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兩步、三步,好!跌倒了別哭,自己爬起來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一位父親這樣教著自己的孩子學走路。
朋友們見狀,說他是「開孩子們的玩笑」,可這位父親卻正色道:「老兄你錯了,這不是玩笑,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將來在社會上闖世界,全靠這第一步啊!」
當孩子蹣跚學步摔跤時,父親並不馬上扶起她,而是在她前面拍著皮球鼓勵她:「勇敢的姑娘,爬起來,自己走!」
這位父親就是宋嘉樹。聞名中外的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便是他的孩子。不得不說,宋嘉樹教子是相當成功的,稱得上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牛老爸。
那從宋嘉樹這個育兒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呢?
看到了孩子通過自己努力爬起來,看到了孩子認真又緊張的小臉,看到了孩子走到父親時激動興奮的笑顏,看到了孩子說著「我能做到」的自豪神情。沒有什麼比靠自己努力完成一件事而更棒的體驗了,即便他還是一個孩子。
父母要多製造一些讓孩子嘗試、摸索的機會,切勿以他們還太小為藉口,奪走了他們鍛鍊的機會。就像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的:「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包辦只能養出飛不出籠子的金絲雀。
通過親身經歷和練習,孩子們會形成一種健康的自信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信念,這就是自我價值感。建立自我價值感,需要的不只是溫和的話語,它需要的是那種「我能做到」的能力體驗,即你和你的孩子接受一個挑戰並且取得成功的一個時刻。
花時間教給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和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跟他爭論或向他讓步。要鼓勵並且相信他有能力學會這項任務,儘管中間可能會出一點差錯。
當孩子蹣跚學步摔倒時,宋嘉樹並沒有馬山去扶起他,而是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然後接著走。這就是在給孩子一種能力體驗,讓孩子知道他通過自己努力可以完成這件事,他會因此得到自我價值感。
可是同樣的場景如果是換做有些父母,他們可能看到孩子摔跤就心疼不已,馬上上前去扶起孩子。這樣的攙扶孩子真的需要嗎?當他提起自己的小短腿,積攢了很大的勇氣,邁出去,結果沒走幾步就摔倒時,他內心是很挫敗的。
你以為他是因為疼而哭,其實他是因為自己沒有完成任務,覺得自己很無能,很沮喪而已。這個時候的攙扶無疑又向他佐證了這一點,他就是這麼無能的,他還不能走路。這樣孩子就很難得到自我價值感,他會對學習新事物失去信心,這可能直接導致孩子學走路的進程變慢。要知道能力是你自己切身體驗到的而不是別人說你有你就有的。
但是如果你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就不一樣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是一種對他能力的肯定,你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他有這個能力,事實上他也確實有這種能力。
孩子因為你的鼓勵而得到信心,靠自己慢慢爬起來,繼續走路,走的很穩,此刻的成就感是任何讚揚都無法替代的。他在這過程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實現了自我價值。他知道了自己是可以的,他獲得了嘗試的勇氣以及信心。
自我價值感能給予孩子們在生活中承擔風險並樂於接受新體驗的勇氣。擁有健康的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們知道,犯錯誤並從中學習是很正常的,而不會認為犯錯誤就意味著自己無能。缺乏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害怕失敗,並且通常不相信自己,即便他們擁有出色的天分和能力。
父母要從小就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並對他們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孩子其實很小就可以做好很多事,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服,洗臉,上衛生間等等。這些事孩子不僅可以做的很好,更會因為做好這些事而變得自豪。
父母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要總是不放心,什麼也不敢讓他們做,我們要相信他們,給他們嘗試的機會,不要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你們不妨想想,是不是經常會聽到孩子說「讓我自己來」之類的話?孩子他們既然想去做這件事,為何不讓他們嘗試呢?與其費盡力氣違逆孩子的願望,不如聽從他們的建議讓他們自己來。
事實上,每個孩子起初都有表現自己能力的欲望。如果他們有表現的機會,比如自己照顧自己,幫父母做事,他們就會為自己有能力而感到自豪。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自然會願意為自己做事情,並且也樂於為他人做事。
然而,自我價值感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再需要指導和安全的界限,也並不意味著他應該主宰整個家庭和為所欲為。自我價值的發展,需要的是安全邊界之內的自由,以及和善而堅定的指導。
當孩子朝大街走去,父母去讓車停下來為孩子讓路的行為並不是鼓勵。孩子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照管,以及反覆教他知道十字路口的危險性。和善而堅定地帶著孩子離開大街,確實限制了他的探索,但也保護了他使他免遭危險,並且不讓他認為在大街上閒逛是安全的。
明智的父母會權衡孩子的選擇和周圍的環境,以決定哪些經歷能為孩子提供成長的機會,而哪些經歷太危險。允許一個孩子承擔合理的風險以及學習新技能,才是鼓勵。面對挑戰並體驗到成功,會讓孩子建立強烈的自我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