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美團隊
高考成績放榜,狀元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殿試歷來應由皇帝主考,按名次分「三甲」:「一甲」三名獲賜「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
「一甲」是第一等,前三名分別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而我們現在說的狀元,更多的是每個省、市、縣的高考第一名。
中國的「狀元史」
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
自隋唐開科舉以來,及至清朝,中國的讀書人要出人頭地,必須要闖過六關,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縣試和府試是最簡單的通關,過了這一關就是「童生」(明代以後);院試級別就提高了,可稱「秀才」;鄉試之後,就是「舉人」,歷史上有名的「範進中舉」就是過了這一關。
中舉之後,可擇優放官,也就是說中了舉人才能有當官的資格。過了會試,便可稱「貢士」;而過了最後一關殿試,即可成「進士」。
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大殿上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河北故城縣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河北肅寧縣人)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國子監曾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
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
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或因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大潮裡。
到了1903年,由袁世凱領頭的一批有識之士奏請皇帝廢止這種制度,進士張之洞上書:「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
後來,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進行了最後一屆之後正式廢除。
酒國裡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
▲傳統戲劇當中,郭子儀(左)常被塑造為精忠報國、將才非凡的形象(圖片來源:上海崑劇團)
郭子儀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據說,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藉助了回紇部的兵力。動亂平定後,郭子儀便帶著汾酒單騎去犒勞回紇部,其膽量震懾眾人,回紇部不敢造次,雙方舉杯相誓,互為兄弟之邦,成為了千古美談。
如果說郭子儀是大唐有名的武狀元,那麼同在山西汾陽的汾酒,無疑也是白酒行業的一名「狀元郎」。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位於汾陽市東堡村原汾酒義泉泳公司舊址,是中國唯一的原址型白酒遺址博物館。縱觀汾酒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造和改寫「第一」的歷史。
這座老作坊堪稱中國白酒發展歷史的化身,也是在這座老作坊裡誕生了中國白酒史上的多個「第一」:
中國白酒業第一個品牌體系——從1904年起,杏花村就形成了以白酒為主,配製酒、黃酒為輔的品牌體系;
中國白酒第一家股份制企業——1919年1月,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在太原橋頭街成立;
中國白酒企業第一個現代企業制度——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制定了股東代表大會、董事監事經營層三權鼎立等經營管理的基本制度;
中國白酒業第一枚註冊商標——1924年,晉裕汾酒有限公司65歲的總經理楊得齡率先註冊了高粱穗汾酒商標;
中國白酒業第一個全國市場網絡——1935年,上海、北京等地都設立了銷售汾酒的同業公會;
第一國宴用酒——汾酒見證了1949年中國共和國的誕生,成為第一國宴用酒。
在1952年評選四大名酒之後,國家開始廣泛地開展各種名酒試點工作,試圖尋找名酒成名的原因。
▲汾酒試點工作人員合影
在汾酒試點期間,專家們對汾酒生產各環節,在從原料、制曲、配料、發酵、蒸餾、貯存、勾調等工藝流程,到檢測方法,以及對汾酒釀造微生物進行分離、篩選等基礎上,讓清香型白酒從工藝、香味物質、微生物辨別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帶動了產量大幅度提高,使70年代的清香型白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佔據了70%,因此汾酒也有了「汾老大」的稱號。
1994年1月6日,山西汾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我國白酒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4年後的1998年,五糧液上市;7年後的2001年,貴州茅臺上市。
23年後的2017年,進入山西省國企改革試點、啟動集團整體上市的汾酒集團,都像極了1994年——「摸著石頭過河」,再次創造新的「汾酒模式」。
25年間,汾酒從「白酒第一股」到「集團整體上市第一股」,汾酒不僅在集團整體上市的探索上取得成功,更關鍵以「混」促「改」,成為山西省乃至全國國企改革的樣本,「汾酒路徑和模式」都極具借鑑意義。
中國作協會員、第十屆《上海文學》獎和「2007-2009年度趙樹理文學獎」等獎項獲得者楊遙曾到訪汾酒,「每天品著汾酒,我似乎醉了,又好像更加清醒,清醒地看到汾酒變成白袍書生,走在中國幾千年趕考的路上,在不同的時代中穿梭,取得一次又一次狀元。」
在他看來,從汾陽杏花村到美國博覽會,歷史上的酒與現實中的酒交融在一起,從味覺到文化一次次被洗禮,汾清天下,汾酒不愧是酒國中的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