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兩個萬億意味著什麼

2020-12-15 中國政府網

■ 選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既符合目前貨幣供應和金融市場運行的情況,也能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

■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已經明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 本次降準仍屬於定向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銀根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就貨幣和財政政策相繼發聲。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置換中期借貸便利;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則表示還在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政策的調整意圖均指向實體經濟,既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也為企業降成本減負擔。值得注意的是,多方分析指出,經濟政策並未發生轉向,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通過定向調控為實體經濟護航,通過政策預調微調穩定市場預期。

償還4500億釋放7500億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據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降準所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10月15日到期的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除去此部分,降準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

央行此舉的主要考慮是什麼?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降準主要目的是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當前,隨著信貸投放的增加,金融機構中長期流動性需求也在增長。此時適當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置換一部分央行借貸資金,能夠進一步增加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進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和高級經濟學家錢智俊則認為,本次定向降準採用了「調結構+補增量」的組合拳。其一,釋放約4500億元的流動性置換到期的MLF,有助於破除 MLF 對中小銀行造成的資金供給「歧視」,針對性地舒緩小微企業融資瓶頸;其二,7500億元流動性增量可激活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有助於穩固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底線。

全年減稅降費將超1.3萬億

一邊解決實體經濟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另一邊則為實體經濟降成本、輕負擔。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表示,「我們還在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

今年以來,大力減稅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

減稅力度加大。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9%,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36.8%;2016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8.2%,2017年為27.2%,連續兩年下降。今年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等一系列措施下,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3萬億元。如部分行業增值稅稅率從5月1日起下調,國內增值稅前5個月平均增速為19.5%,自6月份以來逐漸下降,8月份已降至2.1%。

降費步子不停。今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聚焦降費措施,為企業減負。其中,9月上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在社保徵收機構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現有徵收政策不變,同時抓緊研究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以激發市場活力,引導社會預期向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認為,近兩三年減稅降費出臺了許多舉措,上半年企業減負呼聲依然很高,一方面由於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則由於徵繳環節有所加強,未來在減稅舉措和預算編制協調性上還可進一步加強。不過,今年七八月份財政收入增幅已回落至6.1%、4%,政策調整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

在助力實體經濟的同時,兩部門同時強調,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

央行負責人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財政部也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絕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接下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從加力減負、補齊短板、促進消費、節用裕民4方面發力。

同時,政策的預調微調也在形成合力。

「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既要促進總量增長,又要實現結構優化,這需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來實現。」張永軍說,通常貨幣政策在總量調控上發揮更大作用,財政政策則通過差別稅率、財政支出方向等在實現調結構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近期政策調整兼顧總量和結構,貨幣供應適度放鬆,並通過利率等工具實現對不同領域的差異化引導;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減稅降費落實得更好。各相關部門都在積極開展政策預調微調,為實體經濟護航,為市場穩預期。

程實和錢智俊也認為,當前至今年末,更多的「穩預期」措施有望出臺,市場風險偏好有望逐步改善,進而鞏固中國經濟增長底線和金融系統穩定性。(記者 李婕)

相關焦點

  • 三箭齊發 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摘要 【三箭齊發 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常態下,如何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提振經濟,是當前和接下來一段時間整個社會面臨的最重要課題,其中最核心和緊要的,是確定合適的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為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準繩。
  • 促進經濟增長 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中表示,在今年的一般預算安排上,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增加了12.8%,這在近年來是最高的。根據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
  • 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
    來源:證券時報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常態下,如何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提振經濟,是當前和接下來一段時間整個社會面臨的最重要課題,其中最核心和緊要的,是確定合適的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為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準繩。
  • 管濤: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新浪財經重磅舉辦「2020夏季線上投資策略會」,邀請百餘位首席分析師,圍繞宏觀策略、33個行業展開深度對話,5月28日起,連續15天不間斷進行投資分享!5月29日14:00,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先生帶來《疫情下或被低估的中國改革開放制度紅利》分享。
  • 傅光明:優化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作用。首先,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重振中的雙保障作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主動作用,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經濟運行基本恢復。
  • 財政部半年報告:積極財政政策是一個「信號」 四個「對衝」
    《報告》指出,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要求,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發出一個「信號」,做好四個「對衝」。
  • 如何理解2021年的積極財政政策?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預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赤字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赤字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會太大。➤ 積極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首先,隨著經濟在逐步恢復常態,積極財政政策將穩妥退出一些臨時性救助政策,以提高宏觀跨周期調節能力,為更長期不確定性保留一定政策空間。
  • 劉昆:今年財政收入預計低於去年 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有為
    【財新網】(記者 程思煒)新冠肺炎疫情對財政收入增長帶來巨大衝擊,在今年一季度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後,財政部預計2020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低於上年。  財政部部長劉昆5月14日在《人民日報》撰文作出上述表示。
  • 積極的財政政策15要點
    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財政政策將如何更加積極有為,成為幹部群眾關心的重要問題。  近期,2020年第4期《求是》雜誌刊發財政部長、黨組書記劉昆同志署名文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小編為您梳理15個要點,一起來看!
  • 王東京: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目標取向
    我國自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不僅成功地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衝擊,而且有效地推動了結構調整升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可至今人們對積極財政政策的理解並不一致:有人將積極財政政策等同於擴張性財政政策,也有人將我國的結構性減稅等同於供給學派的減稅。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目標取向究竟為何?
  • 2021年有必要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
    近期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常態化的討論比較多。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要經過權衡取捨,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實現既定目標。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是結合經濟環境作出的選擇。對於經濟政策的評價,同樣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環境。這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從2008年開始,已經持續12年,但具體內容和運作方式在不同年份呈現不同特點。
  • 餘淼傑:答案就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中
    新華網北京12月2日電(黃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他認為,均離不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他分析,培育內需和促進消費消費,消費主體必須穩定,前提是就業能夠穩住,要穩就業就必須穩市場主體。為了讓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能夠「活下去」,年初央行相繼設立兩項共8000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使企業融資更為容易,這涉及到貨幣政策;而提升消費也有一個前提,即讓老百姓的可持續收入增加。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減稅降費,這涉及到財政政策。
  • 今年我國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對抗疫情衝擊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並將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專家表示,中國可以靈活使用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對抗疫情的衝擊。
  • 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財政部部長劉昆詳解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發揮好財政職能作用,推動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尤為關鍵。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再發力?減稅降費、直達資金有何新安排?保民生怎樣發力?記者近日採訪了財政部部長劉昆。  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如何理解?
  • 2021年宏觀調控要領明確 財政貨幣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
    宏觀政策保持「三性」  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2020年,為應對疫情衝擊,我國出臺了較多的臨時性、階段性措施。
  • 財政部:精準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財政部獲悉,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大優化支出結構力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全面落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 財政部部長:中國財政政策將更積極支持擴大內需
    我國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會上表示,中國有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支持擴大內需。中國有信心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並願與各方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G20將聯合應對疫情衝擊疫情之下,全球經濟受到較大衝擊。
  • 林毅夫:中國施行的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積極財政政策
    我們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也不能忽視當前所遭遇的外部性、周期性問題,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把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措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維持經濟的穩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複習請大力戳:林毅夫:追求GDP沒有錯,解決當下中國一系列問題都需穩增長)  那麼,應該採取何種手段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方向是什麼?中國的財政政策空間有多大?
  • 積極財政政策效果逐步顯現 ——1—2月全國財政收支運行綜述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特殊時期的數據,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經濟增長大幅度下滑,財政收入也隨之下滑,但沒有超出預期;與此同時,醫療衛生支出大幅度增長。總體來看,當前財政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積極財政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 推動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快速落地 | 經濟可持續復甦之路
    經濟可持續復甦之路中國政府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實施了向數百個地級和縣級政府提供2萬億元人民幣(合2888億美元)財政資金的決定。圖片/ Sipa為了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國政府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實施了向數百個地級和縣級政府提供2萬億元人民幣(合2888億美元)財政資金的決定。中國政府該政策的「超快速」實施吸引了全球決策者的關注。