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Wilczek:愛因斯坦的論文,放在今天能發表嗎

2020-12-12 返樸

撰文 | Frank Wilczek

翻譯 | 胡風、梁丁當

編輯 | 王茹茹

來源:蔻享學術

中文版

愛因斯坦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基礎》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科學期刊與機構變得更加專業化,留給個人風格的空間日益狹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15年的傑作《廣義相對論基礎》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正如我跟學生們說的,作為相對論的問世之作,這篇論文仍然是對該理論最好的介紹。但如果放在今天,它可能無法在科學期刊上發表。

為什麼會這樣?畢竟,它毫無疑問是能通過所有關於正確性和重要性的檢驗的。雖然江湖傳說這篇論文的首批讀者們覺得它艱澀難懂,但事實是很多理論物理的文章都比它更加難讀。

正如物理學家理察 · 費曼 (Richard Feynman) 所寫 :「報紙說有段時間全世界只有12個人能夠理解相對論。我不相信有過這樣的事。或許確實有過只有一個人懂相對論的時候——因為在這篇論文之前,只有愛因斯坦理解這個問題。但當人們讀了這篇論文,有很多人,絕對超過12個,或多或少都對相對論有了一定理解。」

不,問題在於這篇文章的風格。愛因斯坦的論文不符合現代的專業科學交流規範。它從一個關於空間和時間的輕鬆的哲學討論開始,然後是關於已有的數學理論(張量微積分)的闡述。這兩章就佔了文章一半的篇幅,放在今天,這些內容會被認為是與論文核心不相關的部分。更糟的是,文章沒有對前人科學研究進行任何引用,也沒有任何圖。這些缺失對如今的科學論文來說是致命的。這樣的文章甚至都不會被編輯送審。

類似的專業化過程也改變了科學領域的其他方面。經費申請,以及去大型天文臺或國家實驗室進行研究申請,變得更加的結構化,充滿繁文縟節。又比如,在開展任何涉及人體實驗的工作或者把儀器送上太空之前,都需要完成成堆的文書工作。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被譽為高中生諾貝爾獎的再生元科學天才獎( 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此前曾先後由西屋公司和英特爾公司贊助)中。在該獎78年的歷史中,最初幾十年的獲獎項目通常都是那種靈氣四溢卻仍顯天真稚嫩的工作,這也符合人們對那些極具天分的新人的預期。而如今的獲獎項目則通常是在知名實驗室的實習過程中經過精心打造完成的。

這些專業化趨勢幾乎是現代科學爆炸性發展的必然結果。標準化和系統化讓人們更加容易管理如井噴一般的論文、各類申請和人員。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應,即大量無用功都耗費在了突破官僚形式的層層桎梏上,也抬高了新人的準入門檻。

幸運的是,我們也有一些不太正式的、低門檻的機構,比如開放的在線論文庫arXiv,在那裡,科學論文可以在同行評議之前張貼出來。這使得作者在寫作的時候不用特別講究形式,內容也可以更加廣泛。

當然,如果在今天,愛因斯坦也一定會找到辦法發表他的研究成果。他會刪去論文中哲學討論的部分,附上引文,把解釋性的部分放進「補充材料」中,或者再加一些漂亮的圖。精修過後的論文,科學核心當然不會變,但不再給人有同樣的閱讀享受。

英文版

Albert Einstein in his office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ca. 1920.

PHOTO: ALAMY

Some physicists have waited a whole lifetime forreality to meet their expectations.

Albert Einstein’s 1915 masterpie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s a joy to read. The first articulation of the theory, it is still 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and I recommend it as such to students. But it probably wouldn’t be publishable in a scientific journal today.Why not? After all, it would pass with flying colors the tests of correctness and significance. And while popular mythology holds that the paper was incomprehensible to its first readers, in fact many paper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are much more difficult.As the physicist Richard Feynman wrote,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newspapers said that only 12 men understoo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 do not believe there ever was such a time. There might have been a time when only one man did, because he was the only guy who caught on, before he wrote his paper. But after people read the paper a lot of people understoo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n some way or other, certainly more than 12.」No, the problem is its style. Einstein’s paper doesn’t fit the mold for modern,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t starts with a leisurely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of space and time and then continues with an exposition of known mathematics (tensor calculus). Those two sections, which would be considered extraneous today, take up half the paper. Worse, there are zero citations of previous scientists』 work, nor are there any graphics. Those features would doom a paper today. It might not even get past the first editors to be sent out to referees.A similar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has transformed other parts of the scientific landscape. Grant applications are more rigidly structured and elaborate, as are requests for research time at major observatories or national laboratories. And anything involving work with human subjects, or putting instruments in space, involves heaps of paperwork. We see it also in the 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 (formerly sponsored by Westinghouse and then Intel), the Nobel Prize of high school science competitions.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its 78-year history, the winning projects were usually the sort of clever but naive, amateurish efforts one might expect of talented beginners working on their own. Today, polished work coming out of internships at established laboratories is the norm.These professionalizing tendencies are an all-but-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modern science. Standardization and system make it easier to manage the fire hose gush of papers, applications and people. But there are serious downsides. A lot of unproductive effort goes into jumping through bureaucratic hoops, and outsiders face entry barriers at every turn.It is good that we have some less formal, lower-stakes institutions such as arXiv—an open-access online archive where scientific papers can be posted before they are peerreviewed, allowing authors to be less formal and more expansive.Of course, Einstein would have found his way to publishing his results. He』d prune the philosophy, festoon the paper with citations, put the expository bits into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and maybe add some snazzy graphics. Its scientific core wouldn’t have changed, but the paper might not be the same pleasure to read.

Frank Wilczek:弗蘭克·維爾切克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因發現了量子色動力學的漸近自由現象,他在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蔻享學術」。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Wilczek:愛因斯坦的論文,放在今天能發表嗎?
    愛因斯坦的論文,放在今天能發表嗎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15年的傑作《廣義相對論基礎》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正如我跟學生們說的,作為相對論的問世之作,這篇論文仍然是對該理論最好的介紹。但如果放在今天,它可能無法在科學期刊上發表。 為什麼會這樣?
  • ...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限時免費閱讀
    Orli BahcallCell Genomics 主編「我們共同祝賀CRISPR基因編輯的先驅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並慶祝CRISPR/Cas9體系的奇妙發展,我們因此能對DNA進行具體的編輯改造。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喻海良表示,把諾獎得主放在頭條的確抓人眼球,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畢竟大家都很願意去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地方。因此,這對於招攬人才還是很有幫助的。除此之外,喻海良還解釋道,一些諾獎得主雖然年事已高或已過學術黃金期,但是他們的人脈資源和社會影響力仍在,諾貝爾獎的頭銜能夠對高校在大學排名、獲取資源和項目上有所助益,「在引進諾獎得主的背後有利益上的權衡」。
  • 傳說中的宇宙最水諾獎得主:本科歷史學,卻憑藉「一紙」博士論文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出道即巔峰!
    他,到底是不是最水的諾獎得主
  •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來源 | 弗雷賽斯整理自饒毅科學、深度調查公眾號、iNews、新語絲編輯 | 學術君1月31日,印度理工學院德裡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生物預印本 BioRxiv發表論文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物理大師】傳說最水諾獎得主:本科歷史學,卻憑藉「一紙」博士論文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出道即巔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超級數學建模(ID:supermodeling)他,到底是不是最水的諾獎得主關於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有個流傳非常廣的故事。
  •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在果蠅早期飛行能力發育過程中,dStim對其神經系統是必不可少的。Richhariya et al. 鈣是一種重要的信號物質,對多種細胞活動起到調控作用。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巧合的是,北京時間 10 月 18 日,塞門扎正在參加中國的一場科學家峰會。
  • 2017「引文桂冠獎」名單出爐 預測諾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科睿唯安日前宣布了其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得主,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瑞唯安「引文桂冠獎」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共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 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
    ·學術誠信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Patcliffe)。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根據「財新網」報導,繼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 諾獎成果離我們太遙遠?—— 身邊的諾獎成果轉化:巨磁阻效應及其應用
    該文於1988年11月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5影響因子=7.645),該文出自何人之手?正是前面介紹的諾獎大牛,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艾爾伯.費爾教授的研究成果。那麼在這篇論文發表以後,後續科學家們又在其基礎之上做出了哪些後續研究呢?通過右側「引文網絡」菜單下的被引頻次連結,即可獲取該文獻的施引文獻。
  • 培養了55位諾獎得主,大學全球排名卻要跌出百大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個有趣的現象,大學排名是個什麼算法,為什麼大家所不知道的德國大學,走出過那麼多諾獎得主。 2020中國學府最高排名:清華大學 23 2020德國學府最高排名:慕尼黑大學 32 教學與學生(30%)學科,學位授予,被認為不利於非綜合性大學 研究(30%)整體學校、教師論文發表
  • 謠言不可信:德布羅意「一頁紙」博士諾獎論文的澄清
    他因「物質波」假說而榮獲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第一位憑學位論文就獲得諾獎的科學家。薛丁格、G.P.湯姆森、戴維森都因繼續研究德布羅意波,而獲得諾貝爾獎。所以在傳言中,花花公子攻讀物理博士期間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根本是之虛烏有之事。1924年11月,他再按照前三篇短片論文的思路,寫出了一篇題為《量子理論的研究》的博士論文。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中國知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發表文章《對某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的意見》批駁了 「病毒來源實驗室」 的說法,稱以蒙塔尼的身份,他的這番言論有很強的欺騙性。蒙塔尼錯在了哪裡?作為 HIV 病毒發現者,他為何會迷信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說法?
  • 德國教育 | 培養了55位諾獎得主,大學全球排名卻要跌出百大
    不知道各位學子是否已經完成了大學志願填報,希望學子們都能考上心儀的大學。打算出國的學子們,應該也已經緊鑼密鼓地準備揚帆遠航,畢竟很多家長都是早早就對照著大學全球排名來給孩子規劃人生。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個有趣的現象,大學排名是個什麼算法,為什麼大家所不知道的德國大學,走出過那麼多諾獎得主。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被疑圖像操縱,涉及中日韓學者及團隊
    Semenza)丨WILL KIRK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質疑多篇論文圖片有篡改痕跡。近兩周以來,他合著的 29 篇論文在 PubPeer 受到質疑,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
  • 又一2019 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咽...
    學霸晚報 準時更新  第一時間 追蹤學術熱點  撤稿觀察  又一 2019 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根據「科研圈」的檢索,截至發稿, PubPeer 上已出現 12 篇拉特克利夫署名的論文,發表時間從 2004-2020 年不等,其中有 8 篇論文是在最近 5 天內被掛上 PubPeer 的。這些文章中的圖片被指存在後期裁剪痕跡或重複使用,還有文章被質疑所用細胞可能出現汙染。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 [6]。2015年的諾獎委員會關於獲獎工作的科學背景(scientific background)資料表明:「中微子振蕩的有力證據由超級神岡合作組的梶田隆章在中微子98國際會議上給出」 [13],然後引用了一篇關鍵論文 [14],最後明確將這篇論文列為梶田隆章獲獎工作的關鍵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