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點
➤ 保持政策連續性及對經濟的必要支持力度。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預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赤字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赤字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會太大。
➤ 積極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首先,隨著經濟在逐步恢復常態,積極財政政策將穩妥退出一些臨時性救助政策,以提高宏觀跨周期調節能力,為更長期不確定性保留一定政策空間。其次,考慮到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復甦不平衡性,積極財政政策將增強對重大戰略任務和薄弱環節的財力保障,財政支出進一步向重點領域傾斜。最後,將更多通過改革來推進減稅降費和改善市場預期,加快社保體制等改革,提高積極財政政策可持續性。
➤ 積極財政政策需要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更加積極作用,首先通過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機會差距,其次通過優化轉移支付機制,使得公共服務支出跟隨人口流動,最後通過完善稅收制度,調節過高收入和支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成為影響金融穩定和財政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成為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任務。財政部將強化隱性債務監控機制,禁止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硬化預算約束,強化國有企事業單位監管,清理規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嚴格落實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
——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研究員、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銀國際研究公司CEO 程漫江,中銀國際經濟學家葉丙南圖源/網絡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1年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全面理解中國2021年的積極財政政策,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經濟形勢判斷比市場更加謹慎,認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儘管中國2021年GDP增速可能達到或超過8%,但這種高增長主要由於基數效應,微觀主體實際狀況落後於宏觀數字表現,且各個部門、地區和群體的復甦狀況極不平衡,許多中小企業尚未恢復元氣,中西部地區財政收支壓力較大,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工資發放和機構運轉任務艱巨,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消費恢復相對緩慢。
基於對2021年經濟形勢相對謹慎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預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赤字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赤字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會太大。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不再追求力度,而是強調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
(5)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黨政機關堅持過緊日子
2020年疫情衝擊和減稅降費加大了財政收支不平衡壓力,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工資發放和機構運轉任務艱巨,地方國企債務風險顯著上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成為影響金融穩定和財政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成為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任務。財政部將強化隱性債務監控機制,禁止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硬化預算約束,強化國有企事業單位監管,清理規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嚴格落實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
為保證財政支出更多用於社會民生,2021年將堅持控制黨政機關的項目經費和三公經費,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可能進一步壓減,預計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將保持低增長。責編: 瑟瑟 |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卜海森 李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