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10:14 來源:杭州日報
參與互動罕見「熊貓血」溶血新生兒被救治
醫生:熊貓血母親二胎易患溶血症 有項檢查不能少
兩天全身換血四次
記者 柯靜 通訊員 王蕊
「孩子總算能出院了,實在太驚險!」昨日,在浙大一院兒科病房,新生兒毛毛的爸爸媽媽長舒一口氣。11月14日,產婦小尹(化名)如願產下二胎男嬰毛毛,但由於小尹是罕見的RH陰性血型,毛毛髮生溶血反應,全身發黃,生命危急,所幸,浙大一院輸血科緊急調動血液,連同新生兒科,對毛毛進行了保命的全身大換血,使毛毛終獲救治。
危急 男嬰全身發黃 危在旦夕
孕39周的小尹因胎兒宮內缺氧,做了剖宮產手術。但寶寶出生後,一家人還來不及慶祝,助產士就發現孩子有異常。
「膚色蒼白、呼吸急促,孩子有問題。」產科醫生立即請來新生兒科醫生會診。等新生兒科醫生飛奔至產房,發現孩子已經全身皮膚發黃,肝脾腫大,一查血色素,遠低於正常水平。浙大一院新生兒科主任王春林說,經檢查,患兒被診斷為新生兒溶血症。
進一步問診和檢查後,醫護人員發現小尹為「熊貓血」(B型Rh陰性),這是她第三次懷孕、第二次分娩,她寶寶患的恰恰是「重度Rh新生兒溶血症」。
「和ABO溶血相比,Rh新生兒溶血要兇險得多,進程也快,稍一搶救不當,患兒就很可能因心衰夭折;有時即使救回來了,患兒也會留下膽紅素腦病等後遺症。」 王春林主任說,「我們科室開科到現在,重度Rh溶血的,這是第二例。」
慶幸 渾身換血四次 渡過難關
「重度新生兒Rh溶血症,診斷非常明確,如果我們動作慢一步,患兒體內紅細胞就會不斷地溶解破壞,血液中膽紅素進行性增高,血色素進行性下降,只有通過換血才能有效阻斷病情,防止膽紅素腦病。」 王春林主任深知要想換血,必須要拿到足夠的Rh陰性的「熊貓血」。
經過輸血科謝珏主任緊急協調聯繫,次日晚上10點左右,省中心血站的Rh陰性的「熊貓血」送到病房,開始換血。
給新生兒「換血」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醫護人員一邊從患兒的動脈放出血液,一邊在其周圍靜脈同步輸入新鮮的血液,每次20毫升,抽了二十多管。換進去的血量要將近患兒全身血量的兩倍。同時,換血的速度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太快,患兒體溫會下降,導致心律異常,引起心衰等情況;太慢,新鮮血液易被外部環境汙染,引起交叉感染,影響「換血」療效。
「我們先後給患兒換了兩次血,每次換500多毫升,相當於把他全身的血換了4遍。」王春林主任說。「換血」之後,患兒毛毛的黃疸指數逐漸下降,血紅蛋白回升至正常範圍。目前,各項指標平穩,沒有出現後遺症。
預防 溶血症風險 隨媽媽懷孕次數增加而遞增
毛毛的這次風險安然度過,謝珏主任說,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併發症危害極大。為什麼「熊貓血」媽媽們的二胎容易患溶血症,甚至這種風險會隨著媽媽懷孕次數增加而遞增呢?
謝珏主任解釋:這種現象是因為「熊貓血」媽媽們如果懷上的第一胎是Rh(D)陽性血型的話,體內可能會產生抗D等Rh血型系統的抗體,但這時妊娠過程一般已結束,引起胎兒發病的可能性很小。但到了第二胎,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因為第二次妊娠又多了一次免疫過程,新生兒溶血的風險會變得更高。由於受胎兒紅細胞的刺激作用,母體內的抗體濃度不斷地升高,越到妊娠後期升高的速度越快,最終出現新生兒溶血。
大多數Rh溶血症患兒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並迅速加重。血清膽紅素以未結合型為主,但如溶血嚴重,造成膽汁淤積,結合膽紅素也可升高。同時,重症Rh溶血患兒,出生後即可有嚴重貧血或伴有心力衰竭,肝脾也出現腫大。
難道Rh陰性血的媽媽就不能生第二胎了嗎?浙大兒院的兒科專家給出了解釋:「首先做好產前診斷,凡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產、新生兒重度黃疸史的孕婦及其丈夫均應進行ABO、Rh血型檢查,不合者進行孕婦血清中抗體檢測。Rh陰性孕婦在妊娠16周時應檢測血中Rh血型系統抗體,而後密切隨訪。同時,積極做好產前幹預,Rh陰性婦女在流產或分娩Rh陽性胎兒後,應儘早注射相應的抗Rh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