這一政策是「學分產業鏈」的大背景。
由於我國執業(助理)醫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比僅為45%;註冊護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比僅為10%。現階段突出的問題是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和醫療衛生人員技能水平相對不高之間的矛盾。繼續醫學教育市場空間巨大。2018年智研諮詢發布《2019-2025年中國醫學教育市場運行態勢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顯示出,2017年我國醫學教育市場規模約669.2億元,同比2016年的624億元增長了7.24%[2]。而巨大市場空間下的利益誘惑,必然會出現亂象,帶來發展中的種種問題。
工學矛盾催生了學分亂象
「我們基層對學分沒特別要求,因為上面要求學,所以我們只能學,但是我本人覺得意義不大。」 一位雲南衛生院的醫務工作者張輝對「醫學界」直言。張輝說:「不管是在基層還是在二、三級醫院,說白了,就是為了晉職稱,應付過去。」
張輝所在的當地衛生局和縣醫院都有自管學分的要求。衛生院是每年3分,縣級醫院是每年5分。所謂「自管學分」就是醫院自己組織的培訓,醫務人員必須在醫院參加培訓才能拿到的學分。
「現在醫務人員太忙了,不管是基層還是二三級醫院,能有一點點時間陪伴家人就不錯了。但現在,為了學分,又不得不犧牲休息時間參加培訓。」
同張輝一樣面臨工學矛盾的還有他在縣醫院上班的妻子。張輝提到,每次參加醫院培訓需要入場刷卡,結束刷卡,管理十分嚴格,每次參加醫院自管培訓能獲得0.5分。
這樣算下,他每年除了醫院正常的業務要完成後,至少要參加6次醫院培訓,妻子則要參加10次。在醫患比例嚴重失調的今天,是對醫務人員精力的考驗,夫妻倆下夜班後,繼續參加培訓也是一種常態。
「我們真是苦不堪言啊,下夜班本來可以休息,現在為了學分又得參加培訓。」
對於張輝而言,所有省級、國家級、地方會議的學分上對他都沒有什麼吸引力。因為除了自管學分以外,他所需的學分都可以通過學習卡解決。所以他的痛點就是「自管學分」。「一個上夜班的醫護人員,晚上是不可能睡覺的,第二天下夜班還要去參加培訓,我們真心希望自管學分這塊能放開,或取消?或可以用其他途徑替補,比如參加大會的學分。」
張森是在北京從事繼續醫學教育服務工作的從業者,他向「醫學界」講述了醫生獲取學分的三個途徑。
第一種,購買學習卡。大家會首選購買學習卡,醫生到官方平臺去購買學習卡,登錄網址,輸入學習卡的帳號,醫生可以在PC端進行遠程視頻學習,學習之後可獲得相應學分。
第二種,參加會議。這些會議大部分是由國家級學會申請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醫生通過現場參會刷卡獲學分。
第三種,找醫藥代表幫忙。通常,如果醫生沒有時間參加會議,他們也會找醫藥代表去幫忙,希望代表通過各種渠道幫他們拿到學分。但學分也有地域限制,每個地方要求不一樣,即使最終拿回了學分,有的地方也不認可。
張森表示,醫生沒有時間去參會學習,就有機構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無形地催生了一種商業形態。「這兩年,像一本會議學分被賣到幾十元的現象還存在,但現在監管比之前嚴格了很多。不能用的學分越來越多了。」
「學分拿到後,需要錄入系統。醫院裡面有一個信息系統,你要把繼教項目號輸入進去,看是否和醫院的匹配。只有匹配了你才可以用。」很多人花錢弄了學分,最後發現用不了。
此外,張森提到購買學習卡大都是一種形式,很少有醫生因為要學習到平臺去夠學習卡。同時,他也爆料了醫生們應對這種形式主義方式:學分卡買到後,把視頻課程劃到一個網頁,每個網頁可以同時開很多個連結,電腦裡面傳出各種講課聲音……
「要我學」還是「我要學」
「醫學界」在與多名醫師溝通後發現,絕大多數醫護工作者肯定「繼續醫學教育」的必要性。也許是從醫學院校畢業那一刻,這個群體就明白:這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
梳理政策我們可以看到:
1991年,原衛生部就頒布了《繼續醫學教育暫行規定》 。
2000年,在《繼續醫學教育暫行規定》的基礎上,原衛生部和人事部共同頒布 了 《 繼續醫學教育規定 ( 試行)》,對我國繼續醫學教育的組織管理、內容形式、 考核評估、經費籌集、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更加系統和明確的規定。
2006 年,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重新修訂和頒發了《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申報、認可辦法》和《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
2016年版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要求繼續醫學教育實行學分制。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每年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所獲得的學分不低於25學分,其中Ⅰ類學分5-10學分,Ⅱ類學分15-20學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醫療衛生單位的繼續醫學教育對象五年內通過參加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獲得的學分數不得低於10學分。繼續醫學教育對象每年獲得的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數不超過10學分。Ⅰ類、Ⅱ類學分不可互相替代。
這項規定施行至今,深刻影響了我國繼續教育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直到2019年9月10日國家衛健委頒布《關於落實為基層減負措施改進繼續醫學教育有關工作的通知》。
根據這項通知,衛健委對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進行了優化,提出Ⅰ類、Ⅱ類學分可相互補充等減負政策,醫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平臺,醫療機構不允許指定等大大突破了原有的政策邊界。
縱觀繼續醫學教育改革,為什麼大家會對學分制度頗有怨言呢?
外部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醫患比例嚴重失衡,醫生在已經超負荷工作情況下,對繼續醫學教育很牴觸;另一方面是學分制度的內涵建設不貼近臨床,醫生疲於應付形式主義。而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我國繼教是被動學習。雖然現在繼教工作進步顯著,如課程的多樣性、實用性,但仍然沒有解決「被動性」這個問題。
如果被動學習,那麼即使是客觀條件再好,也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果醫生是主動獲取,那麼知識吸收的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據醫米調研顯示,我國近4成醫生每天花費1-2小時在線學習,花費時間最多的依次是看視頻、讀資訊、查資料和用工具。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高壓的節奏下,醫生也會抽出時間進行自我能力提升。但目前,我國繼續教育還偏重於從在職人員的評聘、晉升的角度出發,較少關注其他人員的培訓學習。醫生從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沒有形成正向反饋,並不是「我要學」,更多是「要我學」。[3]
目前很多國家已將繼續醫學教育立法,繼教行為作為醫師每年執業再註冊的依據,但在學習形式上卻給了醫生很多自主權,醫生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各種方式豐富自己。[4]
中國醫生沒有人拒絕繼續醫學教育,他們對學分的牴觸或許是不認可,但又被監控。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你希望被監督強迫學習,還是有自由的空間主動學習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文中所有受訪者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CME繼續醫學教育. 繼續醫學教育,2007,03.2.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12/699895.html3.戎念豐.國內外繼續醫學教育的比較與思考[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3,27(4):79-81.4.馬真,佟赤,朱濱海,張彥文,王雄國,畢曉明.金磚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誌,2019,39(2):140-146.本文首發:醫學界
本文作者:孫雪嬌
責任編輯:張凌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又是勞累的一周,作為醫生的你,
是否感覺精神狀態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