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21大勢⑥丨2021:財政政策須貫通風險思維

2021-02-21 中國經濟時報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財政政策要依「十四五」規劃的核心要義來調整,而非只是考慮一年的情況和變化。換句話說,2021年的財政政策如何調整完善,需要從「十四五」甚至更長遠來看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核心要義是「三新」,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意味著2021年的財政政策要從新發展階段的要求出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提出了2021年十項重點工作和改革任務,「提質增效」「更可持續」是2021年財政政策的關鍵詞。新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增大,大風險與大機遇並存。風險與機遇是一體的,唯有防範了風險,機遇才會呈現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識別風險,對衝風險,是贏得發展機遇的關鍵。

  

  2021年的財政政策需要貫通風險思維,以公共風險為導向,才能運用好新發展理念,實現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推動雙循環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風險挑戰?有哪些公共風險會不期而遇?基於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認識,看到不同的風險情景。從全球來看,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全球疫情仍在擴散,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仍在加劇,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產業鏈供應鏈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原有貿易投資規則構建的確定性邊際失效,風險全球化趨勢明顯。這對我國來說,外來風險挑戰十分嚴峻。從國內來看,由於基數效應,經濟增長預計將會達到「七上八下」水平,但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穩固。尤其是民間投資乏力,消費低迷,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企業預期不穩,以及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需要充分估計。加上地方債務、生態環境、人口老齡化等約束因素的疊加,2021年的日子不會過得很輕鬆,從宏觀上看,公共風險水平仍將居高不下。對此,我們一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的準備。

  

  財政政策需要從大局著眼,瞄準公共風險來調整完善。可以說,公共風險越大,國家發展的成本越高。公共風險不可轉移、分散,對微觀主體來說意味著成本上升,經營困難。2020年疫情公共風險給企業帶來的交易成本預計在2021年降低,但經濟、金融運行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及其衍生的公共風險依然會讓企業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而財政政策作為對衝公共風險的首要工具,實際承擔了「穩定器」作用和最後救援兜底責任。所謂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不僅是財務意義上的分配好、使用好資金,提高財政支出績效,而且更重要的是發揮好政策的引導作用,更好地穩定預期、引導預期和改善預期,以「政」領「財」,通過財政政策把公共風險的不確定性轉化為發展的確定性。

  

  如何合理權衡各種風險以及怎樣處理多重目標之間的關係,成為當今財政政策面臨的新課題。簡單來說,就是要在財政風險和公共風險之間進行權衡,尋找一個更加合理、更加安全的風險組合方式。這個組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根據財政風險與公共風險之間的權衡結果發生改變。這也決定了財政政策必須根據公共風險特徵及其構成進行相機調整。比如,2020年的財政政策需要承擔對衝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以及疫情衍生的多重風險的責任,特別是在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擴大財政自身風險,比如增加赤字、擴大政府債務,來應對和化解一系列公共風險,從而構建起發展的確定性。同樣,這種風險對衝機制也不是完全固化的,在不同階段或場景中需要進行及時調整。比如,在疫情衝擊下,一些涉及企業減負、稅收減免、特別救助等財政政策,短期內對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助力消費、經濟復甦具有明顯效果,但持續效果非常有限。因此,2021年財政政策應該更多轉向宏觀層面,推動各項改革,重點聚焦於化解具有整體性特徵的公共風險,穩住經濟社會信心,努力避免微觀經濟活動的內捲化,以及市場主體對財稅政策的過度依賴。 

  

  由於2020年的基數較低,人們對2021年的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會有比較樂觀的預期。但數據好看,不意味著日子好過。一方面,局部聚集性疫情短期內無法消除,導致一些接觸性、聚集性消費行業難以完全恢復,對社會就業和經濟復甦形成持續衝擊。另一方面,地緣政治衝突、產業轉型升級、社會結構性失業加劇、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等引發的風險仍然存在,在部分地區還可能呈現攀升態勢,這對公共風險的防範化解形成巨大壓力,公共風險管理框架的構建十分迫切。

  

  最近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就防範化解民生保障、環境治理、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進行了安排部署。針對如何防範重大風險,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將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這些都體現了新發展階段的財政工作思路開始轉向公共風險管理。這一風險管理框架的構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關注政策的短期效果轉向更加重視長效機制建設;二是從注重化解短期風險轉向注重防範中長期風險;三是從提升應對局部性、領域性風險的能力轉向提升對衝整體性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在此風險管理框架下,財政政策需要更加注重以公共風險對衝為著力點,努力構建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與新發展理念相吻合、與新發展格局相匹配的運行機制——基於對短期、中長期公共風險的判斷,相應調整優化現有的財政政策措施。如果公共風險在收斂,財政政策應該相應地收縮;如果公共風險可能出現擴散,財政政策就必須更加積極。總的來說,2021年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風險挑戰並不亞於2020年,更需財政政策在公共風險管理框架下積極作為。 

  

  2021年財政政策更可持續的內涵,不僅意味著財政政策要考慮未來不確定性,不能打光全部「子彈」;更強調要通過改革創新方式生產更多「子彈」,進一步拓展政策空間。一定條件下的政策空間取決於相應的體制基礎,結構性改革是政策空間擴大的唯一辦法。

  

  面對公共風險不斷迭加、演化的複雜局面,要實現財政政策的更可持續,其基本前提是必須守好風險底線,實現支出規模、結構與政策力度、方向的匹配,為對衝公共風險創造條件。也就是說,財政政策必須跳出傳統思維,轉向風險思維,重點考慮如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公共風險的演變特徵相匹配,並依據底線思維對各類風險進行系統性、前瞻性分析研究——搞清短期、中長期主要風險點在哪裡?財政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事情?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形成公共風險情境圖,為對衝各類公共風險提供指引。

  

  要實現財政政策更可持續,拓展政策空間,必須加大改革力度。

  

  一是要積極推動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劃分改革。在我國區域分化以及央地財力事權難以有效匹配的情況下,理順政府間財政關係,需要轉變思路,重點放到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上來,適度加強中央、省級事權和支出責任,為財政綜合統籌和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供條件。這是財政更好對衝公共風險的一個制度前提,也應是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疫情期間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是在事權劃分和支出責任一下子難以調整的情況下作出的抉擇。但規模越來越大的轉移支付也會衍生出新的風險:錯配機率加大。為降低這種錯配風險,必須加快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二是推動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針對我國創新能力不足,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等問題,除了進一步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快科研單位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若體制機制不改,僅僅依靠政府增加資金投入,很難達到激勵創新的政策目標。這種風險的防範唯有依靠改革。

  

  三是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離不開政府債務管理改革。一些地方開展的債務化解工作,主要是在遞延風險或是轉嫁風險,未從根本上對衝風險。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對地方債務風險的動態監測方式方法,壓實省級政府的主體責任,避免風險向企業、地方金融機構甚至社會公眾轉移。另一方面,應加快政府債務管理體制改革,防範政府債務地方化衍生的整體債務風險加大。在債務結構的安排上,可考慮壓縮地方專項債規模,適當增大中央舉債力度,減輕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

  

  四是以改革方式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樹立以人為本的財政投入理念,推動財政資金基於人口結構及其區域分布特徵進行動態配置。另外,推進轉移支付從傳統的向農村、中西部等地域的靜態傾斜,轉向基於人口流動、人口分布變化的動態傾斜,實現轉移支付「跟人走」,防範基本公共服務與人脫節的風險。

  

  五是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的調整方式和跨期統籌力度。按照中央提出的「不急轉彎」要求,對現有眾多財稅政策措施進行系統梳理,既要繼續保持和鞏固部分優惠性幫扶措施,又要有序退出部分階段性政策,儘量減少短期的「調控性政策」,擴大具有長期效應的「制度性政策」,推動全國統一、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加穩定的政策預期。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深度丨2021年度財政政策展望
    展望2021年,財政政策將回歸常態。預計財政預算收入增速將有所上調,主要受稅收回升、減稅降費規模調降以及低基數因素影響。財政支出仍將保持適度的支出強度,但支出結構更傾向於將資金運用在科技、文教體育、預算內基建等領域,和疫情相關的領域支出將有所收斂。
  • 如何理解2021年的積極財政政策?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預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赤字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赤字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會太大。➤ 積極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首先,隨著經濟在逐步恢復常態,積極財政政策將穩妥退出一些臨時性救助政策,以提高宏觀跨周期調節能力,為更長期不確定性保留一定政策空間。
  • 2021年有必要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
    近期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常態化的討論比較多。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要經過權衡取捨,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實現既定目標。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是結合經濟環境作出的選擇。對於經濟政策的評價,同樣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環境。這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從2008年開始,已經持續12年,但具體內容和運作方式在不同年份呈現不同特點。
  • 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財政部部長劉昆詳解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發揮好財政職能作用,推動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尤為關鍵。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再發力?減稅降費、直達資金有何新安排?保民生怎樣發力?記者近日採訪了財政部部長劉昆。  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如何理解?
  • 摩根資產管理2021年大市前瞻(下)|投顧念念朋友圈
    在上周的大市前瞻中,我們為大家講解了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的軌跡預測,通脹,風險因素以及美元,在今天的下半部分,我們關注以下5個問題。 在2021年,我們將處於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這通常是股票、信用債以及新興市場債券等風險資產表現較好的時期。如果應對疫情的醫療方案能夠持續實施,將促使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再度高漲,而憑藉其低估值,大量受到疫情嚴重打擊的行業可能重獲市場青睞。央行繼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維持流動性,並顯示其不惜代價支持經濟的決心,也可能會維持對風險資產的偏好。
  • 2021中國財政貨幣政策有哪些新提法?
    (經濟觀察)2021中國財政貨幣政策有哪些新提法?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劉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8日在北京閉幕。會議指出,明年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但在具體內容上,和往年出現了一些不同之處。
  • ...精神解讀②丨2021: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央為2021年中國經濟工作定基調、指方向、明任務,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目光。明年將如何乘風破浪穩健前行?多位知名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央提出「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意味深長,表明穩增長仍是2021年重要主題,將為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化解風險等爭取更多時間空間。
  • 2021年宏觀調控要領明確 財政貨幣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
    「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點明2021年財政貨幣政策操作要領。  專家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宏觀政策明確定調,給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
  • 【政策】四部門明確2021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
    日前,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下稱四部門)發文,明確了2021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有關要求。2021年保持現行購置補貼技術指標體系框架及門檻要求不變。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10%。為加快推動公共運輸行業轉型升級,地方可繼續對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購置補貼。 2020年初,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下滑。
  • 評論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列評論 積極財政政策如何更有效、更可...
    而且,只有風險防範到位,經濟增長的基礎才會更加紮實。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踏上新徵程,需要建立在風險預見預判能力的提高上。高度重視風險,同時堅定必勝信心,2021年經濟工作就一定能夠做好。
  • ...2021年將同比增長2.3%。⑥ Jan Hatzius領導的高盛研究人員團隊...
    摩根大通加入高盛行列,降低美國經濟增長預期;① 摩根大通加入高盛集團經濟學家的行列,他們也調降了對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這歸因於共和黨和民主黨未能達成一項財政刺激協議。② 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周四稱,正在進一步降低獲得1-1.5萬億美元額外刺激的可能性,這種刺激在7月份時的可能性似乎還是相當大的。
  • ...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首次將「跨周期」納入中央級別會議通稿,體現我國調控思路的重要變化與升級,宏觀調控的重心轉向跨周期調節下的均衡回歸。(一)財政政策:回歸常態疫情衝擊導致總需求顯著降低,制約貨幣政策有效性。財政政策成為2020年穩定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
  • 劉煜輝:通脹是2021年風險,也是大機會
    因為2020年新冠之後,美國事實上祭出了MMT,就是所謂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措施,它們的美聯儲狂印鈔,美國央媽的表從2019年的低點3.8萬億,2020年迅速到了7萬億以上,未來的前瞻指引,在2021年很有可能第二輪的刺激以後就能達到10萬億+。
  • 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並重 2021年穩槓桿或成政策重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並重 2021年穩槓桿或成政策重點此前高層會議對於風險防控多表述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本次政治局會議未具體表述攻堅戰內容,而是提及存量風險化解,預計在影子銀行、房地產領域的風險化解工作仍將持續。
  • 九方智投2021投資展望:新周期,新機遇
    2020年12月8日,九方智投發布了2021年投資策略展望。九方認為,2021年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疊加全球經濟步入溫和復甦周期,A股投資格局持續改善。順周期、科技創新、新消費等板塊將帶來較好的投資機遇。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財政政策知一二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財政政策知一二 2021年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已進入備考狀態,根據往年信息可知,三支一扶考試內容主要主要是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計算機應用、公文寫作等方面,下面甘肅中公教育
  • 關於懷遠縣202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1年1月11日在懷遠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縣財政局局長   朱詠君 各位代表:受縣人民政府委託,我向大會報告懷遠縣2020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各位代表,2020年是我縣財政經濟形勢最為錯綜複雜的一年,財政工作面臨著既要保減稅降費政策、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實,又要保年初預算收支計劃落實;既要保急劇增長的剛性支出需求,又要保年度財政收支平衡;既要保財政收入預期目標,又要保收入質量;既要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又要依法依規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等諸多矛盾。
  • 東方智庫年度論壇丨2021年世界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圍繞著2020年國際形勢的十大關鍵詞盤點、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周邊合作,以及2021年世界經濟和宏觀經濟的趨勢和風險機遇進行深入探討。席間觀點精彩紛呈,條分縷析、啟人深思。以下所帶來的是東方智庫高級研究員、原中國駐摩洛哥大使孫樹忠的精彩觀點。
  • 後疫情時代變局與新局 廣發證券舉辦「前瞻2021」在線總量論壇
    近日,由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後疫情時代變局與新局——前瞻2021總量論壇」,別開生面地以直播方式在雲端召開。此次論壇邀請到宏觀經濟、國際政治領域的重磅專家,與廣發證券總量團隊的首席分析師,一起分析後疫情時代變局的特點,展望中長期可以把握的確定性機會。
  • 財政部:精準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財政部獲悉,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大優化支出結構力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全面落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