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大天朝的溫度是這樣的。
你點的香辣烤雞,已經到了!
又到了吃雪糕才能保住你的命時候了,但是吹著空調吃著雪糕,雪糕好吃了,卻發現好像沒有以前那種味道了。
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一些事物,能把你帶到特定的場景;總有一些食物,一吃就會想起那個時期......還記得那滿載廣東8090後小朋友回憶的老字號五羊牌雪糕。看到它就會想起,以前放學路上,一人一個甜筒,總要吃完才敢回家,不然就會被老母親嘮叨「衰仔,又食感多生冷野!」還有,北方小朋友的光明牌奶磚,某個夏日午後,某個樹蔭底下,坐在樹下乘涼的大人們一人啃著一條奶磚。
沒錯,今天孤單君又來話當年了,再來一波回憶殺-中國雪糕當年情。對於8090後的小夥伴來說,那個年代沒有空調,這個時候的童年真是一生中最視雪糕如命的時代,而2000前後,正是中國民族雪糕大爆發大躍進的年代。
90年代,中國民族雪糕品牌的草創階段,各種冰棒、矮冰棒、雙棒雪糕、大頭火炬、益民食品廠、光明三色杯、光明牌奶磚,隨著小朋友手中終於有像樣的零食而發展起來。這個時候的雪糕處於「是雪糕就有人吃」的階段。而各大雪糕廠,也沒有啥品牌意識,這時的雪糕,一個字概括「甜」。據孤單君一個80後的小姐姐朋友說,她第一次吃到的雪糕,是在一個路邊推著後座綁著保溫箱的自行車阿姨那裡買的。在保溫箱上面還蓋著一層厚棉被,那時一條圓柱形,只有甜味的冰棒。
估計這種冰棒就是糖和水,然後讓它結冰成冰棒。但就是這樣的冰棒,據小姐姐表示,他們還會一人湊一毛錢買一條冰棒,你舔一口,我咬一口地邊走邊吃。可能那時候還沒有手足口病吧,口水、細菌、交叉傳染什麼的,都是浮雲。可能是看到幾個小朋友分吃一條冰棒不衛生。於是,後來又發明了分享裝,就出現「七個小矮人」分享裝,撕開那粗糙的塑料包裝紙,裡面是七個五顏六色的三稜柱小冰棒。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個時候不是剛好七個小朋友的話,分冰棒的問題,就是考驗大家的友誼。
可能怕「七個小矮人」分不勻的情況吧,於是又發明了雙棒雪糕。後來,可能是覺得只有甜味太單調,於是就多了巧克力味,這個時候還多了蛋筒,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甜筒吧。上面還有一個火炬狀的奶油外面有一層巧克力吹皮,可能是技術不過關吧,吃起來脆皮經常往下掉。可能覺得還是有點單調,於是就加入了果味和奶味。所以,就有了非常粗大,外層是果味冰,裡面空心的是奶油。還記得小時候,我還會用小勺子先挑裡面的奶油部分先吃,然後再去啃外面的果味冰。但是這些都是曇花一現,而正式制霸冰棍類雪糕的,卻是旺旺的碎碎冰。
進入到2000年,中國雪糕進入了諸侯割據時代,各地都出現了一些比較著名的雪糕牌子,而且造型和吃法上面都比之前的粗放型發展有了改進。首先是,光明打出了三色杯,當年可是風靡一時,現在我還記得那時賣3塊錢的,在那時簡直就是哈根達斯,奶味非常濃鬱,口感細膩。有人切塊吃白色是香草味的,粉色是草莓味的,棕色是巧克力味的。那時也沒有什麼選擇困難症,一個木勺吃完一個顏色再吃一個顏色。
可能覺得只是加個顏色不夠創新,後來就出現各種圖案雪糕。第一個亮相的就是當年我們的最愛「娃娃頭」雪糕。據說,由義大利引進的生產線製作,可能這是中國雪糕第一次與國際接軌。於是,它的頭就被其他廠家模仿,後來更厲害的伊利也推出自己的娃娃頭雪糕,叫小雪生,據說現在一些小賣部,還能賣,大概兩塊錢。
後來,不像娃娃的娃娃頭,變成了綠舌頭。這種把果凍和雪糕結合的神奇雪條,居然紅遍了大江南北的所有中小學門前的小賣部。拆開包裝袋拿出來是硬的,在嘴裡含一下就變軟。還記得當時經常被同學吐著綠舌頭來整蠱。
憑著三色杯和綠舌頭的和路雪崛起了,南方的品牌也不甘寂寞了。我們大廣東的民族品牌五羊牌,當年憑藉著賣1.5快的五羊甜筒崛起了。五羊甜筒一誕生便成為了華南獨霸一方的消暑良品。
作為南天一霸的五羊甜筒,當然不會滿足於一個甜筒了。還有紅綠燈、飛魚脆皮、紅豆批、綠豆批和現在已經消失了的蛋奶批。
雖然五羊在南方雄霸一方,但是卻總未能稱霸全國。而在遙遠的內蒙古草原,伊利和它的追隨者蒙牛,默默地研製著他們的奶制雪糕——伊利小布丁和蒙牛小布丁,23333333......
在境外奶油勢力的衝擊下,傳統的糖水冰棍消失了,國內許多雪糕品牌在努力復刻「老冰棍」。而在遙遠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奶製品巨擘伊利和它的影分身蒙牛開始孜孜不倦地製作奶油雪糕,比如伊利牧場小布丁和蒙牛布丁雪糕。憑藉著一塊錢低廉的價格,迅速搶佔全國市場。
天朝大地,目前已經形成了東有光明,西有天冰,南有五羊的割據局面。而北方的伊利、蒙牛,則是執天下執牛耳,在全國地面上擁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至於他們的競爭,管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