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在旅遊的同時,還能讓心靈得到放鬆。它與其它旅遊不同之處在於,一「動」—「靜」,一「行」一「居」,一「累」一「閒」,它是旅遊者佔據了較多的閒暇時間和可自由支配的經濟收入,旅遊地有了一定服務設施條件下而逐漸形成的,是旅遊得以豐富發展的產物。
01
休閒旅遊的重大轉變
近年旅遊業界一直強調推動觀光遊單一形式向觀光休閒度假並重的方向轉變。
作為旅遊三大形式之一,度假在國內還未形成氣候。按魏小安老師所說,有以下原因:高端度假產品短缺,需求嚴重向東南亞外溢;濱海度假資源不足,度假產品體系尚待完善;自然環境不足。
休閒相對度假而言,不僅有更龐大的市場規模,也有更靈活的產品打造方式和更低的資源依賴度。目前休閒旅遊資源開發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自建景區。如以歡樂谷、迪士尼為代表的主題樂園,以萬達文旅城、廣州長隆度假區為代表的旅遊綜合體,以古北水鎮、清明上河園為代表的仿古景區等。
二是二三線資源的綜合開發。經過三十餘年旅遊產業的發展,擁有一流資源的景區基本處於已開發狀態,而交通、區位和資源較好的山、湖等成為投資商重點角逐對象。如藏馬山、北川九皇山、平谷金海湖等。
三是一線資源的配套開發。因為歷史文物、自然保護區等的身份,一線資源本身的開發條件受限,大多停留於觀光形式。為契合旅遊發展趨勢,諸多景區型目的地開始謀劃轉型升級。如在三清山金沙服務區,集旅遊演藝、道家民俗村、美食街、精品住宿等為一體的中國道教文化園正在開發,黃山景區東部已正式啟動譚家橋國際旅遊小鎮的規劃建設。
02
業態的休閒化思維:無業態不休閒,無夜態不度假
休閒旅遊的訴求是怡情養性,其最後的落腳點終歸是精神層面的,包括:舒適感、快樂感、親近自然的指數等等,這種精神體悟或來自自然,或來自文化,或合二為一。
業態對於休閒旅遊已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旅遊區的主要業態大都在核心區之外,景觀與業態共同構成包含景區在內的整個旅遊區的核心吸引力。
鄉村旅遊區別於景區旅遊,當然以業態為主。全域旅遊與之相似,當然要注重休閒業態,因為景區是全域旅遊的內核,以其輻射周邊,方能帶動全域。
休閒旅遊消費能級高,消費層次豐富,夜間消費欲望強。如果在某地停留時間稍長,就可能形成度假旅遊,度假旅遊當然要過夜,這就存在一個「夜態」產品的問題。故而業態和夜態產品是休閒旅遊不得不關注、不得不精心打造的。
如果說業態是空間上的,是產品內容上的功能布局,是休閒旅遊的常態;那麼夜態就是時間上的,夜態化產品是度假旅遊的標配產品。
03
休閒度假持續火熱的背景下,旅遊產品該如何升級?
在政府「促轉型、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績訴求、企業業務轉型和業績持續增長訴求、消費者井噴式休閒訴求的三輪驅動下,休閒旅遊持續快速發展,休閒旅遊產品層出不窮。在大快幹上的項目建設熱潮下,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同質化現象堪憂。
以全國遍地開花、屢見不鮮的古城古鎮項目為例,諸多僅在仿古建築基礎上簡單嫁接餐飲和購物等功能,風貌相差無幾。如西安周邊地區,在袁家村火爆市場後,大量社會資金湧入民俗旅遊開發,一批主打關中民俗、餐飲的休閒旅遊產品入市,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倉、馬嵬驛、重泉古鎮、周至水街等,因為建設雷同、缺乏特色,彼此競爭激烈,不少景區經營慘澹、門可羅雀。即使只是區域性目的地,出行經驗越來越豐富的旅遊者很容易體驗疲勞。
與觀光旅遊相比,休閒度假更加強調豐富的休閒生活和高品質的旅遊服務,但發展休閒度假不是簡單地從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過渡,休閒度假和觀光旅遊也並非非此即彼、互相割裂,而是可以融合和轉化,可以相互疊加成為複合型旅遊產品。
如何從自身的資源特質、功能特色、市場定位出發,增加休閒元素,提供差異化服務,這樣一種轉變都是擺在旅遊企業,特別是傳統旅遊企業轉型面前的難題。做全域旅遊以後,旅遊企業和政府之間如何劃清管理邊界,如何解決公共的東西,比如說環衛、城管、安全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這些投入資金、後續維護怎樣來做,如何處理好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和投資回報等關係,這個和管理體系、治理結構上怎樣磨合,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探索也是碰到的非常困惑的難題。
目前中國的休閒度假少有像峇里島、普吉島這樣的綜合型大型旅遊目的地,其次是缺乏內容,建了大量的旅遊建築設施,但是缺乏真正的生活氛圍。還有就是休閒度假需求旺盛的同時,優秀的操盤人才又極度缺乏,這些短板如何來補,都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微博:@李可為-三亞會獎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