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ina育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如果不是看到了新聞報導,我壓根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大男孩,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並且在開學之際,帶著媽媽的遺照來報導。只是想告訴媽媽:他考上了清華大學,沒有辜負父母對他的期望。
他就是,何潤琪。
帶著媽媽遺像去報導,已經是很「有故事」的人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同學在談到「寒門貴子」時候的全新觀點。
他說:「如果父母能夠滿足您對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和學校的基本需求,那麼您不應該將自己家庭定義為貧困家庭,而是應當利用它來發展自己。
是不是,有那麼點靈光乍現的東西,觸動了你的某根心弦?
寒門貴子是什麼樣子的?
普遍認知中就是:家裡窮但是孩子學習非常好,而且特別有出息有本事的那種。
記得小時候,我爸媽經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是:好好學習,砸鍋賣鐵都會供你們上學!
當然,跟我一起長大的女孩子,並沒有我這麼幸運。她的家庭條件還算可以。但是剛念完小學,父母就說:你,小學畢業了,就去隔壁工廠織布吧!早點賺錢,找個好人家結婚生子就行了。女娃娃學習知識沒用。
雖然,長大後,每個人的日子其實過得差不多,但是從思維方式上來說,差距懸殊。
我們村裡比我大一些的哥哥姐姐,有很多都是家庭條件並不好,父母也不識字但卻知道知識和文化的重要,鼓勵他們努力,認真,勤奮的學習,且都有不錯的成就。
我們村,相信也是大多數農村都會流傳的一句話:家裡條件越差的孩子學習越好,越爭氣。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去變窮。窮——不應該是被表揚的,而應該是要努力改變的。
可是為什麼會有一種認知是:家庭條件越貧窮,孩子學習越好呢?
因為在那個年代,當物質條件越貧瘠的時候,父母更多會在精神層面富養了孩子。中國父母是最操心的父母,他們會因為沒有給兒女好的生活而感到愧疚;也會因為沒有能力賺錢供孩子讀書而懊惱;所以有時候,他們會對孩子說,都是媽媽(爸爸)的錯,媽媽(爸爸)沒有能力給你們好的生活,真是很抱歉。
善於給孩子道歉,並且坦誠表達自己情緒的父母,會讓孩子更加努力,內心更加柔軟,更加能夠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更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寒門,寒的是家庭條件和物質條件,而背後的精神富養是被大眾忽略的。
如今,真正意義上的寒門,已經沒有了。因為中國脫貧工作已經讓更多的老百姓富裕起來。
而新的「寒門」正在悄無聲息的崛起。也就是,另一個常被我們提及的新概念:「寒門難再出貴子」 中 「寒門」。
這裡的寒就開始變為雙重意思了:一方面是家境條件滿足溫飽之下,沒有結餘,處於整個社會中財富積累較少的群體;另一方面是在這種生活條件下,父母在精神層面也相當的「貧寒」,他們不會教育孩子,除了打罵吼叫監控孩子之外,從來不會好好跟孩子說話,哪怕是一句抱歉的話,都吝嗇講給孩子聽,甚至他們還會埋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出生等等,這就更加讓孩子心寒了。
試問,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學習好嗎?孩子會心懷感恩之情嗎?
何潤琪的那句:如果父母能夠滿足您對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和學校的基本需求,那麼您不應該將自己家庭定義為貧困家庭。
我十分贊同。
我們現在「寒門」的生活條件已經遠遠不是幾十年前的「寒門」條件了。更多的開始比拼家長,尤其是爸爸媽媽的耐心、愛、包容、鼓勵、理解、支持等等。
昨天,看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珠海一位富豪,管教不了孩子。於是放下豪言:誰能幫忙把孩子給教育好,立馬給10萬塊錢!當然,後來,這位富豪找到李玫瑾教授。李教授對他說:該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你直接來跟我聊就行了。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不用心造成的結果。
幾米有一本漫畫,叫做《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每一張插圖都娓娓道來。我們會回憶起自己也曾是小孩,而小孩的世界,和成人的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並不一樣。
這本書,建議跟孩子一起讀。會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寒門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持,這些才是能讓孩子變得優秀的法寶。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注我@Tina育兒,每天分享有趣好玩的育兒教育故事。
查閱更多近期熱文:
14歲南京男孩報警稱父親裝攝像頭監控自己,父母掌控的人生很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